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电影学术类图书盘点

2019-05-28黄钟军郑婉瑶

中国图书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究

黄钟军 郑婉瑶

2018年收官时,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突破600亿。从2012年开始,6年间,市场已经攀升了5个百亿元级平台。与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共进的同时,国内出版界关于电影学术图书的出版也从未停下脚步,让文字与影像继续共生与对话,使得读者在享受银幕光影愉悦的同时,也可以在文字中回味影像的余光。

總的来看,2018年度的电影学术图书出版较之2017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类型方面,都有了更大的突破,既涵盖了电影史、电影批评以及电影理论等传统电影研究领域,也有关于地域和国别电影研究、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等更多元的探索。因篇幅有限,且年度出版图书种类甚多,因此本次盘点主要围绕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著作和译著作品,来展现当前国内出版界电影研究的面目。

一、电影史

2018年学术界依旧保持着对电影史研究的巨大热忱,众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外电影史进行了新的解读与补充,有的从宏观的角度对电影发展史进行阐释,而另一部分选择摘取历史长流的部分河床进行针对性的深度剖析。

外国电影史研究方面,河南大学的崔军老师的著作《外国电影史》在关注传统电影大国的同时,也将一度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小国的电影史纳入了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对亚洲电影,特别是东亚和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的电影史研究。在全球化参与以及区域化合作的进程下,对中国友邻的电影史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驱使,也是电影艺术领域对支持政府重大决策的一份行动。该书以条理清晰的逻辑、通俗简练的语言以及新颖经典的例证为读者展示了不同国家各具风采的电影史画卷。

而在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2018年度可谓硕果累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教授多年来一直深耕中国电影史的研究,2018年新作《中国电影史学》堪为年度中国电影史研究中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立足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和建构的史学观,将电影史学作为一种系统来进行广泛的辐射透视和观察探究。全书从电影史学本质、发展规律、关系和路径、文本与方法、电影史料与资料库建设等电影史学子系统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该书既注重史学理论,又注重电影意识形态实践;既深入研究电影历史,又关注并梳理变动不居的电影史学发展;既研究具体的电影史学书写的创造活动本身,又注意考察电影史学文本背后的文化联系、结构、功能,把握人在电影史学系统中的地位,揭示中国电影史学系统的深在话语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中国电影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是东方出版社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合作项目,也是2018年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重要图书。该系列丛书作为珍贵的文本史料,也是电影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推动未来电影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丛书第一辑共六本,分别是《新剧史》《影戏学》《电影讲义》《影戏剧本作法》《中国影戏大观》《影戏年鉴》。这六本史料涵盖了中国早期影剧从业者对电影本体的认知思考、电影创作的理论阐释,以及对早期中国电影业态的细节描述,是研究中国无声片时期电影思想与创作的重要文献。如徐卓呆先生于1924年出版的《影戏学》一书,该书在影片剧的要素、形式及分类、造意与原作者、编著法及编著者、俳优、摄影场及舞台装置等方面均做了详细阐释,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与详尽的类别划分对读者了解中国电影早期发展无疑具备着较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此外,《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水银灯外———新视野下的中国早期电影演员研究》《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时代影志———新闻纪录电影卷》《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中国乡土电影史论》《中国体育电影史(1905—2016)》《香港电影艺术史》等著作交相辉映,从不同历史阶段、电影类型等角度细致观照到了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内容:李良嘉的《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以1905年到1949年间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特点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早期代表性导演及其作品为蓝本进行分析,揭示在这段特定历史时期下,深受欧美电影影响依旧艰难地保持着民族美学特征的电影艺术;吴徐君的《水银灯外———新视野下的中国早期电影演员研究》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研究中国早期电影演员的文本。与传统的研究电影人物类文章传记体的回顾式体裁不同,该书的重点在于分析电影演员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婚姻观念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其职业相对照,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度反映特定时代的电影文化状貌。

