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研究

2019-05-27李萌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少数民族人才

李萌

摘 要: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研究还很薄弱。

关键词:少数民族;创新创业;人才

一、研究内容

笔者致力于研究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情况,具体包括: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现状、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意愿、造成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现状的原因、改善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现状的建议。此外,笔者还组建团队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创业沙龙,邀请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优秀代表分享经验,设计了针对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培养方案和创业指导方案。其创新点是完全结合社会需要与少数民族民族特色。

二、研究方式

(一)问卷调研。调研是询问受访者问题的常见工具。调研可以为满足多种研究目的,提供快速、便宜而准确的信息。我们常常把调研称做抽样调研,这是因为调研一般在目标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描述调研可能用到的数据收集类型。典型的调研是以测度熟悉情况、行为、态度和观点等为目的,在组织内外进行描述性研究的过程。

调研中我们还需要找出调研中产生误差的根源。有两种常见的误差:第一种是随机抽样误差,是指抽样中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统计误差。这类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预。第二种是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以几种形式呈现。未回应误差是指受访者对调研没有作出回应。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比较样本和目标人群的人口统计特点发现这类误差。然后,再联系没有被覆盖的人群以降低这种误差。此外,当受访者有意或无意带有某种倾向,对问题的回答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时,又会产生回应偏误。回应偏误主要有四种类型:默许偏误、极端偏误、采访者偏误和社会期望偏误。最后,行政管理上的问题也是一种产生偏误的来源,如采访者能力不够、欺骗和解释错误等。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确定了所研究问题的指标体系,根据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概念操作化,并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完毕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了预检验以此来评判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良好,证明问卷可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面对面发放、微信推送宣传等方式发送并回收了问卷。有效问卷一共198份。此外,在问卷发送前,笔者对问卷发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预演,以免有突发的情况得不到解决,也对发放问卷的负责人进行简单的培训以确保问卷发到有责任心的学生手中,避免由于学生的胡乱填写导致最终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而回收到无效问卷。

(二)访谈。访谈是指访谈者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并请后者回答问题。这种双向式交流,既灵活,又面面俱到。访谈具有及时纠正和反馈和可以继续深入探究某个问题的优点。

笔者在青海大学校园中随机抽取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有关创新创业的比赛、是否有自己的项目、自己项目是否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以及其他关与创新创业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让笔者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之后,笔者对青海大学学生中的创新创业取得一定成果的人(尤其是少数民族)进行深度采访,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最后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二手资料的获取。二手数据是前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并记彔的数据信息。二手数据的一大优点是,它比获取原始数据的成本低,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二手数据的缺点是,它并不是为了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研究人员在使用之前,必须检查它的准确性和是否存在偏见。其中一种检查的方法是,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校创新创业协会的帮助。通过帮助,笔者获得了青海大学往年各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的详尽资料,其中包括项目负责人所属民族、项目获奖层次等数据。此外,笔者联系到了其中一些项目的负责人,听取了他们对青海大学创新创业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研究过程

初期,笔者调研了青海大学的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情况,用SPSS处理问卷结果,分析了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现状、原因,并整理出研究报告。此外,笔者设立了团队的微信公众号,组建有意愿参加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QQ群,在QQ群与微信公众号中推送创新创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文章。并在QQ群中为遇到困难的少数民族创业者答疑解惑。

后期,笔者打算借助政策优惠和政策支持申请资金,用于推广项目。通过web开发,设立少数民族创新创业人才储备池网页,显示少数民族创业者的创意想法,以便更好地获得融资渠道,度过创业的资金难关。

四、成因分析

(一)师资力量的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是决定高校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完善的重要基础。营造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探索的校园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针对少数民族进行创业指导的教师少之又少。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创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难以产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们是不同的,他们往往拥有契合民族本身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性,因此要构筑他们的高校创业环境是相当困难的。

(二)地理位置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位于青海、寧夏、西藏等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也落后于东部地区。受资金、技术、资源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先进的技术、知识、理念等往往先是在一线城市推广,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的机会和资源就匮乏很多。西部地区的高新人才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会到东部地区就业和定居。如此一来,西部地区就更难得到开发。

(三)创业意识的缺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他们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以后往往把稳定的事业单位及国企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以创业作为目标的很少。一篇针对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的调查显示,语言及民族文化优势是少数民族创业的主导因素,他们往往结合自身民族优势产业进行创业。此外,制约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为创业资金不足及创业方式单一。

(四)缺乏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这表现在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健全。在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展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而在西部地区,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开展的创新创业训练营成效也并不显著,被强制完成的创业教育活动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反感。对少数民族的创业教育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当前,各大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缺少系统和理论的经验。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民族学生自身的民族特点制定完整、可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五、措施与建议

(一)举行创业沙龙。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成果不多的现象,可以组织创业沙龙,让一些已经创业成功的同学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同学来讲述一下自己成功的经验,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学对创新创业有更浓厚的兴趣,交流彼此的创新创业想法,引导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进行创业。

(二)促成项目落地。与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合作,促成少数民族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

(三)举办少数民族创新创业大赛。举行少数民族的创新创业的比赛,以此来弥补少数民族同学在创新创业上的不足,以赛促学,鼓励少数民族同学研究本民族的特色,通过项目的形式将民族优秀传统继承发扬。

(四)实行精准创业帮扶。學习精准扶贫的模式,实行一对一精准创业帮扶。成立创业帮扶团队,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需要帮助一位少数民族创业意愿者,在过程中解答他们的疑惑,提供技术、知识、经验等智力帮助,直到他们的创业项目成功落地。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对少数民创新创业的研究文献较少,可以参考的经验较少,笔者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问题的全貌。

此外,由于语言不通的缘故,当笔者进行访谈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笔者并不是青海本地人也不是少数民族)。这一点在笔者对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的同学进行访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往后,笔者计划将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也纳入研究范围,以研究青海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创新创业状况。

参考文献

[1] 雷梅莉,闫璐璐.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少数民族人才
人才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