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斗图时代”: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

2019-05-27刘江浩

新闻爱好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文字意义

刘江浩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繁荣,作为附带产物与之伴生的表情包也开始了极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交流时会使用卡通形象和经典的人物表情替代单一的文字传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从表情包的相关概念出发,总结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并针对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传播;表情包演进;情感表达;沟通隔阂

一、表情包相关理论基础

(一)表情包的概念界定

现今学界还未针对表情包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解释。已知的是“表情包”这个叫法最初于2008年前后出现,但是出处已不可考证。学者林晓冬对表情包概念的解释是:“多个同类型表情组成的系列表情的集合,通常是由群众对其抱有特殊印象的明星、网络近期流行的语录以及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来源,配上一系列与图像意境相匹配的的流行文字,用以表达使用者所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1]笔者认为,林晓冬对表情包的界定较为准确地描述出了表情包的特征,目前大多数表情包还都以传递幽默的情绪为主,可以传达一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义,是当前网络传播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二)表情包的兴起

1.ASCII字符应用阶段

表情符号应用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斯科特·法尔曼将“:-)”用来表示“微笑”之时,此后ASCII字符正式被运用于社交平台之中。接着,日本运用ASCII字符来模拟各种肢体动作,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颜文字”,比如“Σ(°△°)”表示惊呆“n(*≧▽≦*)n”则表示可爱。

2.社交软件自带表情符号阶段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少社交软件随即开发了“自定义表情”,网络传播中新一代表情符号出现。最初的自定义表情分为JPG格式、GIF格式(即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JPG格式)是一种图标式表情,以各种情绪的面部及简单物品的彩色卡通图标为主,其中动态(GIF格式)的“黑白猪”“兔斯基”也是第二阶段表情符号的代表之作。

3.用户自主生产阶段

现今流行于网络平台的表情包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用户自主生产阶段最初的表情包是以“卡通脸型+真人表情”的形式出现的,网友们将一些已有的網络卡通表情的脸型和特定的恶搞真人表情的五官结合,形成了卡通形象+人脸形式的表情包。随后,此阶段的表情包表现形式发展成以明星、现实中人们的夸张动作的照片为素材,加文字介绍制作而成,类似于电视剧中时常看见的“台词”。除此之外,纯文字与网友手绘作品(如暴走漫画)的表情符号也风靡一时。

(三)表情包的特征

1.直观性

表情包与文字的简单化不同,表情包从“颜文字”到演进成为以真人照片为素材来传递情绪。表情包中所含有的背景、神态、动作都成为其表明含义的方式,相比于单一的文字信息传递,表情包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直观、更加具体。

2.流变性

很多时候,表情符号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已经与其最初产生时的意义相差甚远。例如,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微笑”表情,不一定代表使用者在对你表达友好,而经常被视为“呵呵”(无奈)之意;最初出现之时代表“你好”,而如今更多地被人理解为“再见”和“友尽”的意思,因此,我们需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和不断更新的传播语境中,重新解读表情包所富含的新意义。

3.对语句意义的修正性

由于网络传播受到时空限制,传播者的情绪不能精准表达,若使用表情符号,则可以对传播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例如,同样的一句“你真的太棒了呢”,配上不同的表情符号,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你真是太棒了”与“你真是太棒了”就代表了传播者的不同情绪。表情符号的使用有助于修正传播者所要表达出的真正含义。

4.UGC式生产

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伴随Web2.0概念而兴起。它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从表情包的来源看,表情包的一大特点就是UGC式生产,即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制作并且发布共享表情包资源,一些热门的表情包可能被大量追捧和使用。微博平台上也有许多经常制作和发布表情包的博主,他们凭借受欢迎的表情包吸引了大批粉丝和人气。

三、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

(一)便捷沟通,丰富聊天内容

1.表情包在使用与制作上具有便捷性

一方面,表情包在使用上十分便捷。QQ聊天中,表情包的保存只需要点击右键即可完成,下一次使用时也会自动被保留在系统中,无须再次操作,而文字的使用则无法实现在线保存,往往需要传播者再次组织语言,才可以进行网络传播。

另一方面,表情包在制作上也同样便利。一张图片+文字+创作者的想法就可以制作出一张生动有趣的表情包,不需要过多技术条件的支持。例如,在明星黄子韬的照片中添加“什么?”“有本事放学别走”等文字描述,就可以描述出多种意义不同的表情包。

2.引发联想,补充聊天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看,表情包不仅仅是网络传播与交流中的一种介质,同时也是对文字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传播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2]结合学者研究,笔者认为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具有下述两种功能。

其一,表情包可以直接表达双方的沟通信息,同时填补单一的文字意义。网络传播中,纯文字的交流往往在视觉体验方面、判断情感方面存在不足,并且无法避免网络传播中较单调的特性,而表情包却能够针对文字信息的不足,提供重要补充信息。

其二,表情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事物的内涵与外延,引起接受者们的遐想。由于文字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具有含糊性及多义性,因此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表情包能够帮助沟通双方理解对方所要传达的意义。语言学大家索绪尔也曾表示,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形式能够不断演进,因此表情包的使用在不同情况下,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二)契合大众社会心理,寻求身份认同

1.契合大众社会心理

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的文化语境,往往在其背后是当代社会大众心理的反应。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都市人同样有着自己的敏感、脆弱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如今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聚焦于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类似于《欢乐颂》《虎妈猫爸》中的生活场景:男女主人公衣着光鲜、职业体面,但还是有着对于高昂房价的担忧,维持精致生活的压力。

