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分析

2019-05-30闫金山

关键词:党性修养场域党员

闫金山

(内蒙古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包头 014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作为青年群体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最可期待和最可依赖的宝贵人力资源,尤其是他们中间的大学生党员,更是佼佼者。通过党性修养的不断提升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引领其他青年学生主动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并没有真正入党,既不明白党性修养的内涵,亦不知道如何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很容易在当前或今后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多元价值环境中迷失方向,继而失去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此,本文在理清党性修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检视,以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展开分析,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具体措施。

一、党性修养的内涵

什么是党性修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很难穷尽其意涵的问题。从组成来看,要准确理解党性修养的涵义,可以采取先分解后合并的方法。党性,顾名思义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即党的性质。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作了权威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因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再看修养一词,古代汉语中最初是由修和养构成,其中修是指修正、修炼以及取得的成就,如《中庸》中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养是指通过食物供给使生命得以延续,如《荀子·礼论》中言:“殳能生之不能养之。”修和养在一起的意思是人要不断修正自己,才能对任何事情处理得当且合乎平常要求,以达到安身立命。作为合成词的修养,语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的《忆江南》,有道是“学道客,修养莫迟迟”,意指修炼养性。后来,修养引申为人们不断修炼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规矩继而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处世态度。基于上述分析,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指的是党员遵照党的性质要求而进行自我修炼的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一种完善状态。

从1922年中共二大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历经多次修订,虽然党的性质、宗旨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和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使得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求总是与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密切相联。当然,这也对明确回答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带来了些许困扰,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如何加强党性修养。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都作了重要指示。明晰这些思想,基本上可以确定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核心内涵。这是因为,在我国,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谈及党性修养,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性修养的内核确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不能被视为普通人,而应该被看成党性修养内涵的决定者。在这个意义上,确定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涵,必须分析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性修养作出的方向性指示(见表1)。

表1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党性修养思想节录

人的修养是不断变化的,会进步也会后退,所以加强党性修养对共产党员而言是终身的。基于表1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党性修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不搞派系,不“拉山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不断反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可见,为了不使党性修养出现偏差,共产党员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既要抬头看清前进的道路,又要低头守规矩踏实卖力拉车,前者是世界观和立场问题,后者是作风和能力问题。当然,上述党性修养的几个方面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党员的要求绝对等量齐观,党性修养对于不同身份、地位的党员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文献检视

现有关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党性修养的内容。一些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尚未真正进入社会,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主要限于思想观念。常有余指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点在于思想上加深对党的认识[10];沈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是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中之重[11]。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除了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外,还应该包括道德品质、组织纪律、优良作风等[12]。二是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王梦婷认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主要是理论修养缺乏,组织纪律不强、奉献意识淡薄[13]。刘向前指出,缺乏艰苦奋斗、奉献服务、先锋模范作用是“90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突出问题[14]。三是增强党性修养的措施。吴巧慧认为,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是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摇篮,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理应依靠基层党支部的教育管理[15]。夏晓翠和张文林指出,影响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学校的,也有个人的,因此加强党性修养需要整合多种资源[16]。另外,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大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中的能动性,并提出了如何提高这种能动性的具体措施[17]。

上述研究对于把握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状况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首先,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指示,基本上可以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内容达成共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渴求真知,内省律己等。其次,明确了党性修养存在的不足,也间接指明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期待。再者,这些增强党性修养的措施为路径反思提供了基础性依据。在一定意义上,党性修养内容的共识性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规定性角色,若出现角色不符,则表明其党性修养有待提升。对于如何提升,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话题。总体来看,现有对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结构取向的,即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之中,侧重于依赖党组织的教化来解决内在党性修养问题。尽管有个别研究已看到了个人的能动性,但提高能动性的措施仍然偏重优化外在的环境。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然而修养“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犹如“好琴师和坏琴师都是出于操琴”[18]36。可见,修养固然要通过教化获得,但它仅仅是形成修养的一个必要条件,修养的形成还必须依靠人的主体性条件,这意味着要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要经过外在教化和个体内化来实现,没有外在教化,谈不上个体内化,没有个体内化,外在教化亦没有效果。问题是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呢?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指导。

