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33例临床观察
2019-05-29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脑瘫即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由妊娠前期病毒感染、产程中脑损伤及产后发生感染性疾患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临床多表现为姿势异常、肌肉强硬、吸吮困难、中枢性运动障碍、感知异常、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等,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极易引发心肌损伤、高胆红素血症及心律不齐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康复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儿姿势异常等脑瘫症状,但目前其干预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学者研究指出结合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更佳,不仅可缓解患儿脑瘫症状,且可促进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2]。本研究将补肾健脑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脑瘫患儿,观察其对患儿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C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57±2.60)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5±1.21)年;发病原因:窒息11例,早产18例,核黄疸3例;病情程度:重度8例,重度15例,轻度9例。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8.62±2.5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67±1.09)年;发病原因:窒息10例,早产19例,核黄疸4例;病情程度:重度9例,重度16例,轻度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贾建平等主编的《神经病学》中CP临床诊断标准[3];年龄均为1~12岁;患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颅内高压者;存在明显遗传基因异常者;合并严重智力障碍者;合并慢性传染性疾患者;治疗过程中自行改变诊疗方案者;依从性差或其他因素导致难以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康复训练):①肢体平衡训练。辅助患儿身体侧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并双手插腰,尽量向左右方移动能髋部,向侧位移动肩部)、前倾(向后伸展髋部,向前伸展肩部)、立位抬脚尖(站立,分开双脚,抬起脚跟,伸直双手维持平稳)等平衡训练,5~10 s/次,3~5次/d。②头部训练。左右、前后伸屈头部,全身非对称姿势训练(卧位时),对上肢进行内收、内旋屈曲训练,肘关节支撑躯体,手握为拳状,内收拇指,坐位前倾训练,20 min/d;沿手、足、肢体等屈曲方向,略施力度,增加旋转角度,回旋躯干。③翻身训练。辅助患儿伸展全身、单臂支撑、手足协调,摆放体位,在固定诱导带辅助下辅助患者进行翻身训练,20 min/次,2~3次/d。④爬行训练。将患儿骨盆分离、固定,略上提,下肢交互进行爬行训练,20 min/d。⑤行走训练。先辅助患儿小步幅移动左脚,稳定站立后再移动右脚,交叉步态抑制及静动态平衡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3个月。观察组实施康复训练同时加用补肾健脑针法:①以三阴交、命门、身柱、太溪、大椎、太冲、印堂、腰阳关、肾俞、太冲为体针主穴。依据病情随症加减:若步态不稳则取风市、髀关;吞咽困难则取天突、上廉泉等;若言语障碍则取哑门、地仓、廉泉、照海;肢体则取曲池、合谷、足三里、悬钟、肩髃、内关、环跳、阳陵泉等。②头针为四神聪、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具体如下:对穴位处皮肤予以消毒(消毒液为酒精),体针、头针取一次性无菌1寸毫针,肢体肌肉丰厚患儿以平补平泻法于进针后小角度、快频率捻转;以平刺或斜刺针刺头三针及四神聪,左右旋转毫针,得气后留针,肩、颈、项部肌层较厚患儿则以斜刺迅速进行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捻转200次/转,留针30 min,每间隔15 min针刺1次,每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3个月,毫针为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华佗牌0.35 mm×25 mm毫针。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肌张力恢复正常,残留原始反射及异常姿势消失,运动功能与同龄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可见发育阶段相应的正常姿势反射出现为基本治愈;运动功能、肌张力同异常姿势明显改善,正常姿势反射未完全出现,原始反射消失为显著好转;干预后患儿肌张力仍有异常,正常姿势反射未完全出现,原始反射仍有残留,运动功能有所恢复为好转;干预后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未见发育阶段的正常姿势反射出现为无效[4]。总有效=(好转+显著好转+基本治愈)例数/总例数×100%。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不足50分为肢体存在严重运动障碍[5]。③以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估对比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6]。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Fugl-Meyer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QOL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3个月后QOL评分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QOL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CP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类型,多发于小儿,发病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1000例小儿中即有1.8~4例患有CP,已成为导致儿童残疾、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加重患儿家庭及社会负担[7]。有学者指出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促进患儿脑部释放神经递质,激活其他细胞代偿功能,缓解脑瘫症状[8];但该病具有病情凶险、病情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加之脑瘫患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导致其治疗难度较大。肌肉注射法、药物疗法、佩戴矫形器等为目前临床治疗小儿CP主要手段,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药物疗法及肌肉注射法存在一定的毒副反应,预后效果较差,佩戴矫形器可避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该疗法治疗时间长,存在一定局限性。
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指导患儿运动来改善其病情的物理疗法,其通过对患儿给予合理运动模式指导,充分利用平衡与自发性姿势反射,并结合患儿运动障碍具体情况等特点,促进其形成正确运动姿势及感觉,提高其自身自控能力,纠正异常姿势;同时该方法可通过诱导反射性移动运动,改善患儿运动模式及发射通路,促使其形成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发射通路,促进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医认为CP属“五硬”“五软”等范畴,因后天失养、气血亏虚或髓海受损致使肝肾脾虚、髓海失充、血行不畅、血瘀内阻引起,故其治疗应以通络活血、补益肝肾、祛瘀养血、益精生髓、健脑益智为主[9]。补肾健脑针法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促进患儿病灶区脑组织侧支循环建立,扩张脑血管,解除脑部痉挛;其中头针四神针位于患儿大脑前动脉主干,通过针刺此穴可调节患儿感觉功能及大脑皮质运动,改善脑部前动脉循环;颞三针位于患儿脑部颞叶相应皮质投射区,通过针刺此穴可调节患儿运动功能及记忆、学习力;智三针位于患儿脑部额叶相应皮层投影区,通过针刺此穴,可改善患儿情感障碍及智力障碍;脑三针位于枕叶及小脑,针刺该穴可缓解患儿视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症状;命门、太溪、太冲、大椎、肾俞等为体针主穴,通过针刺体针主穴诸穴位可达到填髓补肾、益智健脑的作用;与头针相结合共达补益心肾、调理气血脾胃、充髓健脑之目的;同时该方法可将处于抑制状态下的脑细胞激活,改善患儿脑细胞代谢,修复受损脑组织,促使其脑功能恢复,促进患儿康复;此外其可降低CP患儿血管紧张度,提高脑血流量,进而提高脑部供血效率[10]。与康复训练联合使用可有效缓解患儿肌肉痉挛,降低其四肢肌张力,促进患儿恢复正常运动功能,提高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补肾健脑针法辅助康复训练治疗CP,可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疗效;同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QOL评分较对照组高,旨在说明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可提高CP患儿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患儿疗效较好,有助于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