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须:浓浓人间烟火味
2019-05-26刘佳
刘佳
去过日本很多次,如今想来,我既不是从樱花盛开的小路,也不是从高楼林立的大道,而是从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商店街走进了这个国度。2003年,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刚刚抵达中国一个月的200多名日本学生不得不提前回国,而包括我在内的十名中国教师也不得不和他们同行,以完成原定一个学期的现地教学项目。办护照、办签证、订机票、备课、收拾行李、出发、落地……不过才短短几天的功夫,就从熟悉的教室到了异国他乡一间刚刚竣工,还未及验收的公寓。关上房门的一刻,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连日的紧张忙乱被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取代,其间又时时涌起强烈的牵挂和不安,唯一能做的是好好端详一下这个要住上好几个月的“家”。那是一套可以用精巧来形容的公寓,面积不大,设计却很用心,家具、电器、厨具,甚至餐具、被褥都是崭新的,也都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窗边的小圆桌可以当写字台,也可以当餐桌,此刻那上面正放着一小叠日元和一个很大的体温计。在接下来的十天休整期,我们将拿着这五万日元安家费,学会购买柴米油盐、坐电车、打电话,为即将开始的外教生活做准备。在异乡度过的第一个夜晚,我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只知道自己在名古屋、一个叫大须的地方。
从我们住的公寓出来,经过一个小花园,就一头扎进了上面有顶子的商店街,两旁一家又一家店铺鳞次栉比、连绵不绝,往往以为到了尽头,谁知转过街角又是一大片形态各异、望不到头的招牌。当年,日本好像正在流行把大学校园建在地势开阔的远郊,而我们工作的地方就在名古屋以东30公里的丰田市,每天要从上前津站坐四十多分钟电车,再换乘巴士到位于山顶的校园。清晨出门时,商店街里冷冷清清的,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像我们一样步履匆匆去赶电车的上班族。而傍晚时分,当我们完成了若干节90分钟的大课,拖着疲惫的身躯从电车站爬上来时,却如变戏法一样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热闹非凡的世界。还是早上那条路,却一下子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千变万化的衣衫发型挤得满满当当,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不绝于耳,章鱼小丸子、鲷鱼烧、铜锣烧、巴西烤肉、宇治茶、烤面包,还有线香、香水……各种各样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我们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裹挟着,不像是“回家”,倒像是不折不扣的“逛街”,劳累不知不觉烟消云散,忍不住冲进超市和药妆店去血拼一番。初到异乡,不敢远足,商店街慷慨地消化了我们全部的闲暇时光,每天都有新发现,哪家药妆店又在促销,哪家百元店货品最全,哪家瓷器店有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哪家拉面馆味道纯正……一个队员带回来的消息,总会引得全体去看个究竟,当然,最让人惊喜的要算在不远处发现了物美价廉的业务超市——批发型超市。时不时地,商店街内外还会格外热闹起来,连周边的小马路都被小摊挤得满满的,从饱经风霜的古董旧货到还沾着露水的蔬菜应有尽有,一大早就人声鼎沸,名曰“缘日”,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集市吧。离大须不远,有名古屋科学馆、白川美术馆、能够观赏到各种兰花的兰馆,还有大商场云集的街区——荣。偶尔有学生听说我们住在大须,都是一副羡慕不已的表情,起先我们还觉得又是日本人一贯的“大惊小怪”在起作用,直到探访了一位同事在学校近旁、白色水塔下面的“豪宅”,才堂而皇之地接受了他们的羡慕。郊外虽有蛙声蝉鸣,但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似乎更需要一种浓浓的市井味道来填补离乡背井的凄惶。
第一次来名古屋,我的日语水平还停留在零起点,每天只能跟在会日语的同事后面才敢出门,所以,在大须住了三个多月,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从未搞清这里到底有多少家店铺,更对历史、地形一无所知。但因为是第一次在异乡生活,心里格外紧张,印象也就格外深刻,我后来常常梦见大须,梦见早上急匆匆去赶电车,梦见闲来无事与三三两两的同伴一起走在通向荣的那条小马路上……真正慢慢地了解大须,是在十二年以后,当我一个人再次来到名古屋的时候。还是同一所大学,因为尝到了郊外办学的种种不便,而卖掉了小山丘上的校园,在名古屋站附近新建了两栋楼,虽然连围墙都没有,实在不像个校园,却更利于出行和学生打工挣学费。再到名古屋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凭着记忆找到了大须,找到了那座至今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公寓,找到了十个中国人一起练过太极拳的小花园,找到了曾带给我們极大惊喜的业务超市,找到了当年最喜欢路过的店铺“天津甘栗”……阔别十二年,大须好像一点儿都没变。此后的一年,我常去大须闲逛,每每有国内的亲朋好友到来,这里也是我导游计划上不可或缺的一站。
