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对接“四流” 推动成都供应链发展
2019-05-27刘军伟
彭 星 刘军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32)
当前,国际分工合作日益深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已经发生转变,21世纪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表明建设现代供应链已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将极大推动我国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产业、政府都将迎来供应链发展的大好机遇。当前,成都正处在由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积蓄能量冲刺世界城市的关键节点,从全球供应链体系视角探讨成都如何高效对接“四流”,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高端环节把控,对推动成都建设面向全球、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更好地服务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应链是高度融合的产业及经济组织形态
供应链概念[1]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见图1)。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逐步演化为产业及经济的组织形态,并从企业供应链发展到产业供应链,进而发展到跨产业、跨区域的平台供应链和供应链生态圈[2]。理解和认识供应链可以从本质要义、演变历程、核心要素、发展特征、组织方式五个维度来把握。
图1 典型供应链网络结构
从实质来看,供应链是高度融合的产业及经济组织形态。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供应链从网络结构整体把握最终用户需求,通过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实现“1+1>2”的集成效应,最终使整个系统获得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的最佳效果。
从演变历程看,供应链经历了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重大变革。供应链由物流概念发展而来(见图2),21世纪的供应链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组织协同,而逐渐发展为宏观层面推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组织协同,其应用范围从微观到宏观可分为企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城市供应链和国家供应链[3]。
从核心要素看,供应链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见表1)。供应链贯穿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表现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其中,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基础支撑,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商流是动机和目的。
图2 供应链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表1 供应链核心“四要素”
从特征来看,供应链具有主体生态化、要素集成化和信息共享化等典型特征。一是主体生态化。供应链高效链接异质的有机主体,强调网链结构上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网链结构上的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态网络。二是要素集成化。供应链将各组成要素如设计、计划、生产、采购、物流等集成为一个紧密结合、协调运行的网络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协调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三是信息共享化。供应链信息超越了以往地理界限的制约,节点企业间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产品、服务信息实时共享,缩短整个供应链的响应时间(见图 3)。
图3 供应链管理促进信息共享示意图
从组织方式看,供应链可以分为生产型供应链、商贸交易型供应链、服务型供应链、平台型供应链和生态型供应链(见表2)。
表2 供应链主要类型(按照组织方式分)
二、供应链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供应链助推降本增效,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供应链网络通过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促进节点企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推动从上游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的高效对接,有利于系统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需精准匹配,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美国咨询公司(PRTM)调查[4]分析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产品总成本下降10%以上,供应链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整个供应链的订货—生产周期缩短25%~35%,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率提高10%以上,核心企业的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麦肯锡研究报告[5]也显示,通过供应链方式推进企业运营转型,可使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15%以上,通过发展全球供应链等方式,还可使劳动生产率再提升10%。
(二)供应链推动集成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供应链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主,高效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协调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跨界融合和创新,有利于产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如深圳怡亚通顺应快消品渠道变革趋势,打造深度供应链服务,将传统代理商模式转变为平台运营模式(见图4),深耕渠道下沉,重塑快消品供应链渠道,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承接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上市供应链企业。
图4 深圳怡亚通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
(三)供应链促进全球配置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杯星巴克咖啡由19个不同国家提供原料,一台苹果电脑由全球700多家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撑,供应链对促进全球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城市全球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80%的国外世界500强企业都制订了企业供应链战略,丰田精益供应链管理体系、亚马逊全球供应链体系、卡迪纳全球健康医疗产业供应链体系等都是杰出代表。当前,许多城市纷纷把供应链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即以全球地域为空间布局,打造城市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微笑曲线”,建立从金融资本投资、战略资源供给到制造生产再到销售与服务市场的全产业链与价值链,不断提升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功能地位。
三、成都推进供应链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一个地区或者城市高效对接供应链“四流”的能力越强,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就越突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综合配置能力就越强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初步构建起供应链服务体系,但聚焦供应链“四流”,成都在市场主体规模、物流服务能力、信息共享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高能级市场主体,影响供应链资源整合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作和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核心企业是掌握价值链核心、高精尖、高附加值环节的总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难以承担这种职责。一个地区总公司的数量、规模和能级决定了其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发达国家已经涌现出沃尔玛、亚马逊等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范例,深圳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有以华为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成都市场主体基数大,但缺乏能够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要素的行业领军企业。一是本土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较少。成都缺少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本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数量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仍有差距(见表3)。二是外商在蓉设立的区域性总部尤为缺乏。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设立区域性总部的仅2家,且引进的总部往往直接为母公司或者海外市场服务,对成都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还有所欠缺。三是企业“高端缺位”的问题仍十分严重。当前,成都在全球分工中过渡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导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2017年,成都服务贸易总额为968.1亿元,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仅为19.7%。
表3 部分城市本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数量比较 /家
