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9-05-29费弘靖龚美玲
栗 蕴 余 珊 费弘靖 龚美玲
(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教育科,昆明 650032;2.昆明学院医学院,昆明 650214)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65%的学习时间是在附属医院度过的。因此,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决定了高等院校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为全面掌握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现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解决建议,为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对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云南省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及开设有医学类专业高等学校的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
1.2 研究方法
根据云南省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附属医院审定合格指标体系及临床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拟定调查问卷对云南省高等院校的所有附属医院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描述性数据采用百分比。
2 结 果
2.1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7年12月,云南省已有医学类专业招生的高等院校18所,其中仅有13个所高校建设有附属医院。2015-2017年间,各高校新增附属医院39所。目前全省共有56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7所。按照医院级别划分,全省附属医院中有36所(64.3%)属三级甲等医院、9所(16.1%)属三级乙等医院、11所(19.6%)属二级医院,按照医院类别划分,有综合性医院39所(69.6%)、专科医院7所(12.5%)、中医医院10所(17.9%),其中7所专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56所附属医院医师总数为26 839人,其中专科学历医师4 506人(16.8%)、本科学历医师17 508人(65.2%)、硕士研究生医师4 207人(15.7%)、博士研究生医师618人(2.3%),附属医院中本科以上学历医师占比达83.2%。
根据表1显示,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师数占全省附属医院医师总量的59%,三级乙等附属医院占比20%,二级附属医院占比16%。研究生学历的医师基本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二级医院医师以专科学历人数居多。由此可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教师资源更为丰富,更有胜任教学的条件,临床师资后备人才资本更为雄厚。
2.2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数量
由图1可以看出,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中有26所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在100到700人之间,其他区间医院数量较少。
由图2可以看出,三级乙等附属医院中,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大于600人的1所,400到600人之间的2所,各医院临床教师数量差异较大。
由图3可以看出,二级附属医院中,除3所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大于600人外,其余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均小于300人。各医院临床教师数量差异更大。
由图1~图3可看出,三级甲等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远多于三级乙等医院和二级医院。
表1 不同级别附属医院医师学历结构比较
图1 三级甲等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总数统计
图2 三级乙等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总数统计
图3 二级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总数统计
2.3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学历
对附属医院师资统计后发现,随着医院级别的降低,临床教师学历结构逐渐下降,二级医院研究生学历临床教师最少,且没有博士研究生(表2)。
2.4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职称
如表3,按医院级别划分,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正高级职称师资最多(占13%),中级职称师资最少(占59%),而二级附属医院中,中级职称师资则最多(69%),正高级职称师资最少(占6%)。临床教师职称结构随医院级别逐渐下降,二级附属医院高级职称临床教师数量低于三级乙等附属医院,三级乙等附属医院低于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表2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学历比较
表3 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师资职称比较
2.5 教师的教学意识及教学情况
56所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90%的师资有承担理论授课或实践教学带教经历,他们普遍认为带教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做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
2.6 教师承担教学的障碍
56所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81%的师资认为承担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无法落实到实处,面临着不能全面了解现有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培训等困境。同时,临床教师医疗工作繁重,每天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包括阅读专业类杂志、文献等)不到1个小时,不能及时了解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新发展,而自己的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无优势体现。
2.7 高等医学院缺乏对附属医院相应的支持
参加本次调查的附属医院认为高等医学院校没有按照相关教学目标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未定期到附属医院开展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85.3%的附属医院认为高校缺乏对医院临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有效的指导,没有与附属医院开展科研合作,没有共同开发教材;79.4%的附属医院认为由于高等院校没有和附属医院建立院校联系制度,没有打造可供各医院临床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为附属医院提供高校的图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
3 讨 论
3.1 临床教师分布不均衡
目前,云南省有36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其中有26所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在100~700人之间,其他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缺乏。9家三级乙等附属医院中,只有一所医院的直接带教临床教师大于600人。11所二级附属医院中,除3所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大于600人外,其余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均小于300人,各级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数量差异较大。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直接带教临床教师数量呈递减分布,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带教教师数量远多于三级乙等医院和二级医院,这直接影响到我省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临床师资队伍总量及结构是决定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调查显示,随着医院级别的降低,临床教师学历结构逐渐下降,二级医院研究生学历临床教师最少,且没有博士研究生,因而造成越是医院级别越高的,带教效果越好,学生带的越多,临床教师就越不足,从而造成其工作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到带教效果[1]。与此同时,临床教师职称结构也随医院级别逐渐下降,由此导致带教教师素质、能力、水平出现差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3.3 医教协同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为肩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任务,这迫使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教学工作,这使得附属医院的师资对教学工作和医学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观念不强,部分临床教师虽然有承担教学工作的意愿,但也仅是为了完成科研课题或是由于职称评定的需要才承担教学任务[2]。
