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定点帮扶有力度更有温度
2019-05-26张婉婉
张婉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春节前夕,一场精心筹备的怒江消费扶贫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云南省教育厅食堂举行。草果、红米、蜂蜜、苞谷砂……所有的农产品都来自怒江州贫困地区,由大练地村建档立卡户自主销售。“这些都是村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件件都是好货,蜂蜜是山上采来的,好吃!”年过六十的胡大妞扒用流利的普通话热情地向委厅机关干部职工介绍道。活动期间,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面带微笑,兴致勃勃地带头选购了近千元农产品,践行消费扶贫。他勉励贫困群众:“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努力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村是集坝区、半山区、山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村,也是深度贫困村。该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殖业,辖区内大面积种植甘蔗、草果、咖啡、玉米等经济作物。由于地处偏远、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大练地村农产品开发程度普遍较低,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定点帮扶大练地村以来,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校对接”等模式,切实实施消费扶贫,培育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营造“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人人愿为”的良好氛围,助力脱贫攻坚。
精准消费,确保政策红利聚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消费是否能达到扶贫的目的,关键在于如何精准锁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和服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及下属单位优先采购挂包贫困村特色农产品,通过长效化帮扶,以购代捐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同时,委厅驻大练地村扶贫工作队指导挂包村集体经济公司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凸显乡村风貌和民族特色,提高产品辨识度;建立农产品收购台账,确保产品来源可追溯;“点对点”对接贫困户、贫困地区企业,提高贫困人口在农产品销售过程及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参与度。大练地村建档立卡户金华高兴地说:“我们家种的草果又大又香,过去总是担心没有销路、价格卖不起来,现在有驻村工作队帮忙找销路,既让我省心又保障了收入,太感谢了。”
产销衔接,推动村级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扶贫在产业扶贫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的关键发力点。为了解决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和组织化水平落后造成的“有品不优”“有产无量”等困难,立足村情民情,驻村扶贫工作队搭建三个消费扶贫平台,创新产销衔接机制推动村级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建立面向帮扶单位的消费平台,由帮扶单位定向采购本地生产特色农产品,在职工食堂开设农产品展销专柜;二是发展“互联网+”,建成并运营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向京东、比亚迪等企业推销特色咖啡产品,开辟贫困村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三是推进“农校对接”,2018年大练地村销售约12吨番茄至大理大学等学校,获得学校师生、干部群众一致好评。此外,工作队还积极探索“订单化”生产等帮扶模式,努力打通农产品市场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消费扶贫作为一种市场购买行为,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纳入了生产消费链条中,避免单方面给予造成的“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组织生产、对接市场、提供服务的发展能力。驻大练地村工作队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以开展消费扶贫为契机,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通过推广普通话、评比及表彰“十二星”文明户、开办公益扶贫超市等方式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以工代赈、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激励奖励生产户等方式帮扶贫困群众致富发展。“真没想到我们村子里的产品那么受欢迎,参加这次展销会让我对发展生产创收增收充满信心,接下来我要结合展销会的情况好好计划一下家里要种什么了。”大练地村蛮蚌组组长及本次展销会村民代表队隊长密有文感叹道:“回村以后我会将这次宝贵的经历和自身的体会告诉更多的村民们,相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备受鼓舞。感谢省教育厅用心用情的帮扶,感激的话真是说也说不完。”消费扶贫不仅让农产品快速转变为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他们带来了依靠劳动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尊严,就长远来看,有效提升了帮扶的深度和高度,极大促进了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据悉,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将通过认购、个性化定制等多种模式,推动消费扶贫活动常态化、有序化开展,让消费扶贫成为大练地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