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晓愚:青春永续,因为不变的追寻

2019-05-27周云龙

莫愁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困难青春

文/周云龙

李晓愚

复旦大学法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任一个身份都能显出李晓愚的优秀。

有朋友当面恭维李晓愚,是一个在文史长河边捡拾贝壳的女子,而且像魔术师一样,时不时地变出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李晓愚却不领情地转移话题说:“我只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在《我在剑桥》里,她曾经写过一篇《我的中国胃》。而在了解她的人看来,她还是另一种吃货——吃书的货。她到底看过多少书,没有统计过,但看她的节目,就知道她的知识结构有多杂,知识积累有多厚。

李晓愚的主业是大学教师,教中西方雕塑史,也教策略传播。她客串过江苏教育电视台《全民开考》的考官,后来兼任该频道《微讲堂》的主讲。一个稀松平常的百科知识,她可以引经据典,借题发挥,链接到好多文史逸闻趣事,延伸出一组饶有兴趣的当下话题;一个偏僻的冷门知识,她居然也常常解读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李晓愚原名叫李娜,改名之前,她总在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字,父母怎么偏偏选了这么一个重名率极高的?当唱歌的、打网球的、击剑的李娜一个个火起来的时候,她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个冒名顶替的角色。

为了表示对自己这个平庸名字的抗议,她还特意去研究了古今中外的那些名字。这一研究,就有了好多想法,最终竟做成不错的节目。她现在已经正式用“李晓愚”这个名字,名字中的“愚”字,是以学愈愚呢,还是大智若愚呢?她答:“笨笨的意思。”

做事情“有意义”,生活中“有意思”,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李晓愚将人生经营得很美好。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对成长的理解。她觉得人一生都在成长,成长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努力,提高了收入,提升了职位,这些是表面上的;二是内在的成长,这点更重要。

因为一直在成长,所以40岁比35岁更好,35岁比25岁更重要。年纪大了,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皱褶越来越多,精力、体力都有变化,但是年纪、岁月,带给内心的成长是特别宝贵的。

伴随着内在的成长,慢慢地,人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在不断增强,对于他人的共情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人开始学会包容,也包括包容自身。比如,以前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总想做得更好,现在慢慢学会和自己妥协,心态可能比年轻时要好,然后,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朋友都是经历过岁月考验的。因为自己一直成长,孩子、父母、伴侣也随之处于一个稳定和成长的状态。这些并不特别外显的东西,是最美好的。

前些时候,李晓愚儿子的学校要她去给孩子们的成长仪式做一个发言。当时李晓愚讲到,咱们的文化里,包含“成”的词语都是很好的,比如成绩、成功、成就,而所有这些词都不如“成长”来得美好。成绩、成功、成就,都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成长是动态的,是无限的。李晓愚不觉得成功对于人有多么重要,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成长的人,一个不断在成长的幸福的人。

有人问李晓愚,遇到过的人生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李晓愚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升级打怪兽,就像打游戏一样,没有尽头。人每天会面对很多琐碎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

如果一定要说“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几年前,她严重失眠,却找不到原因,怎么也克服不了。

这件事让李晓愚领悟的一点,就是怎么对待困难。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困难,是因为征服欲太强,克服的心理太强。如果坦然地去接受困难的状态:睡不着觉,太正常了;事业上遇到挫折,谁没有挫折……把困难当作自然状态,不要想去克服它,困难就会消失,即便不会消失,它也不再是困难了。

就这样,如当代许多青年一样,李晓愚一直走在人生探索的路上,不断成长着,也不断感悟着,迎接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相关资料链接:

“五四运动”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4月29日至30日,参加巴黎凡尔赛宫和平会议的英、美、法国家代表召开会议,议定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2日,北京政府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次日消息传出,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会议,决定次日集会示威。

5月4日,3000余名北京学生游行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而后,上海、南京等地工人纷纷罢工或游行示威,支持北京学生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指令在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名称由来

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上书时任大总统徐世昌,将前一日的游行称为“五月四日之事”。5月11日,《每周评论》在《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一文中,则称作“四日事件”“四日的示威事件”。

5月18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表《罢课宣言》和《上大总统书》,最早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5月20日,北京《晨报》登载了这两份材料。

5月2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这次运动自此确定了正式名称,并被广泛使用。

动专区

青春是一首歌,在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旋律;青春是一首诗,可以朦胧、婉转,也可以奔放、豪迈;青春是一幅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青春回忆,有着对于青春的不同注解。

欢迎读者朋友写下自己关于青春的回忆,风格不拘,字数不限。来稿请发至电子邮箱381050373@qq.com,我们将择优刊登。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困难青春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