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编辑的责任和义务

2019-05-29罗丹妮

出版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卖点伊斯坦布尔道菜

罗丹妮

编辑能给读者的,只是产品说明书,不是带货大软文。

进入出版行业已经是第十个年头,真正开始找到做一个编辑的门径却不过二三年。《伊斯坦布尔三城记》是我并不太长的职业生涯中一本“困难”的书。当初以很高的代价买下这本书时,我以为自己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送审、拿书号(耗时两年),翻译、编校70万字的世界史(三位编辑前后耗时一年半),却没想到,让我最感挫败的是它的“宣推”环节。

还记得,在书还未付印、给一些平台渠道介绍的时候,就有人建议,这么厚的书好难读吧,能不能由编辑写个导读?要不,就做个思维导图?然后,我们几个编辑认真把书稿样张、内文插图、基本信息等等资料打包发过去,又根据各个平台的不同需求,写出了两三个版本的“卖点介绍”。对方特别强调,不要三五百字的内容介绍,也不用细致的章节目录(这书居然有七十八章啊,太多了!),太多字了,大家都没时间看,最好,一句话,把这本书的亮点总结出来!一句话如果说不清楚,就分成几点说,句子不要太长,要一下就能击中人!

讲真,这本书的作者贝坦妮·休斯虽然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因为她长期给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频道、 Discovery、历史频道做节目,完全懂得如何把艰深、晦涩的历史知识用一套普通观众、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重新讲出来,肯定不是一本你读不下去的历史专业书。再想想看,虽然这书乍一看是个大部头,但把涉及一个城市尽七八千年的历史用七十八个章节讲完,每章平均下来也就三五千字的篇幅,可以想见,读起来并不会太过困难。基本上每一章就是围绕这个时段、年份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事件展開,不会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考证,提供给读者的肯定是线索、是轮廓、是最重要的人物和故事,只要愿意读,就不会太过困难。

书一下印,就是第二轮的新书信息、长图海报、九宫格……我接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

我们需要你告诉我们卖点、看点,简明扼要!

长图海报,肯定是以图为主,你写那么长的字,没有人能看完的,再删一些!一行就够了!

不用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归纳进去,只要拿出最吸引人的就好了。

这个点,可以找到好看的图配吗,如果没有合适的图,这个卖点就删掉吧。

你说的那个点,一般读者没兴趣吧,讲起来太复杂了,删掉吧。

终于,新书入库,还没来得及跟大家伙儿庆祝(要知道此前激励我们连续两三个月夜里11点下班的重要动力就是这顿大餐)就开始面来自平台、渠道、媒体的各种需求:

这本书太厚重了,你们能不能再把你们认为可以卖的点再展开讲讲?

这本书是很好,但是,我们找不到点来做。有什么卖点呢?

这本书太厚了,约书评好难啊,人家都不愿意写。

这个书有社会议题可以贴吗?**记者说可以做,但找不到写稿子的角度,你们最熟悉书了,能跟记者聊聊吗?

……

作为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愧疚感,好像我要为自己居然编出来这样一本又厚又难找卖点的书感到抱歉。编辑就像承担了某种原罪:你怎么可以就这样把一本你编好的书丢到我们面前,让我们说服读者来买书呢?

我们欠营销编辑一句好的文案,欠渠道商一句有力的广告语,欠平台方一句又酷又带货的标题,欠读者一个购买它的理由。

可我们不是已经把这本书做出来了吗?

一个编辑的基本责任难道不是把一本书做出来吗?

——找到合适的译者,完成译稿。照着英文原文作校译,核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文献出处;修改错字、把繁冗的长句改得像人说的(而不是机翻的);作索引、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找到合适的字号、字间距、行距、页边距,找到合适的图片、确认版权、插图逻辑、编排顺序;找到合适克重的纸张、合适的开本,把纸张印制的成本控制到刚刚好;找到出色的设计师,提供足够的素材和封面文案,跟设计师一起讨论、选择、修改、确认最佳方案;跟印厂师傅沟通印刷的注意事项,检查装订样……

除此之外,作为最了解这本书的人之一,确实对它的宣传和推广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编辑应该能够做到、也理应做到:

用精炼的语言告诉读者,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主题,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编辑过程中,对文本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作为一个读者,看这本书有哪些收获,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不喜欢哪些地方;愿意跟其他朋友分享哪些内容;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关于,这本书。而不是,关于,你必须要买这本书的理由,你必须要读这本书的理由。

为什么要买一本书,为什么要读一本书,一百个读者,可能有一百个答案。购买的理由,不是一本书从无到有的理由。阅读的理由,更应该是基于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做这本书编辑的“卖点介绍”。这就像一个厨师做了一道菜,作为编辑,作为出版方,我们仅仅是个帮手,负责把那道菜从后厨搬到了餐桌上而已。我们只能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讲大厨是谁、手艺如何,这道菜大致用了哪些材料、经过哪些工序,我们自己尝过一口,是个什么滋味。但到底你爱不爱吃,你选不选择点这道菜,不是我们的责任、更不是我们的义务。

我既不能因为自己在后厨帮忙,为了这道菜耗尽心力就拿这些当资本、劝你下单,告诉你,因为这菜我们做得辛苦,所以一定好吃、你得吃;也不能因为做成这道菜的食材珍贵、工序复杂,我自己喜欢吃,就以此作为说服你也下嘴吃的理由。

可今天,要求编辑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浓缩成一句句驱动读者立即下单购买的“卖点”,让所有围绕这本书的文字,都变成让你买买买的带货工具,在我看来,实在不该是“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编辑能给读者的,只是产品说明书,不是带货大软文。

就像对《伊斯坦布尔三城记》这本书,我能讲的就是:

编这本书,真的让我理解了“从地图看世界”的重要。因为你不看地图,不会明白为什么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可以有这么多故事,它跟几大帝国的历史都有关联,洋洋洒洒七十万字都只能描摹出一个粗粗的轮廓。它的地理位置、历史遗产决定了它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内战、ISIS的崛起、库尔德危机,土耳其的角色都至关重要,它在美国与俄国的博弈之间左右逢源,虽是北约成员,却一直渴望加入欧盟,国际新闻中它的出镜率奇高。想明白今天世界局势中最不安定的因素,肯定躲不开土耳其。读这本书,也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现实版的“全球性”、“多元性”,它不是一个概念,是一种事实上的复杂和暧昧。伊斯坦布尔很像是一块文化上的飞地,介于亚洲和欧洲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世俗化与伊斯兰化之间,生活着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阿尔巴尼亚人、基督教徒、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在这里,没有纯粹的文化符号,一切都是混杂的、模糊的,充满了神秘色彩。想要理解它的冲动,会带着你去进一步阅读那些看似枯燥、但其实耐下心就不难寻得线索的历史故事……

但如果你对世界局势原本无感,也看不太进去历史故事,那可能这本书就真不是你会感兴趣的,我劝你别买了(哪怕是半价)。如果愿意,你可以分享给我,你喜欢读的、期待看的,这是作为编辑的我,另外一个读者,极大的乐趣——在责任和义务之外。

猜你喜欢

卖点伊斯坦布尔道菜
我为年夜饭添道菜
为什么你有卖点,却不卖货?
动物教你做道菜
伊斯坦布尔
外卖点餐
看下面这道菜
求职时不妨卖点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