主持过“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的张伟所著的《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是首部近代影剧说明书专著。作者历时多年,系统收集各类不同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身材”虽小,分量却颇重,它们不仅记录了特定时间下影剧发展的过程,更是保存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是电影人旧情的寄托,更是珍贵的文献史料,为研究当时的影剧发展、影剧艺术、影剧人物等提供了新视角,为弘扬海派文化增添力量;黎煜所著的《时代影志———新闻纪录电影卷》访谈了十位影视人,范围涵盖新闻纪录电影各个制作流程。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曾用摄影机记录下60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所著的《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精灵形象、文士形象、商人形象、妇女形象语言特征及价值等方面出发,主在探讨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所著的《香港电影艺术史》是他继《香港电影史》之后又一部香港电影研究力作。该书以传统的编年史方法,将丰富的史料以多维度的方式整理呈现,用以描绘百年香港电影的历史宏图,探寻香港电影的百年布局,这对当下整个华语电影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类型电影史方面,2018年的两部著作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它们分别是倪沫的《中国体育电影史(1905—2016)》以及孙宝国的《中国乡土电影史论》。《中国体育电影史(1905—2016)》作为国内少有的研究体育电影的著作,意义可见一斑。中国体育电影研究起步晚,成果有限,但其作为中国电影的分支,在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书指出我国体育电影先天带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即体育肩负着“家国使命”。浓重的意识形态追求使得我国的体育电影无论是视听表达还是主题阐释,都超越了体育“力与美”的单纯表现。该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体育电影研究的空白,使得电影史研究更趋多元化发展;孙宝国所著的《中国乡土电影史论》扎根乡土电影与乡土文学,将1931年以来中国乡土电影的发展化为八个时期,分别从文艺政策、题材内容、形态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以翔实的史料、合理的结构对乡土电影的发展史进行规划。

此外,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在2018年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即王海宝、张争鸣所著的《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1958—1998)影像志》。该书主要展示了无锡电影胶片厂从1958年建厂至1998年与美国柯达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并退出感光材料制造业这40年的发展历程,包括前厂时期(1958—1963)、白手起家与调整关闭的首起首落(1958—1963)、重建时期(1970—1985)、激情上马与下马危机的再起再落(1970—1974)、基建立项与市场放开的三起三落(1975—1985)、转型时期(1985—1998)等。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感光行业的成长与感光技术的革新,更彰显了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二、电影理论

除却电影史的研究著述外,2018年学术界对于电影理论的整合论述亦不在少数,其内容涵盖不仅涉及中国电影的创作和鉴赏与中外电影的比较研究,更包含了电影本体与文化、伦理、叙事的探讨。

像由史可扬教授所著的《影视文化学》将电影与文化进行了相互勾连,该书不仅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以及社会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等西方文化理论钩沉,更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影视文化的内涵,像儒家美学的基本主张、儒家美学与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美学主要范畴与中国电影。除此之外,该书更讲述了影视文化的构成、影视文化的因素、动态过程,影视文化的建制、功能与当代课题等内容。不仅探索了影视文化的历史沿革,更审视了影视文化之于中国电影艺术表达的意义,因而对于研究“美学”和“文化”两个传统“符号”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而《电影中的表演》则是对电影中的表演进行了探讨,该书由詹姆斯·纳雷摩尔著作,徐展雄译作,周彬编辑。这本关于明星领域研究的名著从三个部分阐释了电影的意义如何被表演出来,观众不仅能在电影叙事中获得快感,又是如何从演员肢体和表情中获得愉悦。此外,像徐晨著作的《原节子》同样是一本将“表演”与电影相关联的电影图书,该书讲述了小津安二郎的御用演员,日本女星原节子的一生,60万字的文本无疑彰显了作者对该位表演艺术家的尊重。

