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山野|学霸也会面临困境

2019-05-29王阳阳

户外探险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野归属感攀岩

王阳阳

自2012年加入清华山野协会,断断续续已在协会待了7年,近些年协会日益面临两大困境:缺钱缺人。参加巅峰户外2016年首届高校登山培训时,全国数十所高校户外社团成员聚在一起,分享时发现多数社团面临这一困境:后继无人,尤其是缺乏“老人”,每年登山攀岩集训过后难以留下人,一些传统逐渐丢失。

人难留,虽有外部原因,如学习压力大了,各种诱惑多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分给户外了,但更重要的还是内部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越来越缺乏归属感。来到山野是因为山,留在山野是因为人。这句话解释了社团的困境所在,也回答了如何破解困境。

学生户外社团,实质是一群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的学生自组织业余团体。许多同学起初带着好奇与兴趣来参与活动,参加一两次后渐渐变得热爱这项运动,选择长期留下来,再将自己所学通过言传身教传给下一届新人,然而这只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社团发展路径。实际情况却是,新人虽不少,“老人”却留不下。

经常听到协会骨干成员的一种说法,认为协会的经营管理不需要太过操心,只要按部就班组织像往年一样的活动和训练,那些真正有兴趣的同学自然会留下来,离开的都是对户外没有足够热爱的。然而这种无为而治的社团理念总被现实不停地“啪啪”打脸,如山野的攀岩队。放眼整个协会,按照协会的章程,连一个基本合格的攀岩队队员都找不到了,外出野攀不得不请已毕业的校友来做先锋攀爬的技术支援。而五六年前,山野攀岩队还是一个有着正式队员数十人、经常外出参加各种比赛的庞大队伍。

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仅凭社员自身的兴趣爱好是靠不住的,毕竟对于多数新人,野营、徒步、攀岩尚处于初级体验式階段,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而中断,每年新人中,大约超过90%,入会多年后依然停留在偶尔体验式参与下活动的阶段,或者干脆体验一次后再也不出现。

在冰川上运输物资。

另一方面,以为学生社团无需用心去组织管理,会员们要是真的喜欢,自然就会留下来。这一社团运营与管理逻辑忽略了兴趣爱好是需要用心培养的,天生就热爱登山攀岩等户外运动并始终保持热情的同学,7年间我没见过一个。

在协会建立起归属感很重要,这种归属感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来小岩壁坐一坐、看一看,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吹吹牛,在那里消费一下午都是美好的,这正是我在7年前刚入会时感受到的氛围。这样的景象近些年却越来越少逐渐消失了。这就是归属感的差异。

2012年刚入会时遇见的那黄金一代攀岩队员,除了对攀岩的兴趣爱好,除了常规的日常训练、一周两次挂绳活动、外出岩馆攀岩活动之外,经常有茶局、饭局、棋牌局、台球局、自习局、通宵电影局……在这些正式活动之外,拉近了大家的关系,增强了协会的归属感。这些都是感情建设的一种形式,但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现在最缺的,就是感情建设,无论何种形式的,都在逐渐消失,大家也就没了归属感,没了那种兄弟姐妹情谊。

协会越来越像一个商业公司,组织活动时过来参加就行,新人们平时可以互不认识,谁也不会把其他会员当自己人,谁也没因自己在山野而感到自豪和有依靠,这与五六年前的氛围截然不同,也许是时代变了。

另外,历史和资料也需要传承。一个忘记历史的协会是没有未来的。然而协会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是口耳相传,新人自己在实践中模仿和学习,缺乏相应的培训体系,缺乏资料传承机制,致使传统逐渐遗失。

早年协会有个ftp用作资料存储与共享,在其中可以随时查看协会二十多年间每年的各种活动资料、影视图像、各类计划总结与检讨,但这些历史随着ftp的失灵,已经不再是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距离大多数社团成员太过遥远。

户外社团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团体,更重要的是归属感的建立。这一点可以参考清华晨跑队,多数人并不经常参与晨跑,但队员归属感较强。反观我户外新人群,早期喧嚣几天,随后沉寂几年,偶尔发布一条通知没人理,每学期招新再成立一个新群,一周后又重蹈前群的覆辙,显然此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猜你喜欢

山野归属感攀岩
波比攀岩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山野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花不只在山野烂漫处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