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州秧歌的前世今生

2019-05-26茉小莉

学与玩 2019年12期
关键词:稻种秧歌苏东坡

茉小莉

定州秧歌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注意哦,这里说的奇葩可不是贬义,而是说这门艺术奇特而美丽。定州秧歌中的故事多采自老百姓日常生活,戏文直白并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唱腔轻快悠扬,丑角唱法尤其诙谐俏皮,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但鲜为人知的是,定州秧歌的起源竟与宋代一位大文豪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世传奇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人们簇拥在主张新法的王安石身边,被视为旧党的苏东坡备受冷落。朝内相互倾轧的争斗使他内心非常痛苦。经过多次请求,宋哲宗批准了他的奏折,将其贬到河北定州做了一名小小的知州。终于能为老百姓做些实际的事情了,苏东坡如解脱了一般浑身轻松。他简单收拾了行李,匆匆北上,这一年,他58岁。

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北宋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密访民情。他发现,定小刚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水灾,尤其在城北的苏泉、西板、东板、大西丈一带,地势低洼,形成大面积闲置的水田。

一想到繁重的税赋和如此大片荒闲着的水田,“得带百姓展开自救哇!”苏东坡猛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他来到地头,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几位老农,老农们却叹着气说:“知州大人的想法好是好,可俺们这里从来没种过水稻,到哪里去弄稻种啊?”

这好办哪!苏东坡马上派人从南方运来稻种,他还亲自下到水里教大家怎样插秧,百姓们很快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稻子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

一天,苏东坡又转到田边,一阵阵歌声从稻田里由远及近地传来,“蚊子咬哇蚂鳖钻,挠哇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立即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他赶紧找来纸笔,将词曲一一记录下来,回去稍加整理,并给这些好听的歌曲起了个应景的名字插秧歌。

秋后的水稻喜獲丰收,可把定州的百姓给乐坏了。在金灿灿的稻田里,他们亮起歌喉,高声唱起由苏东坡填词的小调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百姓们以自己的方式感激着这位令人爱戴的知州。

今生故事

插秧歌在定州北部一带男女老幼间代代相传,并由开始的民间小调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当地百姓大多都会哼唱几句秧歌戏,就像现在咱们喜欢流行歌曲一样。

定州秧歌演唱的剧目,多以当地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比如传统戏《双锁柜》《老少换》《王小赶脚》等。演唱时以定州方言为主,有时根据戏的需要也用些韵白。唱词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听来十分亲切。

1941年出生的张占元是定州秧歌的第五代传人,他16岁进入秧歌剧团,一年中在家的时间特别少。尤其到了正月、二月、三月、九月这些时段,他随着剧团马不停蹄地到各地演出。有时候一天要开四场戏,还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很多观众天不亮就去排队买票。有一次,戏已经唱完了,观众还是不肯离去,要求演员们接着往下唱,但剧本还没编完,这可怎么办呢?没办法,演员们只好临时安排角色,串台词,即使这样,台下也满是掌声。

2006年,定州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定州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年轻人没人愿意学,精通定州秧歌的张占元就免费教大家唱。他对秧歌的热爱与执着,让人感动。同时,为了抢救这一古老剧种,定州市成立了定州秧歌保护领导小组,并制定了5年保护规划。相信这一近干年的古老戏曲剧种会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稻种秧歌苏东坡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千年英雄苏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