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蒙·德·瓦勒拉:掌控爱尔兰政坛半个世纪的政治强人

2019-05-26唐中华

世界文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柯林斯丘吉尔爱尔兰

唐中华

1945年4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纳粹德国战败的命运不可扭转,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国会大厦地下室自杀。就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德·瓦勒拉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自前往德国大使馆对希特勒进行悼念。此举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在问:“德·瓦勒拉是疯了吗?”

德·瓦勒拉当然没疯,不但没疯,他还是个极其精明老练的政客。他从20世纪初开始涉足政坛,经历了爱尔兰独立、内战、“二战”、冷战等风云变幻,担任过爱尔兰国家议会主席、爱尔兰总理和总统,直到1973年以90岁高龄退休,创下最年长国家元首的世界纪录。

那么,这位在世人眼中“疯了”的政客为何能掌控爱尔兰政坛超过半个世纪?他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袖

德·瓦勒拉全名是埃蒙·德·瓦勒拉,他并非是纯正的爱尔兰人。1882年,德·瓦勒拉出生在美国纽约,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爱尔兰移民。不幸的是,父亲早亡,母亲难以维系生计,便将儿子带回爱尔兰交由外祖母照顾。

1913年,德·瓦勒拉进入当地一所学校工作,这时他开始接触并积极参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当时的爱尔兰已被英国殖民700余年,人心思变,英爱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争一触即发。

1916年4月24日,正值西方传统的“复活节”,爱尔兰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占领了都柏林市中心的邮政大楼,并宣读了《爱尔兰独立宣言》。这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中国的辛亥革命。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不周,起义在持续一星期后便宣告失败,16名起义领袖被英国当局判处死刑。

德·瓦勒拉本在被处决的名单内。在即将被拖上刑场的最后一刻,美国驻英国大使匆匆赶来,向英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立即解除德·瓦勒拉的死刑判决,理由是德·瓦勒拉出生于美国,按照美国的法律,他也是美国公民。当时英国急于拉拢美国,便同意了美国大使的要求。就这样,德·瓦勒拉侥幸逃过一劫。

1917年6月,出狱后的德·瓦勒拉联络其他爱尔兰革命党人秘密组建了爱尔兰国民议会,由于突出的组织才能和卓越的演讲口才,他被选为议会主席,同时进入议会的还有一位来自爱尔兰科克市的年轻人——迈克尔·柯林斯。柯林斯年方27岁,具备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他被德·瓦勒拉一眼相中,负责收集情报和组织暴动。

然而,連德·瓦勒拉自己也没想到,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将来竟会是他政坛上的劲敌。

政见不合的政坛对手

刚成立的爱尔兰国民议会面临着多重困难,经费不足,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1919年5月,德·瓦勒拉决定亲自前往美国,一方面争取美国人对爱尔兰独立运动的支持,另一方面筹集相应款项。柯林斯力劝其取消行程,在他看来,求人不如求己,只要坚持斗争,相信爱尔兰早晚能获得独立,但是德·瓦勒拉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并将议会日常事务托付给柯林斯。

德·瓦勒拉的美国之行持续了一年半,但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钱未筹到,美国的援助未争取到,甚至连美国总统的面都没见到。出乎他意料的是,爱尔兰国内的革命形势却是一片大好。柯林斯领导组建了“飞行纵队”,正是人气高涨之时,大有取德·瓦勒拉而代之的势头。

德·瓦勒拉为此闷闷不乐,一方面,他瞧不起柯林斯领导的游击战争,他认为这是小打小闹,虽可逞能一时,却非长久之计;另一方面,柯林斯颇有些功高震主,很多革命党人的眼中只有柯林斯,没有他这位名正言顺的议会主席,这也让德·瓦勒拉有些嫉恨。不久,他主持召集会议,公然指出“飞行纵队”在国际上声誉不佳,和恐怖组织无异,而革命党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堂堂正正的共和国,所以他宣布:“立即停止游击战,组织正规军队,和英国人正面对抗!”