此外,电影伦理学也是2018年学术界热衷表述的理论之一。电影伦理学作为继电影哲学、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文化学等之后的电影研究新方向,是以影片所表现的伦理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不仅有助于完善影像之于伦理的视觉传遞,更是对于伦理本身的进一步探讨。如果说2017年的《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开启了研究电影伦理的大门,那2018年由贾磊磊与袁智忠编著的《中国电影伦理学·2018》则迈向了电影伦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该书以“电影理论的伦理建构”“电影道德的多元审查”“伦理视角的电影批评”三个维度为架构,梳理并整合了近期对电影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伦理叙事有所表述,更对伦理批判做出了新的探讨,从而为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发展引领了新的发展流向。

与此同时,2018年度电影理论图书对于影视叙事也倾注了探讨。如林黎胜的《时间与视点———中国电影的叙事研究》从“电影理论概述”“视点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思考和研究。电影作为公众媒介,其承载的连接导演与观众的交流沟通功能一直是电影的重要使命。而作为导演表达自己世界观的渠道,电影亦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个人意志,有些个人色彩甚至会影响到普通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因而该书指出,电影不应被本身所携带的个人色彩而高高在上,它应该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互相了解的渠道,这才是电影作为媒介所存在的意义。

而商务图书馆出版的《电影表意泛论》则是从现象学、语言学、叙事学、风格学等角度再现了电影符号学创始人麦茨对电影表意的探讨与研究,其不仅是电影符号学重要的先导性著作,更是电影图书翻译界前辈崔君衍的又一心血结晶。而像章颜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则对文学原著与影视改编做出了一定的探讨。该书旨在从文学叙事到电影叙事以及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对话角度来阐释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多重关系,通过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运用来推进对改编、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差异、电影的文学批评功能、经典传承、历史反思和跨文化对话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而孙承健所著的作为探讨电影与社会、电影与观众关系的《电影、社会与观众》一书则将电影社会学作为基点,以“电影及其工业结构”“社会价值的载体和协调者”为框架,阐述了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探索可见的影像语言背后不可见的社会运作体系。此外,王文斌所著的《电影现象学引论》对电影现象学展开了学术探讨。该书开篇在对电影现象学运动进行史评之后,以电影经验、电影知觉、电影想象、电影情感以及电影现象学的方法为导向,从而丰富了读者对电影本质的认知,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电影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内学者对国外电影理论的研究也呈现一派蓬勃之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绍谊所著的《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就对西方电影理论做了整合探讨。该书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像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则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电影的整体情况做出了一些探讨。至于金海娜的《中外影视互译与合作》和王泽君的《中外影视作品及其文学原著研究》则是对中外影视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前者《中外影视互译与合作》通过调研世界各国影视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探讨了中国电影“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实践以及中国影视作品的传播情况与国际合作的发展前景等。而《中外影视作品及其文学原著研究》则是以中外优秀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内容以及视听层面的分析,阐述此类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影像表达,从而助推本土受众的审美能力提升。

除了对一般的电影理论探讨,国内学者在对动画电影理论及表演艺术理论的探索也有新的突破。像陆方的《动画电影符号学》通过动画理论和动画产业的结合,将理论实际运用于动画研究的问题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期助推中国动画制作者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创作的内涵和意图。至于林洪桐的《表演生命学》则以影视表演作为探讨基础,通过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以及与视频教材的结合,将“生命体验融入表演”这一理论进行了极致探究。

三、电影批评、类型与导演研究

电影批评是电影产业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电影批评类图书也一直是电影图书出版的“大户”,是最接近普罗大众阅读能力、普及度最高的类别。美国电影学者斯蒂芬·普林斯的《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一书是一本经典的电影启蒙教材,旨在让影迷、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电影的形式风格与电影的魅力。该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历经6次修订与再版,包含了电影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叙事、特效等构成元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从电影风格、流派、美学以及理论和批评等角度提供解读方法,从而全方位地阐释了“电影如何创造意义”,2018年由后浪|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为其最新版,新增了关于视觉技术与数字特效等内容。