三、实践理论的党性修养分析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旨在弥合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对立。结构主义侧重于从外在结构解释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生活于其间的人的主观世界。马克思在批判先前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时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9]58。然而,倘若过分强调主体能动性,又会将社会现实视作行动者持续不断的日常生活行为所造就的产物,从而忽略了客观结构对主体能动性发挥而产生实质性作用的原则和范畴。为了克服这种对立,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理论,并将实践视为结构与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

场域和惯习是实践理论的核心内核。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型构[20]133-134。像学校、国家、教会、政党或协会等都是场域,它们都有自身的逻辑规则或常规。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被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20]171。布迪厄将惯习看作人的性情系统,是行动者将场域中的经济社会条件内化的结果,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惯习,乃是他长期占据场域中某一位置的结果。不同于结构主义,惯习虽然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但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并非被动地被社会结构机械性地扯来扯去,而是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的行事策略,所以场域中的结构并不会造就毫无二致的惯习。这里的策略取决于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对场域的认知,而这又依赖于他们在场域中的切身利害之感。不同于功利主义将利益视为超历史的、普遍适用的好处,每一种场域都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想,场域造就并维持它们,也使场域中的行动者将其作为相互心照不宣而又竞争的目标[20]159。场域和惯习之间的关联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即场域形塑惯习,惯习形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其身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建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20]172。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认为,人的行动不是外在直接刺激的即时反映,也不是唯智主义唯心论宣称的完全理性指导下的行为,个人行动是由其置身其中的场域形塑出来的惯习所支配,与此同时,个体一旦形成某种惯习,相对稳定的惯习又会成为个体借以应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基于此,学校对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培养,可以看作由党务工作者、教师党员、大学生党员及其他学生构成的一个围绕党性修养基本内容的生产、传递和消费的客观关系网络,具体体现出场域的三个特征:一是这一场域在形式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和活动空间;二是这一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基于场域中的位置形成了自己的惯习;三是由于场域中的资源有限,大学生党员及其他学生彼此之间在行动策略上存在相互竞争,使场域犹如一个竞争的世界。可见,大学生党员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实则反映了他们的性情倾向。质言之,惯习的分类图式揭示了场域结构,在场域视域内,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受学校党建场域限制的,也是由学校党建场域加以组织和形塑的,其党性修养的日常惯习,作为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同时作为一种已经被形塑了的结构,会将党性修养实践的感知图式和体验融入日常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生活之中。

四、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路径

场域和惯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党建场域中通过实践,惯习不断被形塑,同时,已经形塑或正在形塑的惯习又作为一种行动的结构对原有场域产生不间断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的新场域。场域的本质是一种客观关系,构建新的场域,理顺各种关系非常重要。首先是师生关系,党务工作者、教师党员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纯粹的教育关系、支配关系,还应该是平等的党内同志关系,这要求党务工作者及教师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平等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党建知识信息和情感支持;其次是同学关系,学生党员与非学生党员之间围绕有限的资源有竞争也有对立,但这种关系的主流应该是良性的。为此,党务工作者应该适时在学生中间开展学习交流、生活经验分享等活动,消除彼此误解,增进团结。

第二,塑造大学生党员践行党性修养的新惯习。场域形塑惯习,主要是通过制度的规范、引导和激励实现的,因此,在塑造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新惯习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制度。一是创新党员发展制度,党性修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除了知识学习能力,立场和品德也很重要,所以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改变“唯成绩论”的做法;二是创新党员培养制度,党员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方面,还应该在校园通过设立大学生党员示范岗、党员标兵岗等,为大学生展现党性修养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三是创新党员考评制度,优秀党员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习成绩、政治立场、服务奉献等。

第三,运用资本,促进场域和惯习的双向改变。场域的结构化容易造成僵化,惯习的稳定性容易生成惰性。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挥资本的引导力,促进惯习的改变,进而不断更新场域。需要说明的是,学校党建场域中的资本不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而是文化资本。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分别是: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如教育、修养等;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如图片、书籍等;体制的形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术资格、专家身份等[21]192-193。要通过肯定党务工作者、教师党员的文化资本,促使其身体力行的影响学生党员;要通过标识学生党员的文化资本,肯定其党性修养的价值。归根结底,党性修养来源于大学党建场域结构,通过社会化的教化和内化过程才能形成。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场域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