在德·瓦勒拉的领导下,爱尔兰革命军很快对英军驻地发起了正面攻击,这正中英军下怀,他们大战经验丰富,装备齐全,补给充足,很快便掌控战争局面,几周下来,爱尔兰革命军伤亡惨重。

就在爱尔兰革命军即将全面崩溃的时候,英国政府突然决定休战讲和,并邀请爱尔兰革命党人派代表团赴伦敦谈判。

爱尔兰内战的始作俑者

去还是不去,这不是问题;让谁去,这才是问题。

第一个闪现在德·瓦勒拉头脑中的人选是他自己,但鉴于他之前和时任英国首相就爱尔兰的问题也进行过沟通,他很清楚英国人的底线,他认为这次谈判是场硬仗,英国人不会轻易让步的。

他想到一个合适人选,那就是柯林斯,他想让柯林斯吃点苦头。

果然不出所料,1921年,在伦敦举行的英爱谈判十分艰难。双方各有底线,互不相让,眼看半年过去了还没有重大进展。英国人急了,给柯林斯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全盘接受英国人开出的条件,要么英爱双方继续开战。深知爱尔兰革命军实力的柯林斯不得不妥协,与英方签署了《英爱条约》。

回国后的柯林斯当即受到德·瓦勒拉的严厉批评,他表示绝不接受此项条约,尤其是不能接受爱尔兰被一分为二的安排。他们将这一条约交由爱尔兰国民议会投票表决,出乎德·瓦勒拉意料的是,条约获大多数议员支持。此时,德·瓦勒拉才发现自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带领一帮追随者就此脱离爱尔兰国民议会,另立山头。

就这样,德·瓦勒拉领导的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与柯林斯领导的爱尔兰临时政府军交战,开始了爱尔兰历史上为期一年的内战。

但德·瓦勒拉并非军事将领出身,在调兵遣将方面与柯林斯相比尚有差距,同时,爱尔兰共和军也并没有得到爱尔兰国民的真心拥护,几场战役下来,爱尔兰共和军已经显露颓势,占领的几座城市也被政府军收复。

强攻不行,不如智取。德·瓦勒拉派属下给柯林斯送了一张纸条,表示愿意停战和谈,并约好和谈的时间和地点。柯林斯没想太多,立即带领随从赶往和谈地点,不想半路上被一记冷枪击中,一代英雄从此谢幕。

柯林斯到底是被谁暗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证据,这已经变成了一桩历史悬案,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和德·瓦勒拉以及其领导的爱尔兰共和军有莫大关系。

“二战”中宣布爱尔兰中立

劲敌已去,德·瓦勒拉重新站在了爱尔兰政治舞台的中央。

1932年,德·瓦勒拉率领爱尔兰共和党在大选中获胜,他本人当选为总理。随后的16年中,他牢牢把控着爱尔兰政府的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此时的欧洲,战争阴霾密布,爱尔兰也被裹挟其中。

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掀开了“二战”欧洲战场的序幕。随后,纳粹德国依靠其闪电战迅速攻占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大半个欧洲都被德军铁骑长驱直入,英国和爱尔兰岌岌可危。在此危急关头,德·瓦勒拉宣布爱尔兰中立。

德·瓦勒拉的这一表态,对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而言可谓当头一记闷棍。丘吉尔性格刚毅,宁折不弯,人送外号“斗牛犬”。他决心要力挽狂澜,誓与希特勒战斗到底。对于英国而言,一衣带水的爱尔兰至关重要。如果爱尔兰能协同作战,并允许英军使用其港口,那么英军取胜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1940年6月,丘吉尔派遣卫生部长麦克唐纳前往都柏林,试图说服爱尔兰参战。麦克唐纳是德·瓦勒拉的老朋友,两人十多年前就认识,私交不错,哪知麦克唐纳费劲唇舌,德·瓦勒拉却一反常态,毫不松口。麦克唐纳只好无功而返。

几天后,麦克唐纳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德·瓦勒拉无法拒绝的允诺:如果爱尔兰参战,英国将支持爱尔兰收复“北爱尔兰”。这还要追溯到1921年 的《英爱条约》。根据此条约规定,爱尔兰被一分为二,北方六郡单独成立议会,并归属英国管辖,又称“北爱尔兰”。德·瓦勒拉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收复北爱、统一全国是他的终极理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此时的德·瓦勒拉虽心有所动,但他的疑心病占据了上风。丘吉尔只是许诺“原则上”支持爱尔兰统一,又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万一是个空头支票可如何是好?于是他第二次向丘吉尔说不。

1940年9月,纳粹德国对英国伦敦进行了密集轰炸,伦敦受创严重,超过4.3万名伦敦市民死亡,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丘吉尔在一次公开演说中严厉抨击了德·瓦勒拉所坚持的“中立”政策。他大声疾呼:“如果爱尔兰参战,允许我们使用他们的港口,那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市民白白送命!”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仅仅5小时之后,丘吉尔给德·瓦勒拉发送了一份绝密电报。当时是凌晨两点,正在熟睡中的德·瓦勒拉被紧急唤醒,他心里一惊:莫非丘吉尔要对爱尔兰宣战了?他立即命令军方保持战争戒备,读完电报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原来丘吉尔的电报是这样写的:“现在是爱尔兰的最后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建立统一的国家!”

