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适应性研究

2019-05-26王天赋马建梅

工业设计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园

王天赋 马建梅

摘要: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是城市革新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公园是更新类型之一。梳理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发展概况,进而选取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巴黎雪铁龙公园、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和中山歧江公园四个典型案例。从景观组织与规划层面、工业建筑及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基于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公共空间塑造、生态修复四个层面,分析论证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适应性方法。以期为后工业景观视野下的我国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都市工业遗产;公园;适应性策略;后工业景观

中国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11-0089-02

1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发展概况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工业和科技进步带领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过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厂房沦为工业废弃地。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成为城市革新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1 9世纪60年代由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城市废弃地改造城市公园的先河。此后数年来,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实践陆续经历了探索、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探索时期(20世纪60年代),受环境保护运动和“少费多用、循环再生”生态主义思潮影响,开始出现工业场地与设施景观改造的试验性探索。20世纪70年代,受恢复生态学的影响,大地艺术促进了美国矿区改造和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实践。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广泛的城市中心复兴运动,大型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实践蓬勃发展,例如巴黎贝尔西公园、巴黎雪铁龙公园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成熟时期(20世纪90年代),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实践逐渐成熟,呈现多元化、地域化的趋势[1、2]。

2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适应性方法

2.1景观组织与规划

工业废弃地原有的组织规划是工业生产的隐含反映。原有道路是构成公园景观结构的关键要素,规划时一般都皆保留了原工业旧址中的主要道路,以此为基础进行景观内容的组织规划。既保留了场所的工业历史记忆,也延续了原厂地的能量流动方式。例如,拉维莱特公园中,东西向乌尔克运河与南北向圣德尼运河在园内相交,将公园与城市紧密相连,同时也构成了公园景观组织规划的骨架。法国雪铁龙公园整体景观平面布局以草坪为中心,呈现开阔的中轴线对称,与塞纳河相垂直。场地原有的斜向道路是连接码头与生产工厂的便捷路径,在公园路网规划中被保留下来,成为场地中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脉。中山歧江公园中,横贯场地的铁轨被保留,铁轨中部增建数排白色柱列,与中心直线交错的绿植模纹一同构成场地中心景观。

2.2工业建筑及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废弃的工业建筑及设施,反映了所在区域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宝贵的工业遗产。其物质形态、空间组织方式、风貌特征等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价值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工业建筑及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做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完全新建。例如雪铁龙公园、泰晤士河岸公园。雪铁龙公园由于工厂搬迁,生产设备随之迁移,因此工业建筑及设施不复存在。设计师主要通过植物介入和空间反差,在原场地中营造疏朗有致的空间体验,塑造了具有法国古典主义象征的现代公园景观。

第二,大部分新建。例如拉维莱特公园,除了保留场地南部原大型肉类中央市场的建筑框架,改建为音乐厅和展览馆。其他均为新建。

第三,大部分保留。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诺德斯顿公园、波鸿市城西公园等。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工厂的中心厂区和工业设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铁路、铁水槽车、高炉、管道等),完整的向公众展示工业生产的流程、技术设施和景观形象,同时经改造承载新的社会功能。

第四,部分保留,部分新建。例如中山歧江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贝尔西公园等。

2.3基于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公共空间塑造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提出认知遗产对象的两个角度: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6]。这同样适用于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相关实践。将工业遗产对象进行改造再利用,合理的归纳到公园公共空间的组织中,建立时间、空间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联,成为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设计的关键。

“价值关联”即在工业遗存的景观表征与价值内涵间建立逻辑关联。工业遗产转型公园应建立“空间——文化”对应机制:针对遗存的工业建筑及构筑物,经过结构保护、局部增建或拆除进行改造,展示并启示人们思考工业历史。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中的标志性景观金属广场,广场地面铺设了7x7组方形腐蚀铸铁板,按照腐蚀状态排列形成抽象图案。水的流动形态象征钢铁加工融化和硬化,引发钢铁生产记忆。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将原用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改造为儿童攀岩活动的运动场地,在旧的形式中容纳新的城市功能。中山岐江公园中,红砖烟囱、龙门吊、船坞结构,以及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皆被原地保留,红砖烟囱与龙门吊空间加入大型脚手架和工人雕塑,生动再现工业生产场景;分解工业产机器为小体量构件,作为工业景观符号,直接参与文化景观营造[5](如图1)。

“历史层积”是指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在特定空间范围或对象上不断叠加、累积的过程[6]。工业建筑的建成、繁盛、廢弃至改造更新,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并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设计改造中,除应建立遗产对象空间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应建立“时间——文化”关联:厘清工业景观演变的时间脉络,并关注场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将基地按照120mx120m划分网格,在网格交叉点分别设置了35个10m2体量左右的红色“Folie”构筑物。这些“Folie”建筑中,有的作为图书室、展览室等基础设施,有的没有实际使用功能。它们重新组织和划分了场地,并具有强烈的可参与性与可转换性特征,为一些尚未发生、可能发生的公共活动提供了可能。

2.4生态修复

由于场地长时间受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污染物的侵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公园改造实践中,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污水分离净化、植物修复等措施进行场地的生态修复。修复过程本身兼具历史教育意义,成为参与公园景观塑造的内容。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北杜伊斯堡公园水渠岸边的“风塔”装置,利用风能,利用风轮提升水渠中的净化水至高架步行桥,用于旱季灌溉用水。在其他季节,风塔将水循环落下,形成循环落水景观,丰富了园区的视听景观体验。中山岐江公园琥珀水塔改造,在原有水塔外围加建玻璃外墙,顶部置入太阳能装置,利用太阳能进行水塔构筑内部的冷热风交替循环,起到降温作用。水污治理方面,北杜伊斯堡公园将水环境治理作为首要目标,设立净污水分离净化与雨水收集系统。工业废水经由管道排走,生活污水和雨水经冷却池和沉淀池过滤,进入水渠。水渠两侧种植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土壤修复方面,料仓花园针对土壤污染问题,表面覆盖沥青密封,引入近450种野生植被覆土,借助其强大的恢复净化能力进行生态演替。同时设立了分离的排水设施,避免雨水渗透造成污染物溶解扩散。

3结浯

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是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类型之一。基于文化视角,其既能够通过工业设施的再利用,诠释工业历史,保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又在旧形式种容纳新的社会功能,建立文化新秩序;基于生态视角,转型公园实践较之其他模式(转型创意园区、社区、博物馆群等),能够更好的适应场地生态的复杂性,参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基于社会视角.转型公园实践将城市生活与场地改造相结合,塑造可观、可参与的公共空间。公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城市活力。都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适应性策略的探讨,对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系201 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景观叙事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289):常熟理工学院项目化应用型课程立项建设《景观设计专题课程群》。

参考文献

[1]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清华大学,2004.

[2]王天赋,台湾华山1914文化产业创意园城市工业景观的重塑[J].工业建筑,2015,03:6265+94

[3]彭昕玥.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废弃景观”改造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13

[4]郭涌.承载园林生活历史的空间艺术品解读法国雪铁龙公园[J].风景园林,2010 (06):113-118.

[5]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 (08):47-52

[6]肖竟,曹珂.基于景觀“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 (06):20-26.

作者简介

王天赋/1987年生/女/山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理论及其实践(江苏苏州215500)

猜你喜欢

公园
你会在公园“风餐露宿”吗?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公园里的月季
夏日公园
公园里有什么
公园里的鸟
公园一角
在公园里玩
秋天的公园
秋天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