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5-27刘鼎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刘鼎申

摘 要:随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九十年代传入我国,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观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比较,可以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此二十余年间使大学生就业观逐渐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开放和多元化,但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更趋迷茫,自私利己的消极效应。为抵制这些消极影响,需政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做好职业规划课程并用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大学生就业

一、后物质主义思潮的传入与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观情况

(一)后物质主义的提出

后物质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价值取向,其概念由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于七十年代在他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一书中首先提出。后物質主义相对于物质主义,更强调非物质层面对人类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进而关注非物质层面的精神需求,由此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便应运而生。相对于注重金钱、物质消费、安全与秩序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主义是一种更加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关心公民政治参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二)后物质主义思潮传入我国高校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众多不同的社会思潮陆续涌入我国,使得国内思想与西方思想产生进一步的碰撞和融合,也使得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而这种价值观念的改变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上也不尽相同,其中青年一代走在了这种变化潮流的前列并推动着这种改变的发生,而中老年人则对于价值观念变化表现得更为迟钝、迟缓,甚至拒绝变化。后物质主义于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而高校则成为价值思潮发源,发展,成熟的最前沿的阵地。进入高校的青年已经走过了家庭影响最大的时期,进入了信仰与行为倾向的智力调整时期,因此高校学生成为了新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特别积极的执行者。英格尔哈特就在2013年曾提出过“中国尚未进入后物质主义阶段,但在大学生里已初见端倪”。

(三)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情况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深化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全面废止了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专业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九十年代初,此时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在这一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人们往往将经济与稳定作为首要考量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往往注重薪资、待遇等物质条件,或追求“铁饭碗”这样稳定的职业,而对于职业是否可以实现自我发展、个性展现、人生价值则作为相对次要的考量。追求物质财富和职业稳定性是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体现,反映出了物质主义对于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的深厚影响。

二、后物质主义思潮下的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观浅析

直至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就业制度由改革初期的“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如今随着大学生人数增长,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数增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存在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主要在于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好高骛远,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

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依旧是注重薪资待遇和工作稳定,但另一部分大学生崇尚个性鲜明,自主独立,想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自由择业,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多元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可以总结为:重视薪资待遇,轻视未来发展,缺乏职业规划,好逸恶劳。

(二)后物质主义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影响

教育部思政司在对改革开放30余年大学生代际特征的研究中,发现90后及当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是理性务实、折衷整合,总体发展倾向于积极、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但依然表现出物质和精神两者选择的矛盾性。目前在校大学生正是后物质主义传入中国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其价值观念有深刻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烙印。在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开放,想要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后物质主义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及改变使得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需要创新改革,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代大学生整体偏向集体主义中求个人发展,导致学生集体凝聚力下降,个人意志力下降。同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漫延,短期不利于学生的管理与发展,长期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大学教育工作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希望学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服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但这与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主独立相矛盾。

(三)后物质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后物质主义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的民主参政以及言论的开放包容等等。在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特别强调自尊、自由权利、个体感受、自由开放等等,可谓是精神追求丰富。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了更宽广多元化的选择。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精神追求去自由地择业而就。毫无疑问,这表明了后物质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学习和就业设定目标的问题上,物质是可衡量的,而非物质是不可衡量的,而恰恰这种不可衡量的东西却是后物质主义时代下的大学生所追求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时缺乏奋发拼搏的动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把握不牢,为日后无法胜任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埋下伏笔。

所以,后物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显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后物质主义思潮的产物之一——“批判性思维”,当它遇上个性自由发展,这种思想会导致大学生对于事物以及外在感觉的愿望有所缺失,他们既不肯定历史的经验,也不相信事物的真实性,对未来更无所希冀。这无疑是使大学生的发展目标及精神追求变得虚无与匮乏,从而导致大学生轻视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职业规划,造成当代大学生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择业更趋迷茫、脱离实际

后物质主义思潮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形成多元化的趋势。更注重非物质层面的追求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相互冲击使得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面临更加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对职业的价值优选也增加了更多的取舍选择。这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迷茫,甚至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仅以自己的兴趣作为唯一指标。现代如工业等传统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急需人才补充,并且不乏高薪酬的岗位,但这些传统行业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随着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逐渐下降。相反,新兴的如网络主播、职业电子竞技、网络自媒体等行业则更受大学生的追捧。这样将导致传统行业岗位的人才短缺,而新兴产业岗位则出现供不应求的社会现象。而职业选择的迷茫与盲目推崇,对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大学生就业时漠视行为规范,频繁跳槽

后物质主义更加强调怀疑和否定,否定权威和规则,倡导完全的自由和放纵,提倡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过往。这种“否定”与“怀疑”的偏向会导致大学生更加漠视行为规范与法则,同时也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约束有所削弱,毅力和抗挫折能力也相应减弱,对工作的持久性降低。最直接的表现的即为大学生跳槽变得更为频繁,随着后物质主义对于就业观的影响,“一份工作干一生”的观念已经逐渐淡化。频繁的非理性跳槽,如因对职业的不适应,难以承受挫折与压力或是过于理想化的预期而导致的跳槽,不仅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对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是極其不利的。

(三)大学生就业更加利己主义,社会责任感逐渐缺失

由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由从前的注重社会利益转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后物质主义强调消解责任,这种价值取向使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逐步走向极端的利己主义,变得自私而对社会漠不关心。部分大学生以兴趣、个人理想等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在职业选择时的主导因素,缺少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建设者,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无疑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冲击,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四、对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消极影响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利用网络把握好高校的正确舆论导向

在当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网络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当代高校学生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群,其最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即是通过网络。政府应高效利用网络的传媒能力,将学生的舆论导向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校内外网络信息的宣传与引导,尽可能保证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正面的价值观与就业观。政府紧紧把握好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加以发扬,同时抑制减少其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应严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准确定位相匹配的职业,并根据该职业制定相应的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合理选择职业并为此做好相应准备。多办招聘会和就业专项讲座,从国家政策、社会需要、个人发展的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形势,使学生了解当下国家与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方向,以避免高校学生因缺乏自身审视和对社会的认识,从而导致对职业盲目推崇或是仅凭兴趣脱离自身实际情况的就业。

(三)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引导高校学生就业观

社会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个人的价值和利益的实现不得损害集体的利益,且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中才能最大化的体现出来,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强调了当代大学生应在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闪光发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强调个体对于社会整体的回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就业观的影响,应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合理的成分,正确地看待就业问题,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宗芳,张健.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学生就业观嬗变[J].理论观察,2018(12):10-12.

[2] 程正桥,吕佳欢,王春刚,杜婧怡,杨瑞.后物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168+215.

[3] 张燕丽.后物质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86-87.

[4] 韩贵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趋势及引导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4):120-123.

[5] 张超.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观念研究[J].现代交际,2018(18):101-102.

[6] 余秀兰.大学毕业生为何偏爱跳槽[J].人民论坛,2019(02):110-111.

[7] 张哲,隋立民,范佳昕.后物质主义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反思[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201-2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