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竟是儒生:读《梦醒子》

2019-05-28王建军

中国图书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儒生大鹏读书人

王建军

沈艾娣(HenriettaHarrison)所著《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英文版TheManAwakenedfromDreams:OneMansLifein aNorthChinaVillage,1857—1942[1],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该书后由赵妍杰女士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北京大学陆扬教授曾评论说:“最近但凡读过的朋友无不称赞这部著作的价值和阅读的乐趣,写得好,译得也好,这部书应该是今年畅销的学术著作之一。”[2]陆扬先生所言不差,他说这番话时还是2013年的9月,彼时,《梦醒子》一书的中译本刚刚出版(为行文方便,以下一律简称《梦醒子》,并只标注页码),但他已预见到《梦醒子》一书将成为畅销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难得畅销,高明的学术著作往往意味着高深,其不易为专业外的人士所接受。王国维曾有言:“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3]王氏此语主要是针对哲学而言,然而仅就字面含义而言,这句话对于学术著作也很适用,学术著作真是可信可爱难以兼得。沈艾娣的《梦醒子》兼具历史性、文学性,可谓“可信又可爱”,实在是难得。对专业学人而言,本书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特性;对专业以外的读者而言,本书并没有给人佶屈聱牙之感,反而有助于他们了解近代中国一个名为刘大鹏的倔老头的生动故事。所以,当沈艾娣所著《梦醒子》的中译本出版后,立即吸引了学界内外的目光。全书以传主刘大鹏的生平故事为主要内容,要言不烦,视角新颖,不作高头讲章,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平实、隽永,文字运用能力强,读之亲切有味。

一、引言:进步之苦与主动落伍

沈艾娣通过史料描绘出刘大鹏作为撰述者[4]、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六种不同身份状态下的各个方面的生活,表明不是所有人都能从现代化进程中受益,表达了对道德高尚的刘大鹏却遭受进步之苦的一种“了解之同情”。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与变革的历史,新旧和进步与保守渐成价值判断的依据,新即是善,旧即是恶;思想界和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可以称作“新的崇拜”[5]。这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在某种意义上与孙中山所谓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世界大潮流在表达上有着某种共同的指向。在这股日趋激进化的“崇新尊西”大浪潮中,但凡不能跟上历史脚步的人都被认为是不值得怜悯的。曾开一代风气的“新党”代表梁启超,就是在很短时期内被其追随者视为保守而摒弃,不得不反过来“跟着少年跑”;胡适得名后不及十年,亦旋即被一些也想西化但更年轻的知识精英视为“新文化运动的老少年”[6]。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思想顽固、不主动追求所谓进步的人,其思想、言说常被连带地扫到历史的边缘,被压抑成一种被否定、被遮蔽的“低音”(不论其思想是否有其合理性),“落后”“封建”“守旧”“愚昧”“顽固”“反动”等贬义词成为他们的标签,并较少引起学人的注意[7],刘大鹏正是其中一员。然而,刘大鹏又有其特殊性,他与那些主动追求“进步”但未能跟上潮流,最终不得不落伍的人不同,他缺少主动进步的意识,在进步和改革的大潮中没有率先觉醒。

但沈艾娣并没有因刘大鹏的“落后”而忽略他。正如沈艾娣所说:“我也希望能够让这些西方学生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悲剧。中国和西方的高中教科书都倾向于将现代化描述成美好生活持续迈进的过程。我希望在大学里学习中国历史的学生能想到这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个人、家庭、地方,甚至或许是整个中国乡村人口。我希望他们了解,像刘大鹏这么一个正直的好人会将所发生的变化视作有悖于道德。我希望他们通过阅读刘大鹏的故事,能够对他的态度有同情之理解,这将让他们对现代化过程有一个更广阔的认识。”[8]