除了影评类教材,影评作为电影理论批评最直接的输出方式,是对电影批评最有力的践行。2018年我国身处学术与影视前沿的研究,学者与影评人们又交出了新一年的成绩单:影评著作等身的毛尖教授新推出了由北大培文出版的最新影評集《夜短梦长》,依旧才华横溢,以“电影·人生”为母题,以中外影史中的精彩佳作为对象,以奇思妙想、率性幽默的文字为载体,书写当下读者现实生活与个体性灵中最真实的面向;另一位女性影评人苏七七则将她在《看电影》等媒体发表的影评结集出版成《幻境中相逢》一书,以独特的书信体方式对近些年国内外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外网络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的《电影的真相》集结了其近十年来的优秀电影评论,对时下电影热点现象进行梳理和反思,用严谨的理论包裹感性的语句抒发对经典作品的品论,为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的影评创作技巧,是年轻一代电影批评学者的新风采。同理,梅雪风的《虚无的质感》以尖锐的笔触刺痛着当下电影圈的背后乱象,用敏锐的目光直击产业背后“不能说的秘密”。作者从“看书”“读人”“阅事”三方面对近十年来的电影进行剖析,描绘一幅十年电影产业的奇异画卷。

2018年对类型电影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张晶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类型电影研究》以内地类型电影发展为主,探讨了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内地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史,并对其中优秀类型电影进行剖析,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除了对传统电影类型的研究,学界对划分更为细致的电影类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以《盲山》《小武》为代表的农村电影作为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审视,近些年来逐渐成为热点问题。薛晋文的《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对当代农村电影创作的“内忧外患”进行了探讨。农村电影的根不在于歌颂时代解放,而是扎根于龟裂的土壤,以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为代表,探讨强势的城市文化与弱势的农村文化的尖锐矛盾;对动画电影的研究在近些年也取得了巨大发展。刘斌的《中国动画成人化现象研究》对动画成人化做出了概念界定,并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动画成人化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大量问卷总结得出对动画产业的市场评估以及发展预期;王灵丽的《中美动画电影叙事比较研究》着眼于动画电影的语言要素,比对中美动画电影母题、叙事结构以及技术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纪录片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类型电影研究的重点。陆敏的《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从纪录片艺术的独特内涵、纪录片艺术的表现状态以及纪录片艺术的形成机制三个维度为我们探索了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纪录片所呈现的应是理智与情感的共存。包来军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传播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从影视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视角,综合研究“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学术专著,其细细梳理了“一带一路”纪录片的起始期、发展期、初步繁荣期,肯定了“一带一路”纪录片作为传播真实中国形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打开了沟通理解之门。

导演是电影生产中的灵魂人物,成功的电影作品虽是团体的力量,但导演个人的艺术修养为作品的出彩起到了不置可否的推动力。对著名导演站在作者论的理论视野进行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作者论是从文艺评论移植过来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导演如果说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就可算其为自己作品的作者。

2018年度关于国外导演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该书是斯洛文尼亚的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新作,由穆青翻译,对基氏作品进行了一次花式跨界阐释,这也是北京大学李洋教授主编的“新迷影丛书”系列之一;十年前,国内曾出版过《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一书,2018年,电影图书翻译黄渊老师再次翻译了该书的升级版,这次赫尔佐格导演与保罗·克罗宁所谈及的内容比前作丰富得多,也更多地延展到了电影之外,让读者对赫尔佐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还有,好莱坞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作为将摄像机当作武器抨击社会问题的先锋,他的纪录片一直是捍卫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旗帜。司达的《重塑公共领域:迈克尔·摩尔纪录片研究》一书便是对其系统研究的专著,探讨了迈克尔·摩尔所完成的纪录片的商业转型,在针砭时政的同时深化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而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作者研究在2018年数量不多,仅有两本。一本是李春的《中国商业电影二十年:冯小刚现象研究》,冯小刚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创造的冯式贺岁片既可以说是电影工业发展的电影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复合的社会文化现象。该书通过对冯小刚电影的创作赏析,到其电影消费和产业运营模式的探究,再到其电影文化的建设,挖掘冯小刚现象的内涵,揭示其电影美学风格;另一本则是多人合著的《陆川电影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陆川作为国内新锐导演,本身来说作品不多,因此,该书对其研究也谈不上深度,且略显潦草。

