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
2019-05-27晨光
晨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政协文艺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無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砥砺前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天的讲话中提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艺也要随时代而行,体现新的时代性。我们在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苦学精神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善于开辟新的学习渠道和形式,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古人就讲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置身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
用心用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十讲》中第八讲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需要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录时代,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什么是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做过定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既能润泽心灵,又能启迪人生。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增强,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通过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崇高美德,才能弘扬中国精神,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未来。
永葆情怀,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做过阐述,并提出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作为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艺术家、学问家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通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引领时代风气、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为构建美好中国提供精神支柱。
文艺工作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才能生产出洞察国家、民族、人民灵魂和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经典作品。
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文艺生长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之中,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和强大的力量。把培根铸魂的精神事业做得更扎实,不断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