刘大鹏的生活是贫苦的,一门三举人的刘大鹏,家中的石板是他亲自所铺,其房间之小令沈艾娣都惊讶,他并没有如张仲礼《中国绅士》《中国绅士的收入》等著作中所谓的上层绅士那样,过着比较富裕悠闲的生活。与一般被描述的精英的生活(写诗,作画,收藏典籍,生活富裕,有宽敞的房间)不同[8]1-2,刘大鹏到八十余岁时还在田间耕作,生活过得很拮据,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现代化带来的好处。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孝敬父母,尊师敬友,待人诚信,接济亲友,办事公正,关爱子女,正直温良,博施济贫等),刘大鹏反而成了那个时代不合时宜的人,并被贴上“落后”“封建”“守旧”“愚昧”“顽固”“反动”的标签。何以道德如此高尚之人要遭受这样的苦难?而对刘大鹏的同情与理解也成了沈艾娣写作此书的初衷与动力。

二、儒生的悲哀:弃儒就商与四民失业

在《梦醒子》一书中,刘大鹏有六个身份:撰述者、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事实上,除商人这个身份外,在传统中国,其他五个身份本可以是一体的,孝本就是儒家的基本追求之一,作为受到儒家经典熏陶的读书人,至少在理论上他会是一个孝子;作为一个取得举人功名的儒生,本身也有议政乃至参政的权力;同时,中国古代本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刘大鹏有着老农的身份再正常不过了;最后,作为一个读书人,成为一名撰述者,写日记自省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就刘大鹏的生活经历、个人履迹與日记记载来看,他始终以儒者(读书人、士)自居。身处那个混乱的时代,儒生刘大鹏生平的志气与理想没有实现的机会,面对现实与儒家理想的巨大差距,刘大鹏只能在日记中寄托自己的悲哀。

刘大鹏目睹世人轻视读书人,看重商人,优秀人才尽皆从商,读书人日渐减少的世风,在日记里焦虑地记载道:

近来吾乡风气大坏,是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竞弃儒而就商者。当此之时,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9]

当此之时,四民失业者多,士为四民之首,现在穷困十之七、八,故凡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9]131-132

刘大鹏还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时局日坏,四民失其业的情况。由于新式学堂的大肆推行使得旧式私塾日减、塾师失业,甚至刘大鹏本人也不得不另谋生路:

农曰岁欠饥馁,将如之何;士曰学尚新学,遗弃孔孟,士皆坐困,将如之何;工曰今有机器,废置手工,无所觅食,将如之何;商曰百物征税,日重一日,商务利威,将如之何。嗟呼!四民失业之时乎,四民失业将欲天下治安,得乎?否乎?[9]155

学堂之害,良非浅鲜,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子弟,亦多弃儒而就商者。凡入学堂肄业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9]162

人之一生,皆有恒业以养身家,予籍舌耕为恒业垂二十年,乃因新学之兴,予之恒业即莫能依靠,将有穷困不可支撑之势,遂另图生计,度此乱世。[9]191

刘大鹏日记里记载他感到痛苦与悲哀的事比比皆是。家乡遭遇水灾,他却无力帮助穷苦之人时,他悲伤、自责地写道:“予恨自己贫穷无银米赈济灾黎,作此善举也。”[9]186当变乱之时,无人祭祀先圣前贤,刘大鹏亦感到心中颇为不平,他写道:“变乱以后,文庙之祭无人举行,去秋方才有官致祭,圣贤之血食几乎断绝,殊令人扼腕不平。”[9]217

科举制被废与辛亥鼎革二事最让刘大鹏痛苦,那时的他愈感前路茫茫,志气难伸,生平所学竟无一用。彼时刘大鹏在日记中悲痛地记载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予之幼時,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及至中年被困场屋,屡战屡踬,乃叹自己志大而才疏,不堪以肩大任。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舌耕度日。光绪季年国家变法维新,吾道将就渐灭,迄宣统三年,革命党起,纷扰中华,国遂沦丧,予即无舌耕之地,困厄于乡已数年矣,年垂六十,遭逢乱世,无由恢复中原,不才孰甚焉,俨具七尺之躯,毫无补于时艰,不亦虚生矣,予惭仄曷极![9]198

三、非典型的儒生

诚如沈艾娣所说:“刘大鹏具备代表性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写五十年的日记当然非同一般,更不要提他写的其他作品。”[8]6-7刘大鹏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正因为他不具备代表性,所以沈艾娣才对他那样感兴趣。沈艾娣以为:“真实的人总是非典型的……我之所以写他是因为我希望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非任何抽象的某个阶级或者某一类人的化身———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活在20世纪中国的变革当中会是什么样子。”(《序言》,第7页)事实上,刘大鹏不但不具备代表性与典型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连儒生这一刘大鹏终极认同的身份来说,刘大鹏可能都是非典型的。

