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2019-05-28李青松杨川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10期

李青松 杨川油

【摘要】目的 研究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临床年龄与诊断结果为基点将其随机分为早发组与对照组,各45例,评估两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经研究发现,造成早发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纤维蛋白原与遗传史,早发组较对照组的危险因素所占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切实分析早发性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利于合理控制其疾病发展,便于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借鉴。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预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2

目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其逐渐呈年轻化发展,男性低于55岁且女性低于62岁则被称为早发冠心病,早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常见的危险因数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或遗传史等,若不能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则极易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切实分析危险因素产生机制,对改善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1]。为分析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临床年龄与诊断结果为基点将其随机分为早发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早发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8.43±22.14)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8.35±22.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切实分析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由专业性医师通过电话回访等形式记录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含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或非致死的心肌梗死,若随访期间发生中断情况,则将最后的随访时间作为终止

时间[2]。

1.3 疗效判定标准

高血压:患者静息状态下出现2次以上收缩压不低于140 mmHg,舒张压不低于90 mmHg;血糖值:患者空腹血糖值不低于7.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低于11.1 mmol/L;患者持续吸烟在1年

以上[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早发组较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发生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主要是由多种因素互相影响所产生的,早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症状,若不能采取对症的解决措施,则极易对其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有研究报道,切实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能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本次研究调查发现,较常见的影响因素是遗传史、吸烟史、高血脂与纤维蛋白原等,其中高血压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升高,主要与机体靶器官的损伤有直接联系;长期吸烟则极易对患者的血管内表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其发生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早期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与干预对策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便于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师宁宁,徐俊华,卜敏锐等研究中明确指出[4],切实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能显著提高其后期治疗效果,根据家族遗传史早期采取对症解决措施,便于为后期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时监测其病情便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与生活质量,将患者的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

在本次研究中,经研究发现,造成早发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纤维蛋白原与遗传史,早发组较对照组的危险因素所占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对冠心病患者切实分析早发性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利于合理控制其疾病发展,便于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晓静.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67+72.

[2] 管 錚.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41-43.

[3] 杨明才.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7,4(23):106-107.

[4] 师宁宁,徐俊华,卜敏锐.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7,30(06):1414-141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