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到斯皮尔伯格
2019-05-29金馆长
金馆长
人类在科技领域的挺进,最早都缘起文学或者影视作品,并逐渐从科幻走向科技,慢慢“照进现实”。
要问如今最热的技术有哪些,VR(虚拟现实)必须拥有姓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VR相关应用已经从云端“飘落”,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等待着尝鲜者们的审视与检验。
但事实上,人类在科技领域的挺进,其创意最早都是从文学或者影视作品诞生,逐渐从科幻走向科技,并慢慢“照进现实”。那么当下火爆的VR概念究竟缘起何处,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洞穴囚徒”
早在公元前427年的古希腊时代,当时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提出“理念论”时,讲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身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便会感到困惑,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对应的原物更真实。”
这是目前认为关于虚拟现实最早的模糊性描述。但虚拟现实毕竟是一门技术,真正谈它的历史还得从二十世纪初开始。1938年,法国剧作家阿尔托在其知名著作《戏剧及其重影》中将剧院描述为“虚拟现实(la réalité virtuelle)”。而目前公认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概念,则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也叫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
在1962年之前,”虚拟现实“大多以模糊幻想的形式见诸于各大文学作品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在1932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该书以26世纪为背景,描写机械文明未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场景,提到“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三年之后的1935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斯坦利·威因鲍姆出版了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书中提到一个叫阿尔伯特·路德维奇精灵族教授发明了一副眼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就能进入到电影当中,“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你就在故事当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两篇小说是目前公认的对“沉浸式体验”的最初文学描写,里面提到的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今天的VR头盔。
而随着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在1967年构造的多感知仿环境的虚拟现实系统问世,虚拟现实在文学领域持续发酵的同时,开始逐渐引发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VR也终于从科幻小说中一跃而出,走进了现实。
从文字到大荧幕
随着虚拟现实的概念逐渐升温,关于虚拟现实的幻想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小说延伸到了电影。1982年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便首次将虚拟现实的样貌透过大荧幕呈现给了大众,也对后来的类似题材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圈开始掀起一股VR热,它不仅出现在了《科学美国人》和《国家寻问者》杂志的封面上,美国宇航局还根据它开发了能在训练的时候帮助宇航员增强太空工作临场感的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但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上文提到的VPL Research公司,这家企业由VR先行者拉尼尔在1984年创办,随后推出一系列包括VR手套、VR头显、环绕音响系统、3D引擎、VR操作系统在内的产品,将“Virtual Reality”一词正式推向了大众。尽管这些产品在当时价格昂贵,但该公司是第一家将VR设备推向民用市场的公司,因此拉尼尔也被尊为“虚拟现实之父”,载入了史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VR热开启了第一波的全球性蔓延。1992年,随着VR电影《剪草人》的上映,VR在大众市场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并直接促进相关街机游戏的短暂繁荣。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Neal Stephenson的虚拟现实小说《雪崩》也在这一年出版,继续帮助VR在文化圈破浪前行。从1992年到2002年,《披露》《捍卫机密》《X档案》《睁开你的双眼》等六部电影先后上映,他们都涉及或直接植根于虚拟现实技术。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国》,该片被称为最全面呈现VR场景的电影,不仅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全新的世界,其异常震撼的超人表现和逼真的世界更是塑造了一个虚拟现实行业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场景。
除了在大荧幕上的火热,不少科技公司也在这一阶段加入战局,或者说,整个90年代,基本能跟VR搭上关系的企业都在绞尽脑汁地进行相关布局,但大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技术不够成熟、产品成本奇高是主要掣肘。但这一时期的诸多尝试,为后面VR产业的积累和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借着文学和电影作品的热度,虚拟现实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尽管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但大大丰富了这片领域的技术理论。
站上科技圈“C位”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手机和智能手机迎来爆发,虚拟现实仿佛被人遗忘。尽管在市场尝试上不太乐观,但人们从未停止在VR领域的研究和开拓,其在医疗、飞行、制造和军事领域也开始得到深入的应用研究。
2006年,美国国防部就曾花费2000多万美金建立了一套虚拟世界的《城市决策》培训计划,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模拟训练。两年后的200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通过一款“虚拟伊拉克”的治疗游戏,帮助那些从伊拉克回来的军人患者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VR逐渐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并生根发芽。
在此期间,同样有不少值得一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比如美国著名小说家乔纳森·艾伦·勒瑟姆(Jonathan Allen Lethem)的《久病之城》,这本被当年《纽约时报》评委十大好书之一的小说深受“虚拟现实”的影响;2011年问世的《头号玩家》则是美国科幻作家恩斯特·克莱恩关于虚拟现实的重要作品,该作还在今年被斯皮尔伯格翻拍搬上了大荧幕,引发一片赞叹。
但真正帮助VR在近些年走上科技圈“C位”的,是一位19岁的创业者。2012年,19岁的帕默尔(Palmer Luckey)把他制造的Oculus Rift头戴显示器摆上了美国知名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货架,短短的一个月左右,就获得了9522名消费者的支持,并收获了243万美元(约合1708万元人民币)的众筹资金,使得公司能够顺利进入生产阶段。两年之后的2014年,Oculus被互联网巨头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该事件强烈刺激了科技圈和资本市场,沉寂了那么多年的虚拟现实,终于迎来了爆发。
随后,全球各大企业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VR产品,谷歌放出了廉价易用的Cardboard,三星推出了Gear VR等,消费级的VR产品开始大量涌现……短短几年,全球的VR创业者迅速暴增。
在中国,VR虽然在硬件圈一直很火,但在2015年之前都还没有进入主流的IT圈。直到2015年年末,一份高盛的预测报告刷爆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朋友圈,虚拟现实正式走上“风口”,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VR创业淘金运动。华为、小米甚至愛奇艺这样的内容企业都杀入战局,以期分得一块蛋糕,但囿于成本过高等问题,仍未彻底被大众所接受。
目前来看,VR彻底“放下身段”,走进寻常百姓家将只是时间问题,有观点认为,今年的VR就像2007年的智能手机,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明星”。我们也期待,这项技术能向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样,颠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