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结基层“陪会”现象的三重路径

2019-05-28仇文利

人民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上级领导权力观基层干部

仇文利

建构科学考核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业绩观。要遏制“陪会”现象,必须从源头开始,加强顶层设计,建构科学的基层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端正基层干部的业绩观。片面追求数量、重视表面文章的考核评价标准,只会促使基层形式主义之风“烧不尽”“吹又生”。实事求是,重实干、重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是时代发展之需要,也是执政党巩固执政之基的需要。党员干部是否遵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仅凭自己做文字材料向上级汇报较为片面,也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只有来自人民群众的评价才较为合理、公正、客观。干部干得有业绩,说到底取决于群众满意度,而非上级领导满意度。干部签订责任状,实质不是向上级负责,而是要向人民群众负责,因此在设计考核评价标准时,眼睛应该向下,将党的宗旨遵循情况作为基层部门或干部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奋勇前进的新时代,只有基层单位(部门)、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才会设计出较为科学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考核评价标准,才会促进干部业绩观的转变。只有真正落实好《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弘扬实干精神,“陪会”现象才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彻底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树立正确权力观。基层“陪会”现象的存在,除以上根源之外,还与干部权力观紧密相关。基层干部“赶场子”“陪会”,一些人陪出的是与领导的感情,仕途有望,但容易造成选人用人时的“任人唯亲”;一些人陪出的是对会议的怨气,对上级领导的“敷衍”,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持续“生存”。真正让基层干部减负,遏制顽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好头、用好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必须要开的会议时间上尽量缩短,能电话、视频会议就电话、视频,能文字通知的就文字通知。同时,也没有必要要求基层全体干部参加某会议,干部开会不是明星“演戏”,不需要“水军”助兴。必须要开的会议,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参加人员都应是“对口”负责人,有“拍板”权力。上级干部率先垂范,用好手中权力,忌对下级颐指气使。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权为民,而非对下级用权摆自己“威风”。基层干部也忌“转嫁”自己的“陪会”政治任务,布置、要求自己的下级参加各类会议。全体领导干部唯有端正权力观,才会避免频繁的这类“政治要求”。

堅决防范封建尊卑观念,树立正确道德观。基层干部对上级领导怀有敬畏心理是常态,认为不“陪会”就是对上级领导的不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尊敬领导、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实际上是封建尊卑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遗留。敬畏、尊重上级领导,不是容忍上级犯一些错误,而是要勇于指出上级的不足,甚至开展批评。敬畏、尊重上级领导,是要对党忠诚,真诚对待上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对上级不当的工作安排、“陪会”要求,一味地敬畏、尊重或者服从,掩藏自己的正确思想,势必会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每一位基层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要有做人的基本品质,更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中有不同意见,“会上不说,会后说”“人前不说,人后说”,这种“阴阳”做法不但不符合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也违背了中国共产党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基层干部只要做人坚守底线,没有任何虚假的、脱离实际的言行,就会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因此,在名利面前,基层干部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原则,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是好干部,只有如此,才能让“陪会”现象在担当作为的良好风气中无藏身之处。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建设重点专项课题“新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ZDTXM031)的成果】

猜你喜欢

上级领导权力观基层干部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留一手
留一手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要严管更要厚爱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简述权力观对现实的影响
分工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