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见智 集大成
——记中德智造交流峰会

2019-05-29Reporter梁玉LIANGYu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德智造机床

□ 本刊记者/Reporter 梁玉/LIANG Yu

峰会现场

2019年4月16日上午,由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以下简称“中通集团”)所属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机公司”)主办的中德智造交流峰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峰会当日,正值世界四大机床展之一——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9)召开之时。作为CIMT2019展会的重要活动,中机公司盛邀中德两国机床制造及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和顶级专家参加峰会,就全球最新的制造业产品、技术、理念及工业4.0在德国机床、智能仓储行业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中机公司董事长阮光、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黎明、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研究与技术部部长Alexander Broos博士、德国玛法阿尔芬凯中国公司副总经理徐力、德国卡斯托机械设备系统(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Chritian Weibel、德国万氏机床亚太销售总监Peter Kranz等中外嘉宾出席峰会并参加了相关交流活动。机床杂志社记者应邀现场报道。

中机公司成立于1950年,主要从事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工程承包业务。1998年,中机公司成为中通集团全资子公司。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机公司始终发挥着机电装备引进和机电产品贸易的主渠道作用,为我国机电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目前,中机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和大型成套设备进口业务覆盖了能源、轨道交通、轻工、建材、基础设施、船舶等多个领域,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近年来,中机公司依据中通集团的战略布局,逐渐形成“贸易、工程、投资、运营”相互支撑的业务发展新格局。最近,公司又提出了“三年再造新中机”、“打造国际化新中机”的目标,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机公司董事长阮光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国内工业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指引下,着眼于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中机公司确立了建设“智能技术装备”产业板块的战略目标,并致力于向智能技术装备综合服务平台转型迈进。阮光董事长介绍说,作为“智能技术装备”产业板块发展的重要一环,中机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集团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建了国际智能装备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支持国家民族品牌发展,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技术交流合作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藉此构建智能装备全球服务网络,加深国内外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

此次中德制造交流峰会旨在充分利用中机公司的国际资源优势,搭建中德两国智能制造的技术交流平台,也是中机公司、国际智能装备创新服务中心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央企使命的重要举措。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研究与技术部部长Alexander Broos博士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数字化持续影响和改变着当前企业的生产环境,需要打造开放透明式接口以打破信息壁垒。作为工业4.0专家,Broos博士重点介绍了由VDW倡议、十大机床生产商共同参与标准编制、五大控制软件生产商支持实施的Umati接口。

峰会还邀请了三家知名德国制造企业代表做主题演讲。玛法阿尔芬凯公司成立于1911年,是全球知名的曲轴制造商。其中国公司副总经理徐力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该公司全球领先的大型曲轴制造工艺,阐述了企业以质为本的经营理念。德国卡斯托机械设备系统(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Chritian Weibel表示,作为拥有175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公司拥有显控设备实时状态的KASTO app、仓储系统的VR过程模拟、虚拟调试/启动系统、全自动化的生产物流、锯切自动化客户的云连接、中德工程师的远程视觉辅助与画图系统等一系列工业智能设计和应用案例,展示了工业4.0的最新成果。万氏机床是倒立车的发明者和旋转车削专利的拥有者,拥有160 多年的历史,德国万氏机床亚太销售总监Peter Kranz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工业4.0并着眼未来,早在2009年便推出了环保为先的Greenplus设备,并将重点服务于中国新能源车制造业领域。

中机公司将以此次峰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携手“德国智造”领军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产品、技术、理念进入中国精心打造新型系统化集成平台,有效引领、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德智造机床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机床展会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飞跃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2021第24届青岛国际机床展开幕
《机床与液压》投稿要求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德投资合作与隐性冠军论坛在中德生态园举行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