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人类丰富绘画创作

2019-05-29刘夕庆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种种族人类学

 20世纪中期由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 合作的水粉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局部)

三大人种与全球分布图景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当代人类学整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多种学科。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方向: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及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总体而论,人类学是从各种层面理解人的整体,特别是强调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这四个领域的知识整合并用,故传统上它是一门带有浓厚博物学气息的学科。

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曾将地球人类分成5个基本的种族: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高个子澳大利亚人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高个人刚果人种(非洲黑人)、矮个子刚果人种(非洲俾格米人)和开普兹人。其实从肤色、五官、头发形状等体质形态看,世界人种分为三类即可,即黄种人(蒙古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和白种人(欧罗巴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布图

 《穿黑衣的阿拉伯人》——由南非女画家斯特恩于1939年创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坛出现了一幅由陈衍宁、林墉、伍启中和汤小铭4位广东画家合作的著名宣传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题图),这幅画使当时还处于未开放年代的中国人目睹了一幅全面而集中的、包括全球3大人种及其演化出的众多民族典型面孔和服饰在内的宏大画面。此画在人物造型、色彩搭配、面部刻画和整体寓意上的震撼效果吸引了当时画界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虽然此画作主要强调社会和政治意义,但在人类学知识普及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分布于亚非拉美各大洲的多色形态民族大团结的光明图景尽收眼底。

我们还可从人类学的生物性及体质方面进一步看到人种区别。由南非杰出女艺术家伊尔玛·斯特恩绘制的《穿黑衣的阿拉伯人》表现了阿拉伯人的特质——面黄消瘦的阿拉伯男子头像,特有型的传统黑色胡须,加上紫红色嘴唇和较高的颧骨;头饰和服饰加强了阿拉伯民族性的刻画,表现了西亚人的典型特征。它曾经被出售,当时所获钱款用于支持南非已故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20世纪50年代的司法抗辩——这是此幅肖像画所拥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所在。

 《贝壳》(130.8厘米×89.5厘米),伦敦索思公司收藏

人类不同种族的相貌和体征不尽相同。曾经也出现过将世界人种大类分为棕、黑、黄、白4种的观点。下面一组画作是描绘来自澳洲、非洲和亚洲皮肤颜色各异、面相与配饰不同的3幅肖像——他们均为有色人种;另一幅由法国画家布格罗于1871年所作的布面油画《贝壳》,描绘了一对白人母女情如贝壳般坚硬永恒的画面——如此我们可以比较4幅画像肤色的差异并可得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左:澳洲土著人;中:《黑人妇女像》(局部)(贝诺瓦于1800年作),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右:中国北方农妇头像(绘图 / 刘夕庆)

人类不同地域的民俗和文化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多种族形态不仅是丰富人类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基础。右面这幅版画描绘了各种族男人的头饰、服饰甚至脸饰等——这些装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由种族形态可以形成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与风俗。

对比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的《你何时结婚》和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名家高云的《走近新疆》组画(维吾尔族舞蹈姑娘)——从空间上看,这两幅画都是其作者远离故乡千里之外所描绘的异域风情与民族文化的画作;从时间上看,两幅作品横跨了3个世纪;从绘画风格上看,一个是后印象派油画,一个是中国写意画。非常喜欢绘画艺术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看法:西方印象派绘画本质上就是早已存在的中国写意画。

 一幅19世紀的彩色版画试图把全球各类种族的面部特征进行分类——当然,作为欧洲人的作者将白色人种放在画面中央也就毫不奇怪了

《你何时结婚》(1892年,101.5厘米×77.5厘米)是一幅描绘民俗文化的布面油画杰作

《走近新疆》组画中描绘的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是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世界绘画史上,塞尚的造型、凡·高的激情、高更的色彩构成了后印象派的支柱,三人也因此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为了绘画,高更去了距巴黎1000多千米的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并前后在岛上生活数年,岛上的民俗文化和原始风情使他流连忘返,它是高更的艺术源泉——不论是那里的山水村落,还是人物民风都是他画笔下的绝妙题材。尤其是那里由妇女体现出的民俗文化更是高更的主要描绘对象,它们在高更的笔下显示出了特殊的魅力。最让高更喜爱的是塔希提妇女那种粗壮而健康的美,她们的天真、直率以及肌肤因炙热日照而丰富的色彩激起了高更强烈的表现欲——当《你何时结婚》中妈妈问女儿何时嫁人时,这种因炙热而生成的肌肤色彩文化的表现就显得更加突出。

人类学考古绘画的意义

如果我们将根据非洲东部考古发现的化石还原出的人类祖母“露西”的模拟艺术画与《创造夏娃》等宗教画作一个对比论述的话,那将是一场考古学与宗教学对于人类起源的真正PK。

 根據非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还原的“露西”模拟艺术画(注意她手握刚刚捕获的鱼)

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曾根据头骨划分出5类人种;丹麦进化生物学家更是从一团4000年前的古代人类头发中提取出首个古人类基因组,并根据该基因组的特点绘制了一幅古人类头部肖像(因努克人考古素描像)。由此不难看出,这些绘画形象的出现都是建立在考古发现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而宗教创造生命的画面则是上帝一摊手,各种生命形态就突然出现了——科学与否,一目了然(参看本刊2016年12期《当绘画渗入生命元素》)。

人类学未来图景的展望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晚期的一幅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宏篇巨制。这幅作品整个画面构图饱满且人物众多,它是一个画家虚拟的时空、梦幻的记忆,画面保持着高更一贯的色彩构成。画中央是一个年轻而壮实的男人正伸手去摘果实给左下方的孩子吃,偏左下一位健康的女子展现了生命成熟的美妙,右前方是三个女人围绕着一个熟睡的婴儿,画的左前方是一个灰暗的老妇人正瞑目思考。画中的树木、花草和果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土地表示生命。

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画家用绘画语言表现了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并象征性地回答了3个问题:从婴儿身上,解答了我们来自何方;从青壮年男女身上,解答了我们是什么;而从年迈的老妇人身上,解答了我们去向何方。

 《黑美人的“基因装饰”》说明分子生物学是打开人类来龙去脉之门的钥匙(绘图 / 刘夕庆)

通过高更等人的作品,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自然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地理环境与人类遗传基因是世界人种形成的两大因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遗传基因的变化,发源于同一地区的人种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自然形态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对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有些种族的自然形态比较相似,说明其起源于同一地区,但为什么会成为不同的种族呢?这主要是因为迁移和环境的变化对人类自然形态的遗传基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是古今中外一切大智者终身所要思考的“天问”,如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具有科学思想的长诗之名就叫《天问》,画家们用画笔表达了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未来就让更多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回答这一永恒的问题吧!

知识链接

种族与民族

种族(人种),是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种族与民族完全不同。种族是根据人们的皮肤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以及血型等生理、生化性质而划分的;民族是根据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状态等特征的人们共同体而划分的。因此,种族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概念,而民族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概念。二者不能混淆,但种族与民族又具有一定的联系。

 人类学考古——左:格鲁吉亚人考古画像;右:因努克人考古素描像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1898年 ,138厘米×375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责任编辑/江盼  美术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人种种族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姐妹三人种芝麻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我是黄种人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