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长跑背后的保障机制
2019-05-28朱林冯红梅
朱林 冯红梅
近些年,某些学校的运动会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味儿,不少竞赛项目没人报名参加,尤其是长跑类项目,最终只得硬性指派,甚至抽签决定何人参赛。究其原因,一是愿意报名参加的学生不多;二是学生有没有能力在比赛中跑完男子3000米、女子1500米全程,还得打上大大的问号;三是如果在参加长跑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身体出现紧急情况,甚至产生生命危险,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将给学校带来麻烦。尤其是“校闹”成为常态的当下,某些学校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得已取消了长跑等“风险”项目。
“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毅的精神品质。学生能参加并完成长跑比赛,是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力的體现;同时,长跑运动也是塑造、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学生参加长跑还能增强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漫长的万米长跑都能完成,那么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也将迎刃而解。而且,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在班级中,将形成一种全新的精神氛围,乃至于潜移默化间营造一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中生活,将会相互激励,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本质意义,并不止是呈现万米长跑的震撼场面,更在于其折射的学校管理状况、学校理念与学校文化。因此,校运会万米长跑比赛,靠做“面子工程”是不行的,只靠学习理念也是不行的,要落实到实践中,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保障,这无疑考验着一个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办学精神。
首先是理念保障。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要明确体育的重要价值,保证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实施,不得挤占体育课时间。只有全面开好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课程,才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形成相应的体育运动能力。应特别强调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落实教学过程,关注学习评价。学校还应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俱乐部,比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等等,丰富课程内容,在俱乐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方法,积累运动经验。只有把发展体育运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才能鼓励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放心大胆地开展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阳光体育”时间。
其次是文化保障。学校管理的内核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长久坚持体育运动育人的理念,就能逐渐形成一所学校的体育文化。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把体育运动作为师生的重要生活方式,让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成为学校所有人的共识。这样,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对参加长跑比赛大惊小怪,会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这时,学校健康、积极、阳光的校风便形成了。在这样校风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更加坚毅、勇敢、自信、开朗,这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育人真意。
最直接的是后勤保障。体育老师要做好长跑相关注意事项的宣讲,指导学生做好跑前的热身和准备活动。教给学生长跑的相关知识技能极为重要,这些知识技能不仅能保障某一次的比赛,也是养成长跑习惯的开端。好的指导将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医疗保健组要全勤待命,一旦出现需要应急医疗的情况,应及时给予救治。每个班级可以组织服务小队,在长跑结束后搀扶同学,递上毛巾、水、药品等。学生之间相互服务与帮助,将建立起一种温馨和谐、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还能培养起同学间相互鼓励合作的情意关系。学校还应有担当精神,体育运动中不慎受伤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学生的成长经历之一。学生受伤后学校要敢于担当,不推诿,该就医的应马上就医,积极治疗。如果因为害怕学生受伤而不敢组织体育活动,就是讳疾忌医,也是学校育人价值的丧失。丧失了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学校也就不能称之为学校。
不可忽视家校关系保障。教学改革和教育行为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这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的全面沟通。要让家长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而不能在学校和老师开展教育的时候,家庭成为掣肘的一方。有时,学校和教师的某些教育行为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需要学校建立与家长高效沟通的渠道,尽早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学生报名参加长跑比赛后,教师应向家长确认孩子是否能参加激烈运动,在得到家长的确定回复后,名单才能上报给运动会组委会。教师还可邀请家长来观看校运会长跑比赛,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运动风采和成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