首先,刘大鹏与一般的读书人对商业、商人的态度不同。一方面,尽管他对社会上重视商业以致读书人日渐减少,优秀人才尽皆从商的现象不满意;但另一面刘大鹏又同情商贾,他父亲本也是一个小商人,也正因为父亲从商养家糊口,他才有机会读书、中举,甚至后来他自己还成了一位商人,经营过煤窑。故而,与普通读书人不一样,刘大鹏比较关心商业,并没有一般读书人视商业为末业的情况。目睹商业日蔽、商税日重之情形,刘大鹏在日记中记载了他所亲见的商务败坏、商业与商人日渐困窘的景况,并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余来此处(按:指榆次)阅历,会上各行生意较昔年甚少,各行商贾皆叹生意艰难,不得多获利息,外路客商亦无几。[9]22

京都设立商部(去年改为农工商部),总理天下商务,各行省设立商务会,以期商业之振兴。则商务似宜大盛于前,讵料今日非但商务减色,而且多困惫之情形,将有不可支撑之势,此何以故?商利微末,而加抽厘税日增月盛,靡所底止也。[9]161

一由年荒世乱生意为难,一由民穷财尽资本多亏,各省商业大局业经破坏,何况此穷乡之小商务乎?[9]176-177

甚至与一般读书人轻视商人,以为商人不学无术、唯利是图不同,刘大鹏认为商人中有“大隐”“高贤”,有深于学问者,甚至坦诚自己不如某些商人,这是一般儒者办不到的:

商贾之中,深于学问者亦不乏人。余于今日晋接周旋遇了几个商人,胜余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自今以往,俞不敢轻视天下人矣。[9]48

正因如此,刘大鹏与商人颇有往来,甚至自己最后也成为商人[8]94-113。同时,刘大鹏在商会中有较高的威望。民国初年,当地商会为挽留刘大鹏担任议会议长,以解散相威胁,五区商会甚至通过了一项议案———刘大鹏辞议长之职,商会就解散[9]179,并在几月之后,晋祠成立的太原县西南区联合会又准备选刘大鹏为会长,刘大鹏力辞才作罢[9]186。

其次,刘大鹏对儒家的坚定信仰与自律精神并不具有代表性。刘大鹏以曾国藩为偶像,坚持写日记长达50年,还写出了其他著作,著作总数应在五百卷以上。在极为艰难的境遇下,刘大鹏能完成如此规模的个人著述,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说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

最后,刘大鹏的思想不那么典型,正如前文谈到的,在日趋激进化的崇新尊西大浪潮中,刘大鹏与那些主动追求“进步”但是没跟上,最终不得不落伍的人不同,他是自甘落后,主动落伍,抗拒进步的。其实,早在读书时代,刘大鹏就与同窗有所不同,他为不得不学习八股而不是潜修德行感到苦闷,认为八股文妨碍了人们的潜修德行[8]30-31。甚至刘大鹏最后虽因科场失利未能入仕,但这反而加深了他对儒家道德的坚守。刘大鹏对儒家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守,本就异于一般儒生。

四、毕竟是儒生

尽管刘大鹏有着不幸与悲哀,甚至不是一个典型的儒生,但他终身以儒者(读书人、士)自居,保持着儒生的风度,恪守先圣前贤的教诲。刘大鹏终身保有自省自律的习惯,从1891年开始记日记,直至去世前五天(在读曾国藩的劝诫之前,他的日记偶尔中断,但是读过之后就再也没有中断)。每日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早起、静坐片刻、读历朝史志(晚年读报纸)、写日记(反省,并记录时事、日常)[8]8-10。

作为一个读书人,刘大鹏也恪守敬惜字纸的训诫:在门外,他看到一片纸,或者有字的东西,就捡回家,恭敬地烧掉[8]11。守敬惜字纸的刘大鹏对书籍也有着非凡的热爱,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去晋祠游,见一杂货摊上售一部《三国志》,爱不释手,遂用三百廿钱买之,如获至宝一般。”[9]22得一《三国志》便“获至宝一般”,刘大鹏对书籍的珍视可见一斑。

