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一哄而上之后需要“关停并转”
2019-05-28杨鹏
杨鹏
今年4月19日起,浙江长兴县220多个县直机关单位、镇村等政务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给基层干部群众“减负”。据媒体报道,长兴县李家巷镇原来每天有4个大的微信公众号要发布动态信息,由四五名工作人员承担该工作。“李家巷发布”公众号正式停止运营后,该镇党建办主任有了更多的时间下到基层工作。
虽然媒体报道中,将浙江长兴上百个政务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更多地归于为基层减负,借用长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柏平的话说,目的就是把基层干部群众从运营维护庞杂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好民生工作。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运营政务微信公众号当然需要人,确实会挤占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反过来看,搭建并运营好政务新媒体,既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是政府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往大处说,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政务新媒体同样重要,为基层减负,并不必然意味着要砍掉政务新媒体。
浙江长兴之所以停止运营政务微信公众号,真正的原因在于,原本意欲借助微信公众号这种非常普及的传播工具,让各种政务权威信息得以更加快速、及时地传递给老百姓,但实践中这种无比完美的设想,却渐渐走了形、变了味、落了空。
從报道来看,由于内部人员精力时间都十分有限,加上缺乏传播专业训练、不懂传播规律,某乡镇两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2—3次,需要专门安排一名干部负责,且每年支付20万元的运费用,而全县托管外包的59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总计金额达到289.50万元,可是,费神费力打造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却很惨淡,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仅数百次,传播效果并不明显,给基层增加了无谓的负担不说,更严重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这哪是公众想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近些年,和长兴一样,在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上,各地显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却时有发生。总之,重数量轻质量、重开设轻建设,已经成为不少政务新媒体运维工作的通病,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虚假繁荣。
浙江长兴一口气停止更新和注销了全县80%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要清醒地意识到,力度大,是因为问题多,问题重。毕竟,在大力推进政务新媒体的今天,长兴选择了将80%政务微信公众号停更或注销,在“挥泪斩马谡”的同时,对于保留归并的一批公众号,则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核和发布制度,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将其做强做精。
做强做精政务新媒体,这应是笃定的方向。某种意义上说,政务新媒体“一哄而上”,难免良莠不齐,甚至不排除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所以,“关停并转”乃是题中之义。继2018年底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之后,今年4月份,国办又发布了最新《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首次将政务新媒体纳入量化考核。按照专家的分析,这两份新指标是未来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对“建设整体联动、高效惠民的网上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网民在哪里,政务新媒体就在哪里。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政务新媒体建设的今天,公众当然希望能像长兴一样下决心关停整合那些实质上已完全沦为形象工程的政务新媒体,同时更乐见尽早探索出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推动政务新媒体整体应用水平不断向前。
(作者系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