有人说,大须是日本最大的商店街,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与我去过的其他商店街相比,它的规模确实大得惊人。它不是“一条”街,而是由位于名古屋中区的若宫大通、伏见通、大须通、南大津通四条马路围起来的一片街区,聚集着1200多家店铺,而大须观音、上前津两个电车站则分列东南两端,仿佛守护着这一大片街区的两个入口。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往往与寺庙或城堡息息相关,大须也不例外。现在的爱知县西部,在战国时代属于尾张国,很长一段时间,尾张国的中心是作为织田信长居城的清州城和它的城下町。关原之战后,出于政治考虑,以及清州城容易发生水患的弱点,德川家康决定在名古屋筑城。以此为契机,武士们的宅邸、宗教设施、商铺客店纷纷从清州搬到名古屋,现在的大须一带当时就被指定为名古屋城下的南寺町,集中了众多神社和寺庙。1612年,遵照德川家康的命令,犬山城主成濑正茂将坐落于尾张国长冈庄大须乡,即今天岐阜县羽岛市桑原町大须的真福寺——大须观音寺迁至名古屋。从此,周边地区都因为这座香火繁盛的寺庙而逐渐繁荣起来,并且毫不客气地连同“大须”这个名字也一起搬了过来。现在的大须观音寺,位于大须地区中轴线的最西端,是一座开放式的寺院,正殿建在高台上,如果周围不是挤挤插插的商店街,远远望去本该称得上是雄伟壮观的。不管什么时候去,寺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院子里还有一大群脸皮很厚的鸽子,等着人们买了饲料来供养。
和大须观音一样,因为名古屋筑城而被迁移至此的还有始建于1540年的万松寺,这座寺庙本来位于名古屋中区锦和丸之内,占地55000坪(1坪约合3.3平方米),是织田家的菩提寺。1547年,松平家的长子、六岁的竹千代,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川家康,被父亲送往骏河(今静冈县)当人质。途中,由于田原城主户田康光的告密,竹千代被织田信秀劫到尾张国,在万松寺度过了三年时光。1610年,家康下令将万松寺迁到现址,当时的面积达到22309坪。如今,毎天10点、12点、14点、16点、18点,都可以在万松寺前看到这样的表演:绘着织田家家纹的门扇徐徐打开,织田信长在父亲葬礼上的出格之举“万松寺投香事件”和他在桶狭间合战前夜跳起敦盛之舞的场景都会一次次地得到再现。万松寺还有一种神奇的美食——替身之饼,相传,织田信长在一次战役中能够成功从险境中脱身,不是因为别的,竟是因为怀里揣着万松寺和尚给的一块年糕。从此,“替身之饼”的大名不胫而走,成了消灾除厄的象征,如今每月28日,寺前还会摆上石臼、木杵,现场制作年糕,请香客们品尝。
大须真正成为闹市,离不开尾张藩第七代藩主德川宗春鼓励艺术、促进消费、倡导开放的政策。1912年,原本属于万松寺的地区对外开放,作为名古屋市内著名娱乐街区的大须初现规模,剧场、娱乐场、电影院纷纷落户于此,后来许多娱乐场所被迁到中村区大门地区,大须的职能更趋向于商业街。战后,随着新的城市规划、街道改造和人口迁移,大须这个昔日的闹市渐渐冷清下来。1970年以后,许多电器店在这里开张,大须和东京的秋叶原、大阪的日本桥一同跻身日本三大电器街,成为“御宅文化”的圣地。从2003年开始,“世界Cosplay峰会”每年夏天都在大须举行,届时商店街里会出现许许多多身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那是世界各国的Cosplay爱好者。大须和京都的锦市场、金泽的近江町市场、名古屋的柳桥中央市场职能不同,不是贩卖生鲜食材的“城市厨房”,与东京的新宿、原宿、秋叶原也不一样,不仅仅容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古老的、现代的、新奇古怪的各种元素,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像是在某个时间点出于某种特殊的理念打造的步行街,而是在数百年的光阴中慢慢成长的一条再传统不过的商业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消失了,而另一些却悄然出现,这不过是成长中的新陈代谢而已,商店街本身的基调从未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说,大须追求的是一种“大杂烩”的氛围,世界各地的商品与美食、风格迥异的商家店铺齐聚一堂,不同国籍、年龄、性别和喜好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看的、想买的、想体验的东西。当地人不满足于它只是一个商业街,更希望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胜地,成为一个“有名古屋味道”的地方。