德·瓦勒拉思量再三,他的心中仍然充满了疑虑,于是还是拒绝了丘吉尔的提议。就这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瓦勒拉放弃了爱尔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道路,北爱尔兰从此愈走愈远,英爱两国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与丘吉尔的一场口水战

美国的参战加速了“二战”的进程。1944年6月,300多万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胜利登陆,巴黎解放。次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欧洲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

然而,两天之后,德·瓦勒拉做出一项令世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他亲自来到德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对希特勒的死亡表示深切悼念。消息一出,全世界为之震惊,曾经遭受纳粹侵略的国家对此更是强烈抨击和谴责,毕竟,纳粹给欧洲及全世界带来的梦魇还是那么清晰和深刻。

不但外人不理解,就连德·瓦勒拉的同胞、战友和亲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猜测,也许这就是德·瓦勒拉的执念,既然坚持中立,那么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丘吉尔此刻已成万众瞩目的英雄,他以他的坚韧和执着为英国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在一次演说中赞扬了英国人民的伟大,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再次谴责了德·瓦勒拉和爱尔兰:“当爱尔兰人拒绝我们使用他们的港口时,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但我们的人民是如此克制和镇定,我们完全没有对爱尔兰采取任何暴力的手段,我们任由德·瓦勒拉政府去和德国人、日本人勾肩搭背!”

这篇演说在爱尔兰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人都在静候德·瓦勒拉的回应。他们没有失望,几天之后,德·瓦勒拉也发表了一篇精彩的广播演说。

“丘吉尔先生说得很清楚,在某些情况下,只要英国觉得必要,他们就可以对我国使用暴力,但让我很惊讶的是,难道丘吉尔先生不觉得这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吗?爱尔兰是个小国,但并非胆小怕事的国家。几百年以来,爱尔兰人民忍受着剥削、灾荒、屠杀,但他们从未屈服,每次都能从废墟中爬起来,继续斗争!”

这篇演说字斟句酌,绵里藏针,字里行间并无咄咄逼人之势,但整体却呈现千钧压顶之力,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不但被无数次翻印,而且有人还专门配了幅漫画。画中的丘吉尔正侧耳倾听德·瓦勒拉的演说,旁边还题写了一行字:“认真倾听,好好学习!”

这让德·瓦勒拉人气飙涨,但现实却不容乐观。爱尔兰因为保持中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英美交恶,贸易战不断,经济萎缩。终于,1948年,德·瓦勒拉在大选中失利,不得不离开了总理的宝座。

但德·瓦勒拉并没有退出爱尔兰的政治舞台。1957年,他领导的爱尔兰共和党再次胜选,他本人再次出任总理,之后又当选总统,直到1973年才卸任,结束了其长达57年的政治生涯。

对于这位出生于美国,却驰骋爱尔兰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爱尔兰民众内心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感激德·瓦勒拉带领他们度过那段欧洲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岁月;但另一方面,德·瓦勒拉的保守和固执也导致爱尔兰的统一变成遥不可及的梦想,爱尔兰因为缺席“二战”而被西方国家普遍孤立,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数十万爱尔兰人移居他国,战后的爱尔兰变成死水一潭。

不知当德·瓦勒拉回忆自己的一生时,他会想起什么?他是否会想到迈克尔·柯林斯,那位他曾经的下属和政治对手,虽然智勇双全,却因为一记冷枪而早早离开人世?他是否会记得丘吉尔,这个人称“斗牛犬”的男人,在“二战”中坚决主张英国毫不妥协地对抗纳粹德国并最终取得胜利,却因为一篇小小的演说而遭到自己的反讽与奚落?

这些历史上与德·瓦勒拉有过重大交集的人物,无论其当时多么英勇,多么伟大,最终都是先德·瓦勒拉而去,而笑到最后的德·瓦勒拉,年过九旬依然还是一国元首,或许我们从中能得出一句至理名言:

国不在大,在于国民是否伟大;人不在强,在于生命是否顽强。

猜你喜欢

柯林斯丘吉尔爱尔兰
鬼斧神工!爱尔兰巨人之路
良心手术
爱尔兰睡眠学会
爱尔兰:小岛屿,大乐趣
段子里的丘吉尔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段子里的丘吉尔
爱尔兰巨人之路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