3.4 教学积极性不高
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显效慢,教学工作责任不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临床教师缺乏成就感。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临床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原动力,在教学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他们认为相对医疗工作而言,教学工作按部就班按照高等院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完成即可,未真正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的角度来完成教学工作,往往是敷衍了事或是按照个人意愿安排教学或临床带教。
尽管56所附属医院都建立了教学督导体系,但由于缺少指导,各高校未对附属医院建立统一、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措施,来规范和评价临床教师的临床教学工作,造成授课多少一个样,教学效果好坏一个样等现象。如何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很多临床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临床工作,其中不乏一些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能够深刻理解教学理念的、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与技能的优秀教师;但大多数临床教师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有效运用教育学理论知识指导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其授课或带教多凭自己的临床教学实践和同行经验、凭感觉、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实质性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1]。
3.6 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对附属医院的师资进行培训
在本次调查中,56所附属医院改善教学条件经费均来自于医院本身的自筹资金,而高等院校直接或间接用于改善附属医院教学条件的经费几乎为零。同时,高等院校也没有将临床教师的培训纳入整个高等院校师资培养体系中,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没有指导医院临床教师开展进行教学研究,科研合作;没有建立可供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设国家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加强高校对附属医院师资的管理、协作与交流
目前,云南省所有高校医学类在校学生总数73 990人,各高校附属医院中直接带教的本科以上临床教师有22 333人,理论上达到我国高等院校师生比为1 : 16的标准要求。但其中具备高教教师资格证书、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教学培训的教师不足10%。因此高校应投入经费支持附属医院建设,强化对附属医院师资的培训与指导,实施教学与科研资源的共享,指导、支持附属医院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成立教师发展示范中心,以协助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在专业领域、教学技巧及科研方面获得高校资源的支持。中心可以举办各类型临床教师培训活动,协助各附属医院举办教师培训活动,开展教师培训认证、建立教师资料库,评价教师教学成效、评选及奖励各附属医院优秀教师,评估教师培训活动成效,不断提高和改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从而搭建起高等院校各附属医院间的临床教学交流的平台[3]。
4.2 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临床教学激励机制
高等院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医学院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符合医学教育的合格指标体系及临床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临床教师队伍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一线优秀临床教师的总结和宣传,打造一批医德高能力强的临床师资队伍[4]。对不符合医学教育及临床教学工作要求的临床教师,应及时调整出师资队伍,取消其医学教师资格。同时为确保临床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到位,保障临床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将教学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薪酬级别,采取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薪酬体系设计符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制度,体现出薪酬制度的保障与激励功能。把临床教学纳入职称评定体系,科学合理设定临床、科研、教学权重,设计临床医师晋升的多重渠道,比如:教学型教师,在职称晋升中教学占60%、科研20%,临床服务占20%;研究型教师,科研占60%、教学占20%、临床服务20%;临床服务型教师,临床服务型教师占60%、教学占20%、科研占20%。临床医师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晋升聘任途径[4]。建立和完善临床教师培养体系,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临床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学术会议及外出进修。从而提高临床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4.3 设计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一批由基础和临床教师融合以适应器官系统教学改革的教学团队
根据《关于加快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高等院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下,医学生的培养存在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分离严重,而教学团队存在着很少交叉和融合等弊端。“而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的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立足培养能在日常医疗服务中,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临床技能的合格的医学生[5]。因此,高等院校应牵头、附属医院配合来共同设计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培训的课程。包括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医学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及基本理论知识,将教学实施、学科知识及教学评价的发展进行整合,以协助年轻教师获得学习成就,使其持续致力于专业自我成长与终身学习,并从临床教学经验中进行反省。同时,高等院校建设一批由基础和临床教师相融合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教学团队,团队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负责人对团队人员统一管理、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和培训、组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思想,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各学科知识,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讨论各科有关知识的删减和衔接问题。从而实现基础与临床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优化基础医学教师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引导高水平临床教师从事临床和基础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