不管大须是不是日本最大的商店街,它无疑都是最牛的商店街,只要你有需要,这里的1200多家店铺都会免费给你一份内容详细、印刷考究的大须地图,周末的下午13:00—16:00,还有身穿工作服、手持“大须案内人”旗帜的志愿者,义务提供导游服务。每年10月,这里还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大须大道町人祭”,也就是大须的民间庆典,至今已历时三十余年。大须人旗帜鲜明地喊出“为了市民、依靠市民”的口号,反对官方举办的 “名古屋祭”。1978年,为了重振大须战前的繁华热闹,这里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于当年的10月14日、15日举行了第一次“大须大道町人祭”。尽管与“名古屋祭”同时举行,可还是吸引了50万人参加。这让大须人备受鼓舞,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大须人举办庆典的热情从未消减,每年都能吸引大批观众。一个街道的庆典,不仅敢和官方的城市庆典叫板,名气居然还越来越大,成了名古屋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引得不少城市纷纷效仿。“大须大道町人祭”标榜“大道艺”,也就是表演者与观众有着同样视线高度的近距离表演,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吧。
2015年10月,我恰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大须大道町人祭”,此前好久,大须商店街主页就公布了可供下载的活动日程,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拿到免费的活动手册。整整两天,各个时段都有表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观看。商店街内外都有大大小小的表演场所,唱歌、跳舞、魔术、绘画……远远看见有一些人围拢起来,一定是在看表演。“名古屋祭”的重头戏是战国三英杰的队列和现场战斗表演,扮演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和他们妻子的不是演员,而是从市民中遴选出来的普通人,每年这个从层层遴选到公布中选者名单的过程,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又充满趣味性的过程。在庆典当日,将军与夫人骑马坐轿,走过名古屋的交通要道,还真让人有点儿穿越之感。大须的庆典上好像也有战国三英杰的身影,但这里的重头戏却是由女人和一群社會底层的小人物主演的——花魁道中,再现江户时代青楼中地位较高的游女身着华丽繁复的衣着,在保镖、侍从、侍女、后辈等的簇拥下去迎接重要客人的仪式。每年的花魁也要从成千上万报名的年轻女性中遴选出来,最近几年还增加了由外国人扮演的花魁。穿戴着重达30多公斤的衣饰,化着厚厚的妆容,足登五六寸高的木屐,还要走出“外八字”“内八字”的步伐,估计要训练上很久,实在是个苦差事。而且,费这么大力气,就为了演一回青楼女子,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事实上,花魁道中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意义,这支仪式感极强的队列唤起的并不是人们对于花街柳巷的记忆,而是很多很多年前,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注定会用一生来写一出悲剧的人们,竭尽所能绽放出的最辉煌、最绚丽的瞬间。
我是个不大喜欢逛街的人,但在日本却很喜欢逛商店街。无论是名古屋站和荣那种四通八达的地下商店街,还是京都那条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美食一条街——锦市场;无论是被列入旅行计划、举着地图专门赶去的,还是偶然为了等车或避雨而匆匆路过的;商店街给我的感受都是热闹、亲切、放松的。不用在乎自己的衣着是否正式,不用在意说笑的声音是不是太大,更不用担心囊中羞涩。买个抹茶冰淇淋或者一份章鱼小丸子、一份鲷鱼烧、一串酱油团子边吃边逛,没有非完成不可的购物计划,却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却总是和百年老店不期而遇。无论经营的是居酒屋还是百元店,卖的是电器还是咸菜,也无论生意好坏,人们的脸上总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的确,缺了哪一样生活都是不完整的。在名古屋的一年,大须是我和同伴购买柴米油盐的地方,也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排解压力的地方。夏日的傍晚,当我们从业务超市出来,提着大包小包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时候,或许还在为刚刚买到的中国调料欣喜不已,或许会和极为善谈的日本老奶奶聊上一会儿。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没有多少刻骨铭心、惊天动地,甚至没有特别值得记录的事情,但幸福又往往来自一些小事——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实现了一些小小的愿望,都让人感觉踏实和满足。每天做着简单的事,成就着小小的幸福,我们,和商店街里的人们一样,都离不开人间的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