辛亥鼎革后,刘大鹏依然保持着儒生风范的气节,并不贪利,目睹省议会给每位议员所定一月百元的薪水(尽管他是议员中的一员,属于既得利益者),他批评道:“议员为人民代表,只是贪得公费,不念民脂民膏,似此办理焉望治安。”[9]180同时他还批评议员借议会名义肆其私心,人民反遭其害。[9]180

同时,刘大鹏保持了读书人关心天下大事的热忱,有着儒生独到的见识与眼光。比如他很早就意识到了沙俄对当时中国的野心,以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夷乘乱入东三省,据为己有。二十七年(1901)和议成,俄约退出,迄今仍虎踞不退。论者谓俄夷信将来必退,不知夷狄豺狼性成,断无肉入口而再吐出之势……俄人不但霸占东三省,一二年中必有吞并中外蒙古并新疆之势,中国若仍偷安,不思自胜之策……恐岌岌乎不可支持也”[9]125,对于后来的日俄战争,刘大鹏并不像一般人一样期待日胜俄负,以为不论二者之胜负,都是中国之大害[9]133-135。

刘大鹏也保持了儒生“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10]。当山西出现旱情时,他批评当政者不行仁政反而求神降雨,并以为:“上天不雨,悉由风俗之奢靡,人情之浇漓。当此之时,有司民之责者,皆祈求雨泽,只闻其此庙拈香,彼寺礼拜,概未闻其行一善政。以余言之,与其虔心祈祷,何如多行善政,庶可邀上天之恩泽也”[9]4,面对酬神演剧,浪费资财的情况,刘大鹏在日记里叹息道:“习俗如此,不以为非,世道凌夷,不可力挽其颓风矣,可慨也夫。”[9]127

最后,作为一个儒生,士的担当意识仍根植于刘大鹏心中。刘大鹏关心农事,关心平民之疾苦[9]4,177,重视并帮助亲族,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如给人介绍木工、煤窑的工作)[9]5,141,并參与一些当地的社会事务,扶危助难,多次为人调解纠纷。[9]185,188,193,198,221

沈艾娣说:“陶渊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而他把自己想象成农民。刘大鹏本身是农夫,却将自己想象成统治阶级的一员。”[8]15这背后何尝不饱含着刘大鹏作为一个儒生的骄傲与自负,他绝不甘于默默,绝不愿沉沦为小夫下士。这在个意义上讲,刘大鹏又毕竟是儒生!

五、白璧微瑕

沈艾娣曾说:“《梦醒子》一书并非面向中国读者,那时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中国史家会在著述中大量讨论的故事,而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背景的一部分。”(《中文版序》,第1页)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过去的中国其实也已经陌生了(thepastisaforeigncountry,过去犹如异国)。有关过去中国的常识在逐渐陌生化,近代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刘大鹏时代给我们的陌生感与西方读者是一样的。尽管《梦醒子》一书十分精彩,但沈艾娣毕竟是外国人,在文化背景上存有差异,因此在某些细节的理解上难免出现偏差。比如在谈到刘大鹏梦见一“眉分八采,目有重瞳”[8]15-16的老者时,沈艾娣以为“梦中老者”可能是道家神仙吕洞宾。然而,熟悉中国古史的人很清楚,这里描绘的是上古时代的圣王尧舜(尧眉八彩,舜目重瞳),这里暗示的仍是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重现太平盛世的传统儒家治世理想。而沈艾娣以为刘大鹏所梦是道家神仙吕洞宾,于是将此处解释为刘大鹏明了尘世功名的虚妄,并认为此梦体现出了“儒家道德秩序的脆弱与复杂”,这是不符事实的。

再如,沈艾娣据刘大鹏的墓志统计其著作,认为刘氏除日记之外,尚有263卷著述。[8]11-12但根据《退想斋日记》可知刘大鹏著述的总数应在500卷以上。显然,沈艾娣的统计有误。

