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反映当代工人精神面貌的好歌
——浅析创作新歌《咱们工人爱唱的歌》
2019-05-28□欧波
□ 欧 波
今年五月中旬,收到《音乐教育与创作》第四期时,照例从头到尾默读、默唱每一篇文章和歌曲。当默唱到“歌坛竞妍”中封三的《咱们工人爱唱的歌》 (冯建科、李晓明词,田晓耕曲) 时,便被那词曲的内容和旋律牵动着。经反复默诵和哼唱后,觉得几位词曲作家在着力反映工人精神面貌的同时,追求歌曲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认真下了一番功夫,写出了如此好的歌曲。
一、好就好在对某种歌风敢于挺身而出直接表明态度。歌曲开门见山“咱们工人爱唱的歌,激情澎湃好红火;咱们工人爱唱的歌,响亮着自豪情蓬勃。咱们工人爱唱的歌,奔放岁月好磅礴;咱们工人爱唱的歌,鼓舞着创新奋斗者。……”这充分说明了工人们不怎么喜欢那些“细声细气”、“悲悲哀哀”、“无病呻吟”的所谓“爱情至上”、“娱乐至死”的流行歌风。确实,社会上一些青少年,对许多事物都还没有认识,离爱情生活的日子还很远,那么早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灌输这些东西,很不合适。我认识几位港台同胞,他们对国内的一些歌风也表示着急,他说台湾的音乐家为对付那些歌风,就创作一种校园歌曲来代替它。但那些歌星也面临困境,有些变质,被人腐蚀……。我听后,心情被深深地震撼。心想,早在“皖南事变”时期,国家内乱,日本鬼子侵略我国,一些青年人意志消沉,这类歌风死灰复燃,他们也在唱此类歌曲,如《月亮在哪里》 《何日君再来》……。周总理知道后说:“这是不好的现象,你们要写一些好的歌曲去换掉它”。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懂呻吟、哀怨,这是很可怕的;只有觉醒起来,敢于反抗,才能有救”。
而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里,对照一下港台的音乐生态,人家对不良歌风有抵制、有斗争,而我们则多数在干着急,有的则“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位哲人告诉我,这类歌风的现象,起源于当年的“解放思想”。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对事物的看法,应该考虑到两方面,有放就有收。超过限度,触犯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东西,不收不行。资本主义国家都说“自由”“自由”,一旦超过其社会所能容许的东西,或损害其统治利益的时候,就要大发雷庭,一点也不客气。
奇怪的是,总有些人,老是想让群众的音乐胃口降低,去接受其低能量、和那种对人们感官刺激的东西。今天, 《音乐教育与创作》刊登出《咱们工人爱唱的歌》,表明工人们挺身而出,态度鲜明地唱道:“咱们工人爱唱的歌,……唱的江河飞长虹,唱的山川路宽阔,唱的荒漠戈壁在沸腾,唱的旧貌新颜光闪烁”。实在太好了,大快人心!这就是工人老大哥的“音乐生活”观,值得国人学习。
二、好就好在作品反映出工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提起工人歌曲,凡上了点年纪的中老年人,都会想起也都唱过马可同志写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那是解放前夕(约于1947 年间),辽沈战役结束,鞍山钢铁厂刚由军管会接收,马可同志怀着急迫的心情,向时任领导要求去鞍钢参加建立工会,和鞍钢工人生活在一起,他亲眼看到战后恢复生产时的第一炉钢水,体会到工人们的冲天干劲,写出了这首歌。歌词中写道:“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嗨!嗨呀!咱们的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水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什么?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这,应该说就是工人们的“初心”和“使命”。由于这首歌准确地反映了工人的愿望、劳动生活和气质,唱出了工人们的心声,因此传唱得很快很久很广。国际友人从歌声中体会到中国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力量,来访的外国朋友也常常演唱这首歌,表示他们对中国工人的敬意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时隔七十多年了,今天有幸看到《咱们工人爱唱的歌》。老实说,音乐,自五四以来,特别是抗战以后,歌风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因为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变化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没有继承,变化革新也就不存在。《咱们工人爱唱的歌》确实值得词曲作者学习,他们正确地践行了继承这一问题。歌中唱道:“咱们工人有力量,飞扬劳动者滚烫的魂魄!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光荣了追梦的中国!”这简短的两句,深刻地说明了咱中国工人们的人格品质,体现出工人们的“初心”不改、“使命”不变的精神。
三、好就好在词曲结合上,运用了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创作手法。众所周知,歌曲是词与曲(音乐) 的结合体,是最亲密的一种结合,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的结合。所谓对立统一关系,是哲学上的一种理论。运用到歌曲创作上来讲,当题材内容确定后,首先必须把歌词写好,这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词;到作曲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便在音乐,音乐创作任务不光是把歌词的语言变为可唱的歌调而已,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深刻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塑造与歌词的形象相吻合,并加以发挥的音乐形象上,不但要准确地表现字面上的中心词义,还必须把歌词的内在感情、甚至把其“潜台词”充分地抒发出来,而不是仅仅把歌词镶上音乐的外壳。《咱们工人爱唱的歌》其创作手法体现出对立统一关系的这一哲理。
首先,看词曲的节奏关系。作曲家并不是死板地按照词的“音步”去产生旋律,而是能够处理好词句中不同结构功能的主次成分,不致于把需要轻读(唱) 的字词(如介词、连词或助词) 放在强的节奏位置上。但是为了音乐形象的需要,则又注意到不能满足于照搬字词的语言节奏。如:这种以感情暴发力冲破自然语言节奏,颇能获得较强的艺术效果,刻画出工人们那种豪情和力量。
其次,看词曲的声调关系。记得在音乐界曾经流行着一种相当有影响的说法,所谓“按字行腔”,强调汉字的字调(普通话“四声”)对旋律的约束,一味要求“字正”,极力防止“倒字”,似乎只要把“四声”扩大为旋律线就成了(当然,为了使人听清楚唱词,是得注意),但要知道,我国汉语不是单音节语言,而是大量地存在着复音节词,复音节对声调及节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曲家在《咱们工人爱唱的歌》中,很重视活的语言声调,注意语句中不同结构功能的单词词汇、词组的声调变化,特别是注意感情色彩浓厚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这样的词曲结合,其声调上的那种豪爽、洒脱、自信的工人形象,可以说无懈可击。
再看,词曲的结构关系。《咱们工人爱唱的歌》C 大调,4/4 拍,二部曲式结构。B 段的歌词仅有“咱们工人有力量,飞扬劳动者滚烫的魂魄!”和第二段词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光荣了追梦的中国!”如果是以简单化的方法,使词曲句式、段式完全一致,即词汇对乐汇,词句对乐句,词句对乐句,词段对乐段的完全一致,那么,这段音乐与A 段对比,便会显得头重脚轻,很不对称。而作曲家在这仅有的两句词上,通过重复、伸展,把音乐发展得更充分,使形象更完整,并使歌曲形成高潮结束,打破了词段对乐句的完全一致性,体现出运用对立统一关系的创作手法,实为作曲上的一大高招。
总之,这首歌在词曲结合上,编织得非常精巧、紧凑,结构严谨,音调旋律富有活力,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当代工人们那种豪迈情怀,强烈地表达出“咱们工人有力量,飞扬劳动者的魂魄!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光荣了追梦的中国”,这和《咱们工人有力量》中的“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精神是一致的,其核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劳动光荣、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