(二)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影响供应链发展延伸
在互联互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中,便捷的物流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加速供应链产品/服务流动的基础支撑。目前,成都物流基础设施仍不足以支撑供应链体系高效运转。一是大通道建设不足情况较为明显。主干铁路网络只有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高铁网络与重庆、西安相比通达能力处于弱势。公路网络密度不高,地均公路网密度仅为181.6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均公路里程为18.9公里/万人,远低于上海、天津等交通主枢纽城市。航空货运亟需扩能,双流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在2017年居全国第五,仍属第二梯队,仅约为深圳机场(排名第4位)的1/2。二是城市共同配送和多式联运体系有待提升。物流节点间缺乏有效衔接,重复运输、多次中转现象依然存在,采购集散、公共仓储、多式联运等智能配送尚未实现。三是专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如肉类、水产品、果蔬冷链流通率较低,产地冷库和高端冷库建设较为不足。
(三)企业信息共享不足,制约供应链协同发展
供应链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但成都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无法适应供应链信息流畅通传递的要求。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地位不高,通信转接能力和功能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等普及率低、企业应用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迟缓。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许多重点产业领域尚未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增加了各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协调成本,致使供应链管理效率低、经济效益低。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供应链发展活力
在供应链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提供了资本、服务和信息掌控者的基础。而中小企业大部分将从事生产性服务业,或在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具有较大潜力,以支撑核心企业的掌控地位。供应链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仅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规模和能级,还受节点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约7000多万家,其中大多数面临融资困难。工信部2017年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33.0%、38.8%、40.7%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资金缺口在20%以上的企业占19.1%。受全国金融大环境的影响,成都多数中小企业也面临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贷款担保难等融资问题,融资慢、融资贵、融资险等一系列难题已成为制约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四、推进成都供应链纵深发展的建议
推进供应链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打通“四流”,实现成都与全球重要枢纽城市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对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大幅提升成都资源要素配置能级水平和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实力。
(一)聚焦商流,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1.培育壮大高能级市场主体
支持有条件的本地龙头企业将供应链向全球范围延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开展“逆向”外包业务或自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大力引进高能级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依托其绝对的领先地位和支配地位,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支持在蓉制造企业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鼓励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推动企业由OEM(贴牌生产)向OBM(自有品牌)、ODM(委托设计)转型升级,提升对供应链的“依附”能力和服务能力。
2.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全球供应链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国家,以“五大支柱、五大优势、五大未来”产业为重点,因类施策抢占若干全球产业价值链控制点,重点鼓励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强化成都在优势领域的供应链地位,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升“成都制造”“成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发力物流,筑牢供应链基础支撑
1.提升物流通道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和现代公路港,整合周边主要内河水运港口功能,推进空、铁、公、水“四港联动”,构建以枢纽通道为核心的立体式综合型国际化物流体系,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集散与运转。深入推进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建设,提升市域快递物流配送能力。鼓励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冷链运输服务能力。
2.推动物流组织运作模式创新
引进培育集成服务商并组建企业联盟,发展“公路无车承运人”“铁路无轨营业部”“航空异地集货点”等新兴货运组织模式,推动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大力推行“仓配一体化”运作模式,大幅提升城市配送效率。推广应用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提升物流运作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3.壮大专业化物流市场规模
支持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定制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发展,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普及率。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围绕制造、商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增设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内容,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物流服务品牌。
(三)畅通信息流,促进供应链协同
1.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采购营销等环节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VMI(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RM(供应商管理系统)等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键客户、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信息共享、良性互动,大幅提高企业决策、生产及管理效率。
2.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平台,畅通信息交换机制,打通平台信息“孤岛”。加快建设供应链采购中心、供应链制造中心、供应链分销中心、供应链物流中心,重点打造面向跨国企业商品生产和跨境贸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流程、全链条的一体化个性化服务,满足就近采购、全球采购、统一采购、柔性采购需求,建立完善源头采购体系,巩固扩大销售终端覆盖范围,缩短全球供应链响应时间和系统成本。
3.建立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协调运行机制
增强虚拟要素流动空间与实体物理功能平台的互动,推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交易市场等有序互动,形成虚拟平台引导为主、实体平台支撑、虚实运行交互的科学机制。
(四)拓展资金流,激发供应链活力
1.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
支持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机构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连接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等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平台(见图5),实现信息在线共享、产品在线服务、非标资产在线交易等功能,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发展产城结合供应链金融
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金融仓储等机构围绕产业链布局融资链,创新开发区域特色产业供应链融资产品,开展预付、应收、仓单、保兑、票据、担保、质押、信用证等供应链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融资推荐、交易信息共享、确认款项收付(或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协助存货变现、强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图5 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
3.提前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控,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企业等积极对接国家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征信系统等国家级基础设施平台,依法合规推进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促进非标资产的在线高效流转、资产交易。创新“线下全流程监管+线上大数据监测”风控模式,降低金融风险压力,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