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反思中获得教育的敏感性
2019-05-29赵琼英
赵琼英
[加] 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著李树英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9月定价:39.00元
“读了很多书,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大概和“知道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是一个无奈又无解的话题。我们自然可以用这种“自嘲式”的话语来调侃自己所面临的困惑和挫折,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我想,可能的答案之一是,读过的书、学过的道理只有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才能被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一思考需要时间、空间和基于背景的分析,而教育乃至生活的智慧却在于瞬间,取决于面对此时、此景、此人,你是否能出于“本能”地做出恰当的举动。
教育的智慧也是如此,“它是一种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
这种近乎于“直觉”的智慧有多难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的情调》中的一个小故事略作管窥。
麦克是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他最喜欢的地方便是幼儿园了。一天,他兴高采烈地推开教室的门,眼睛里发着光,快速走到老师旁边,想要和老师分享一些东西。可是老师太忙了,她正在和别的家长说话,无暇顾及麦克,也无暇顾及其他的小朋友。麦克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渐渐地放弃了引起老师注意的念头。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麦克的老师并不是一位不关心孩子的老师,更不是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否则不会让麦克喜欢上幼儿园,更不会在一天刚开始的时候认真投入地和家长沟通。可是在那个瞬间,这位老师对麦克的回应却似乎可以更好一些,更有智慧一些。这位老师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麦克,但是却没有让麦克体验到“被看到”的感觉。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麦克比划着什么想要和老师分享的时候,老师能停下和家长的对话,耐心地听听麦克想要说什么,如果麦克想要说的东西很多,再耐心地和麦克解释现在的情况,等家长走了之后再主动找麦克聊聊他想分享的东西,是不是会更好?然而,这一切都是未知的,是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猜测就能判断的。每个班的孩子情况不一样,想要和老师沟通的家长的情况不一样,是不是在每个时候老师都应该暂停和家长的对话首先顾及孩子的诉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实践中,大概只有身处于那个具体情境的老师才能知道在那个情境中,教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吧!
如果教育的智慧如此难以程序化,没有公式可循,那我们是否要将其归为“天赋”的范畴,认为某些人就是天生敏感又机智,而其他人就无法获取这种敏感和机智了呢?
《教育的情调》认为,教育机智虽然不能被培训,却能被唤醒;“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事实上,阅读《教育的情调》就是一种敏感性与机智被唤醒的过程。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充满细节的细致描写,一段段反思与论述,就在打开我们对教育事件可能性的理解,提醒我们关注体验、关注情境。
对于这样一种“不可言说”的智慧,阅读虽然不能保证改变的发生,但却可以让我们多一点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多一点教育学层面的敏感性。这是《教育的情调》带给我们的礼物,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这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