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9-05-27邵红维
邵红维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399)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以超过40岁中老年人为好发人群,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90%,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生成能力尚未完全丧失,部分患者机体内胰岛素生成过多,但是胰岛素作用效果不足处于相对缺乏状态[1]。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将收治于我院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20,即男23例及女20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3.1±2.6)岁,平均病程(1.2±0.8)年;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2∶21,即男22例及女21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2.5±2.2)岁,平均病程(1.1±0.7)年。根据上述资料可知,2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表明具有纳入对比研究价值,并且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对照组(n=43) 15.7±3.7 11.3±3.2 10.9±3.7 8.2±2.5观察组(n=43) 15.5±3.5 7.6±2.8 10.6±3.9 6.8±2.1 t 7.695 7.493 5.285 7.137 P<0.05 <0.05 <0.05 <0.05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实行膳食干预及运动锻炼严格控制自身体质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每日3次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生物合成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千克0.4 U,结合血糖指标变化幅度适当增减胰岛素剂量。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及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治疗,即:每日3次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千克0.4 U,结合血糖指标变化幅度适当增减胰岛素剂量;每日3次餐前15 min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初始剂量为每千克0.5~1.0 mg,结合血糖指标变化幅度适当增减促胰岛素分泌剂药量。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0 d对比其治疗效果,并且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药物。
1.3 判定标准: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指标,并且观察2组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事件记录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2-3]。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选择(为表示形式,2组数据对比选择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选择百分率(%)为表示形式,2组数据对比选择χ2进行检验,一旦P值<0.05则表明2组数据间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从血糖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指标变化幅度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每日平均剂量:经统计,对照组患者低血糖8例、发生率18.60%,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32.5±8.1)U;观察组患者低血糖1例、发生率2.33%,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18.3±5.2)U。从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相比差异显著,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主张糖尿病患者确诊后立即实行降糖治疗避免高血压引发靶器官受损,而胰岛素B细胞功能相对衰弱且病程绵长的患者予以单一性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法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建议无法依靠药物保持血糖始终处于平稳状态的患者采取胰岛素注射治疗[4-5]。甘精胰岛素作为长效胰岛素相似物,其六聚体结构具有显著特殊性且人体内可缓慢分解为单聚体黄色二聚体发挥其药理作用,不止能有效控制血糖,更能抑制肝脏肝糖元释放游离葡萄糖进入血液。相较于常规合成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结构A21位点冬酰氨逐渐被甘氨酸所替代,确保其全天候血药浓度较为稳定不产生药物浓度峰值。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属于苯甲酸衍生物,口服30 min后发挥药效,能迅速开放胰岛素B细胞膜表明ATP钾通道,早期分泌时迅速恢复细胞内胰岛素。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甘精胰岛素及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血糖指标预防发生低血糖现象。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