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水县渔鼓的艺术特征
2019-05-29张卫红
张卫红
【摘 要】吉水县渔鼓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艺术水平较高,在我国说唱艺术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吉水县渔鼓是江西地方最具有艺术特征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吉水县渔鼓艺术形式受到现代社会和审美思想的冲击,其发展和传承受到很大的阻碍。论文主要对吉水县渔鼓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吉水县渔鼓的价值,并加快吉水县渔鼓的推广和传承。
【Abstract】The bamboo drum in Jishui coun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a relatively high artistic level,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ap art in China. Jishui bamboo drum is the most artistic form of folk rap and singing in Jiangxi.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artistic form of bamboo drum in Jishui county has been impacted by modern society and aesthetic thought,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have been greatly hindered.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Jishui bamboo drum, hoping to help people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Jishui bamboo drum, and speed up the promotion and inheritance of Jishui bamboo drum.
【关键词】吉水县渔鼓;艺术特征;传承发展
【Keywords】Jishui bamboo drum; artistic featu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73-02
1 引言
吉水县渔鼓是江西渔鼓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唱腔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吉水县渔鼓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融合了很多地方性的文化特色。当前吉水县渔鼓在传承传统渔鼓表达方式的同时,又有现代音乐因素的融入,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现代艺术的发展时,结合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丰富艺术表现内容,对现代艺术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吉水县渔鼓起源
吉水县渔鼓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并于明末清初在吉水县地区甚至在整个江西省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吉水县渔鼓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县城有皇帝赐封的圣恩堂,主要是进行吉水县渔鼓的学习场地以及师徒相传。当时大量的吉水县渔鼓在各个地区进行表演,获得了很高赞誉,各种酒肆、茶楼以及客栈都广泛使用吉水县渔鼓。在明清时期盛行的唱本主要包括《善恶记》《卖花记》《白扇记》《梁成辉打案》等曲目,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吉水县渔鼓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并增添《十月怀胎》《十劝夫》以及《攻打三曲滩》等小曲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吉水县在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时曾召集艺人组建吉水县渔鼓的曲艺说唱队伍,并先后创作了《列宁学校女学生》《十二个月生产》《十想毛主席》等反映新中国蓬勃发展新局面的曲目,其中很多曲目都获得了国家级的创作与表演奖。由于历史的原因,吉水县渔鼓的表演和创作进程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越来越强,相应的艺术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为吉水县渔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新的历史时期吉水县相关领导人员对传统渔鼓曲目的重视程度加大,吉水县采茶剧团编演了很多新的渔鼓作品,如《喜看新农村》《吉水新面貌》等,这些作品获得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欢迎[1]。
3 吉水县渔鼓的表现形式
吉水县渔鼓一般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坐唱,也可以多人进行组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伴奏乐器主要包括二胡和渔鼓,演奏者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拍击鼓面,发出清脆明亮、浑厚自然的响声,这是一响。如果同时左手舞动简板敲击节拍,这叫二响。有二胡演奏时,利用换把、滑音和泛音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人的对话,还能形象的模拟出各种声音,如开门声、锣鼓声等,这两种伴奏形式可以作为演奏者自拉自唱或者自击自唱起到辅助作用。吉水县渔鼓是我国南方戏种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同时也是地方剧种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吉水县渔鼓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式,来自于民间且乡土气息浓厚。吉水县渔鼓以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了民间文化生活要求,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还是地方剧种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吉水渔鼓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式,来自于民间,群众喜闻乐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吉水县渔鼓起到重要的艺术传染作用,对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3]。但与此同
时,由于吉水县渔鼓的影响范围较广,历史较长,在当前新时代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冲击之下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如创作人员匮乏,新作品的产生缓慢而且质量也不高,难以满足當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造成艺术与现实脱节,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此外,现代文化生活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古老的文化空间狭窄,观众面缩小。吉水县渔鼓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不方便外出演出,不利于开展传承工作,演员阵容不固定,从业者后继无人,加上经费资金保障不到位,造成传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如果不对吉水县渔鼓加以关注和保护,势必会使其越来越边缘化乃至面临绝境[4]。
4 吉水县渔鼓的艺术特征
4.1 渔鼓与简板的制作
对于吉水县渔鼓来说,渔鼓的制作是一个曲目能够进行良好表演的重要前提,一般渔鼓材料选择塑料桶或者竹筒进行制作。用铜箍镶嵌筒的两端,鼓面用猪的膀胱皮或者蟒皮进行制作。渔鼓演奏中还需要制作简板,吉水县渔鼓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简板和渔鼓进行表演的,一般情况下渔鼓的长度不超过一米, 不低于六十厘米,鼓面的直径为十三厘米左右,渔鼓的一端用皮蒙上,用同样粗细的塑料筒和直筒安装到渔鼓的两端,并用铜箍进行固定,主要目的是避免渔鼓发生爆裂,同时也增强渔鼓的美观度。筒板制作的主要材料是红木或者檀木,筒板原来的一端可以向外面弯曲,两个简板为一副。
4.2 吉水县渔鼓的演奏形式
吉水县渔鼓主要是通过艺人进行演奏的,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曲艺的说唱形式进行表现。吉水县渔鼓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左臂抱住渔鼓,左手拿着筒板,鼓面向下。演员用右手来拍打鼓面,在吉水县渔鼓的演奏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如说唱的形式和诗词歌赋的表现方式。很多优秀艺人在表演过程中依靠现场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艺术的表演内容,以更多地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4.3 吉水县渔鼓的整体风格
吉水县渔鼓的整体风格是自由而洒脱的,在表演时,演员的形态是自由随机或者自由奔放的,吉水县渔鼓的表演内容有悲剧的也有戏剧的,根据演员擅长的表现形式合理分配角色,有的演员擅长表达悲剧的色彩,有的演员更擅长表达喜剧的色彩,在进行渔鼓艺术的表现中,需要演员真实表达,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吉水县渔鼓的发展与传承
吉水县渔鼓在表达的方式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对吉水县渔鼓的表现力没有足够表示。传统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出现危机的主体原因就是传统艺术的后继乏人。在传统艺术的表现中,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积淀,坚持与梦想是路径。在吉水县渔鼓的发展中,后继乏人的因素就是人们对吉水县渔鼓的陌生。在吉水县渔鼓第十九代传人中,有的已经七十岁了,还没有收到得意的徒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艺术传播的平台。在信息化社会,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艺术需要保持好传播的优秀方式。渔鼓道情是我国南方戏种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还是地方剧种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吉水渔鼓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式,来自于民间,乡土气息浓厚。吉水县渔鼓需要建立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在吉水縣渔鼓的传承中,将吉水县渔鼓纳入到教育的环境下,就要掌握好吉水县渔鼓的传播与发展,进一步搜集吉水县渔鼓的资料,在吉水县渔鼓当前发展程度之上促进曲艺形式的完善。
6 结语
综上所述,吉水县渔鼓在文化的表现和历史的记录方面有着十分关键作用,但目前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各样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吉水县渔鼓在传承和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吉水县渔鼓艺术形式的革新,加强渔鼓艺术的表现能力,从而促进吉水县渔鼓焕发新的活力,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1):23.
【2】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39-42.
【3】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56-67.
【4】平阴县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平阴县志[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