更为重要的是,沈艾娣一方面描述了刘大鹏坚定的儒家理想,但另一面又描述了刘大鹏的种种妥协。比如,刘大鹏反对设立女学堂与充教习者为男性,以为“此风一开,则男女有别之道并不讲矣”[9]154,然而他的儿子刘却在临县的女子学堂任教。再如,早年刘大鹏对煤窑抱有极大恶感,以为:“西山一代,攻煤窑者甚多,往往暗害人命……,攻煤窑之家,动辄遭天殃……,种种恶报,不可胜数,为之者只因求利,不计其祸福而终其身此中耳。”[9]58但刘大鹏后来却不得不靠经营煤窑谋生。又如,刘大鹏不承认民国,却又不得不在民国为官(议长);刘大鹏有儒生的气节和爱国心,但却又草拟给日本人投降书;刘大鹏一面极力抗拒现代化,但又称赞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而理想坚定的刘大鹏如何处理与调和这些矛盾?沈艾娣在《梦醒子》一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

这篇小文借用周一良先生的书名,取了一个小题目———“毕竟是儒生”。周一良出身名门,曾祖父周馥官至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父亲周叔是民国实业界“南张北周”中周氏系统的重要人物。周一良自己也很早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先师从著名学者洪业,后拜在陈寅恪门下,可谓风光一时无两。建国后,周一良先生主动追求进步,其后又历经各种政治荣辱,最终在晚年大彻大悟,回归书生本色,写下了《毕竟是书生》[11]这本小书。

那么,刘大鹏呢?作为一个恪守儒家信条的儒生,在近代趋激进化的崇新尊西大浪潮中,刘大鹏与那些主动追求“进步”但是没跟上,最终不得不落伍的人不同,他是自甘落后,主动落伍,抗拒进步,遭受了进步之苦。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刘大鹏至少拥有六个身份:撰述者、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但他始终以儒者自居,以读书人自居,儒家是他身份认同的核心。尽管刘大鹏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位典型的儒生,尽管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面对这些信仰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刘大鹏又不得不为生存进行部分妥协。但现实生活的失利并没有让他放弃儒家思想,反而强化了他的儒家认同感,依然保持了真儒生的本色,尽管因儒生的身份而遭逢劫难,但刘大鹏未曾有丝毫的退却。

毕竟是儒生,或许只有儒生这个身份才最为适合这个受传统儒家道德熏陶,并为之顽固地坚守了一生的倔强老人。这个中国特有的称谓中带着迂阔与固执,也带着士人最后的骄傲。

注释

[1]HenriettaHarrison:TheManAwakenedfromDreams:OneMansLifeina NorthChinaVillage,1857—1942,2005,StanfordUniversityPress.

[2]陆扬评论见:http://weibo.com/u/2656905034?refer_flag=1001030101_&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梦醒子#_0.

[3]王国维.自叙二[A].王国维论学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496.

[4]案:赵妍杰女史将第一章翻译为写作,检之沈艾娣的英文原版,第一章名为“writing”,当然可以译为写作,然而在本书中译本未出版以前,罗衍军在关于《梦醒子》一书的书评中将第一章译为“撰述者”(详见罗衍军,沈艾娣.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1857—1942[J].历史研究,2006(2):188—189,结合全书,罗衍军译为“撰述者”颇有可取之处,既可表明写作这件事,亦可表明刘大鹏“撰述者”这一身份,本文在此处从罗衍军之译法。

[5]详论见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J].原刊《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1999年12月)、61辑(2000年3月)。

[6]详说见罗志田.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J].原刊《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

[7]案:但学界也不乏关注这些曾经被忽略的人,比如王?森先生就十分关注那些“执拗的低音”(详见王?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14.)

[8]沈艾娣.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9]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7页(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92年1月2日)。

[10]案:在中国古代的正统里本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直到义和团事件后“子不语”从异端走入正统,详论见罗志田.异端的正统化: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J].清史研究,2002(1).

[11]周一良.毕竟是书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儒生大鹏读书人
汝心如玉何须擦
看图纸
我是快乐读书人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汝心如玉何须擦
刘业伟、王大鹏设计作品
读书人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错别字先生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