而本名江熙的江小鱼所著的《他们就是电影———20世纪电影大师小传及作品》列举了世界范围内的16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并对其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无论是导演的相关史料还是作品赏析都一应俱全,可读性较强,算是导览型的普及著作。

四、国别与地域电影研究

2018年电影学术图书同样对世界各国或是区域的电影创作进行了探讨研究,这无疑有助于厘清各国影视创作背后社会文化的变革谱系,更是在不同文化视域下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由石同云、宋云峰编著的《英国电影与国家形象》重点研究了英国电影对英国国家形象的展示。该书从英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英国政府电影文化政策、英国电影的民族性等角度对英国电影的创作展开了分析,从而对英国电影背后的国家形象构建与表达进行了一次深刻探讨。除了西方世界的电影研究,2018年电影图书对亚洲电影的研究同样火热。像英国作者米希尔·玻色的《宝莱坞电影史》便对印度宝莱坞的电影历史进行了解读,从1896年电影引入印度到2001年的《印度往事》,该书不仅详细展现了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更填补了1985年《印度电影史》中文版问世后这33年间有关印度电影的历史空白。而张宗伟主编的《亚洲电影研究·2017》汇编了多位前沿作者对亚洲电影的著述,对近些年来亚洲主要国家的电影热点进行了评述,尤其是对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电影艺术表达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该书通过对以上国家代表性的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李沧东、阿斯哈·法哈蒂、侯孝贤)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解读,试图揭示电影创作的某种规律。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所著的《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对“亚洲新电影”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亚洲传统电影在立根于本土文化之时,外来的视听变革、审美变化以及价值重新建构,都使得亚洲电影呈现出区别于以往的,具有现代化的新形象。该书内容涵盖广泛,分析阐释深入,其对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乃至亚洲电影的发展均具备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除却上述亚洲各国的电影研究外,2018年电影图书对于中国本土电影的探讨同样不在少数。其中像赵卫防、张文燕所著的《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一书,该书以全面而系统的架构梳理了内地和香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创作现状,体现出内地和香港电影互依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而由周斌、厉震林主编的《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的新变化》则探讨了华语电影另一重要板块———台湾电影的现状。臺湾电影对华语电影的繁荣一直是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新世纪以来,大陆与台湾的合拍片引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方向,更是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友好深度交流。该书为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召开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众多学者从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研究方面探讨了日渐多元、日趋繁荣的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的发展现状,从而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学术思考。

与此同时,对内地各省的影响研究也是2018年电影图书的关注重点。像《影像江苏———民国时期电影空间美学研究》从经济层面、社会文化发展以及江南独特水墨画等方面解析了民国时期江苏影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创作方法。而章忠云的《云南乡村影像研究》则对在中国处于蓬勃新生阶段的“乡村影像”做出了研究努力。岳凯华、赵树勤的《现代湖南文学的电影改编》立足时下电影改编的时事热度,选取现代湖南文学作品中较为成功的改编案例,对现代湖南文学的电影改编做出系统归纳和理论支持。至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主编的《2016广东电影年鉴》则是从广东省电影政策、制作、发行与放映,再到教育培训等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地勾勒了时下广东电影的全貌,这无疑为规划今后广东省的影视发展,乃至对其他各省的影视产业布局都有重要意义。

综上,在对2018年电影学术图书进行罗列和点评时,可能会因笔者的疏漏而未能全部涵盖。在今日各种叫嚣“纸媒消亡”“读图时代已到”的时代中,在更多的人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消遣的环境里,我们庆幸的是,这些电影学者仍在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中投入自己的学术态度和译介热情,持续地对电影以及学术做自己的思考,发挥时代赋予的叙述使命和责任。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