因此,2016年夏天“葛优躺”的爆红并非偶然。在这样闷热的夏天,都市人的心中时时会响起葛优大爷的声音:“别端着了,不如歇歇吧!”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似乎从“葛优躺”中所展现的随性、颓废、瘫倒的形象中找到情感的表达口。

2.寻求身份认同

在网络交流中,很多人所展现出的并非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网络的虚拟让网民在进行交流时能够给自己用上“面具”,以此来代替真实的自我。表情包作为网民传递想法与情感时运用的手段,同时也可以用来寻找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在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网民经常通过娱乐、搞笑的方式,将自己的形象捏造成网络主流文化可以接受的样子。而这一行为往往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隐藏与他人有异的自我,避免遭到其群体成员的疏离。不少使用者认为,自己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表情包不仅可以向他人表达友好,也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对方认为自己与其是“同道中人”。

(三)娱乐性较强,激发网民创作热情

对使用者而言,表情包是一个表达情感、放松情绪的载体。无论是在相识已久的沟通双方还是彼此陌生的沟通双方之间,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快速缓和尴尬、增加幽默感,使聊天进入状态。同时,表情包也是互联网中泛娱乐化、忽略深度内容的读图文化的突出体现。

例如,在2016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凭借真实、活泼的被采访表现而迅速蹿红的20岁国家游泳队小将傅园慧,其接受采访时的表情纷纷被网友截屏,并配以“我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没有保留,我很满意!”“我有ze(第四声)么快!”之类的人物经典语句制作出“傅园慧系列表情包”。

早在20世纪,尼尔·波兹曼就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3]尼尔·波兹曼的看法,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我们必須承认,在网络交流中,表情包的传播比单一的文字传播更加具备娱乐性,其中的娱乐性可理解为社会亚文化群体对社会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解构,通过搞笑、模仿等方式达到娱乐化的效果。表情包中所蕴含的娱乐性,最大限度上刺激了网友的传播与制作的热情。

(四)带动社会热点话题,推动网络文化发展

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娱乐明星、网络红人、热点事件往往会成为表情包的制作素材,通过表情包的使用与传播,往往能够引起网友们的共鸣,进而提高相关热点人物与话题的网络讨论度。例如,最近的“友谊的小船”“暴走漫画中的萌趣表情”的系列表情包都带动了相关话题的产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度成为网民交流中常用的流行语。

网络的平等与开放给予了网民发声的权利,同时也带动社会热点催生。例如“帝吧出征”事件。2016年1月20日,在“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号带领下,大批李毅吧网友“进军”台湾Facebook,在台独人物Facebook账号的留言板留下了大批反“台独”图文评论,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两岸网民的关注。在“帝吧出征”事件中,“李毅吧”吧友以“反对台独”的意识形态建构了共同的身份认同。无论在组织规范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一致。表情包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网络文化一次又一次高潮。

四、表情包当下遇到的一些困境思考

(一)有“意思”,没“意义”

表情包具有幽默、搞笑、轻松、便捷等特点,使得它必然成为聊天气氛的调节器,使受众认为其幽默、搞笑,有“意思”。但由于表情包含义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在制作与传播的流程上往往缺少监管,使得一些表情包带有脏话、黄色图像、错别字等也是常见现象。例如“尼玛”“你再给我装逼”等,这些不文明用语大量存在,与现实的道德规范教育相悖,对社会群众思想道德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使得这些表情包使用起来成为没有营养、没有正面“意义”的网络符号。

(二)使用群体年龄分化明显,易造成沟通隔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许多中年人开始学会使用微信等通信软件,但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使用者对表情包含义的不同理解,使得大部分中年人群体在与青年群体进行表情包沟通时,容易造成障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与年轻人所使用的表情包就十分不同,因此也常被年轻人调笑称是“中年人专用表情包”。

“中年人专用表情包”和最初在QQ中的系统所提供的表情具有相同特征,字体大、配色花、背景多是风景,配文则多为了表达问候与关心,如“祝福你永远幸福快乐”等,这种为表情包的审美与意义上的理解差异很容易造成中老年人在接收到青年群体常使用的恶搞表情包时,并不能很轻易地解读出其背后的含义,造成双方的沟通障碍。

(三)侵害他人权益

年轻人在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戏谑、嘲讽、调侃的心理,表情包最初就是将人们在某一瞬间极度夸张的表情甚至丑态截图。

表情包发展以来,姚明、周杰、岳云鹏都成为网民制作表情包的热门对象。虽然姚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不关心表情包,但不介意自己被制作成表情包,逗大家开心自己也会比较开心。但相比之下,周杰的态度则较为介意,他表示:“不是我介意表情包,你见过知识分子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玩表情包的吗?我不管别人玩不玩,只是别来打扰我。表情包是把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低俗化、恶搞化。这是对作品的尊重吗?”

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流行的以真实人物为创作素材的表情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正式、不文雅的,表情包仍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亚文化。当表情包中的恶趣味被渐渐放大,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且极易引起当事者的不悦,侵害当事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林晓冬.新符号文本的创造与解释:新新媒介下的表情包[J].大众文艺,2016(1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文字意义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文字的前世今生
世界表情符号日
有意义的一天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生之意义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