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局与气韵
——周胜荣的山水画创作之路

2019-05-25马啸

中国书画 2019年4期
关键词:笔墨美术馆山水画

◇ 马啸

生长于清丽平和的江南,内心向往的却是峭壁嵯峨、飞流直下、云兴霞蔚的宏阔气象,以至近数十年间,与笔墨朝夕相处,力争将这自然与内心的风景变成自己的图画。他便是周胜荣。

周胜荣,本是无锡当地一位颇为成功的企业家,但在我和不少熟悉他的艺界同道眼里,他是一名具备了专业素养、眼光独到、笔墨功底与造境能力双佳的山水画家。

虽然,一二十年前周胜荣还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画家,因为经济活动才是他的主业,然而寻绎他的生命与精神旅程,我们发现他最钟情的还是艺术。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无锡市接受美术教育、学书习画至今,周胜荣已有近40年从艺经历。而这40年,正是中国文化、经济全面复兴的30年。今天,我们在周胜荣的作品中虽然无法更多地寻觅到这种历史演变的痕迹,但无疑,无论在他的文化、精神理念中,还是在他的绘画中,都深刻地烙印着这个时代的痕迹。

在平时,我们总是喜欢以出生地或生长环境来分析或谈论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其风格样式。但若以这种方法对待周胜荣的绘画显然有些不妥—他虽是沐浴着南国的柔风细雨,在碧波荡漾的太湖怀抱长大,性情与生活中必不可少地带有吴地人的那份精致与严谨,但是我们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却看不到细腻与精巧,更没有那种“甜”与“艳”。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最为钟情甚至是须臾不能离的自然形态。为了亲近山水,他们会不惜时间、金钱,甚至甘愿付出一生。即使是生活在远离山林、溪流的城市,只要物质条件允许,他们也会在自己的身边或周围营造出一片湖光山色。这种风气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感染着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人们,即使豪族贵胄,商贾士卒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根本是因为在山水中我们可以自由地呼吸、随意地诉说、尽情地畅想—山水是中国人灵魂的家园!

周胜荣喜作山水画。但他的山水,与我们平日看惯的样式有所不同—既不是那种亦步亦趋的“四王”样式,也非一挥而就的大写意,更不是突出构成效果、充满视觉张力的“现代派”。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他的山水画品格,那便是—浑朴、苍茫。它们既属于传统,又属于当下。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执着于中国画的周胜荣为艺术花去许许多多的精力—除了自己研习外,还广泛参与、策划、组织当地艺术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但相对于专业艺术工作者,他投入于艺术的时间毕竟有限,但他却以先天的禀赋或潜在的能力弥补了这一不足。

大约,周胜荣是一位不屑于将过多时间耗费于对画面进行精细描绘的人。用他的话讲,“不以形似为目的,一遍又一遍,一笔又一笔,随兴写来图个过瘾。始终追求笔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漫不经心的人。但就是在这种“漫不经心”之中,他以不多的线与色,在淋漓的墨气之中营造了一种气象。这种气象不同于500年前的“吴门四家”(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也不同于三百年前的“虞山派”(王翚创立)、“娄东派”(王时敏创立),倒更像几十年前崛起的“金陵画派”(以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画面虽没有文徵明、沈周般的清雅秀逸,笔墨也不像恽寿平、王原祁那般清淡,却有钱松喦、魏紫熙般的挺劲、刚毅与奇崛。

无锡素有“太湖明珠”之誉,此地小桥流水,风光旖旎,宛如图画,但周胜荣心里却有一片更为宏阔的山水:高峻、雄奇、辽远。他的心头不时有种冲动—将这个世界用笔墨手段抒写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多年前他拜无锡著名画家杨雨青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

周胜荣 水墨西山 36cm×132cm 纸本设色 2007年

杨雨青虽为画坛名宿,笔耕砚田大半生,硕果累累,然为人十分低调,不求闻达,他心中的一切只是诉诸笔墨。其山水不求细节传达,但以浑朴天成的笔墨捕捉天地之间的氤氲之气,表达一位当代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眷恋。这一切深深影响了周胜荣,也奠定了他艺术之路的基础。

周胜荣出生在一个政治日趋火爆、文化日趋凋敝的年代。长于这样年代的人们,日后若从事文化或艺术,会遇到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或难题。作为中国画的实践者,如今的许多人正在如下两个困难之前徘徊:传统知识与修养的相对缺乏,对于传统笔墨精义的无法正确理解与把握。而这文化与笔墨恰恰是中国传统艺术大厦得以构建的根本。对于周胜荣的人生经历,笔者并无过多的了解,然而作为人逢中年的艺术实践者,周胜荣想必也有文化的焦虑。或许正是为了弥补此种不足,十余年前他负笈京城,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深造。

程大利先生是当代中国极富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与当今的许多艺术家有所不同,他不是单纯地看重技法或作品的画面效果,而是注重画家的人文修养及其在作品中的表达,与之相关联的是,他十分关注笔墨在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笔墨是整个中国绘画的核心,所以要提升一件作品的质量,首先要提升对笔墨及其内涵的认识,提高笔墨的表现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理想,突出强调对历代画论的学习,同时注重从范宽、郭熙、董源、巨然、赵孟頫、倪瓒、黄公望、王蒙、董其昌、龚贤、“四王”、恽寿平及黄宾虹这些前代绘画大师的杰作中揣摩、理解笔墨的要义。于是,对于画论的研习和杰作的临摹,成为工作室同仁的两项重要任务。

在程大利工作室的学习虽然只短短一年时间,但留给周胜荣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种影响在他其后的一批以“官鹅沟”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中开始显露出来。

官鹅沟,是甘肃陇南的一个景区,奇峰耸立,绿水环绕,古树参天。2011年春,导师程大利先生率弟子近二十人来到此写生。虽名为“写生”,但周胜荣心里明白,导师的用意是将大家在平日学习中琢磨和操练的“笔墨”在与奇妙山川的亲密接触、文化碰撞中,来一次自然的融合与升华。

虽然仍是逸笔草草、不尚形似,但如果我们对比先前的作品,从“官鹅沟”写生开始,周胜荣的山水画有几个明显的变化:线条的比重和作用被加强,笔墨的内涵与意味被强化,画面趋于清新、明快、简洁与完整。其后,他的作品《官鹅沟》被国家画院收藏。

周胜荣 云南印象 68cm×68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周胜荣说:“画画是我经营企业之余的一种消遣,我在意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快乐。”或许,在周胜荣的心里,自己并不是一位完全意义的画家。然而,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位具备了画家最为关键要素的人,这些要素恰恰是如今许多以画画出名的人并不具备的—对于形式超强的感悟力和构造力,特别是对于画面的调度、气氛的营造,以及笔墨语言的自由发挥和自如运用,等等。这样的素质,在他那里仿佛是先天具有,因为即使是他早先那类在我看来笔墨与技巧上有不足的作品,章法、布白仍是那样合理。

周胜荣 深山湛清华 178cm×98cm 纸本墨笔 2012年

周胜荣所作山水大多是全景山水,且多以“高远”“深远”之法为之。这自然与其平时的训练有关。然而,正是在这层层峰峦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抱负与胸襟。

自然的山川河流多种多样,但最令周胜荣神往的是那种“在黑暗中透出天光,呈现一片苍茫的境界”(周胜荣语),所以,他的笔下便多了一份浑朴与浑厚。

无疑,在山水画中,周胜荣想表达的不只是对自然的爱与向往,他呈现的是一种气局。

有了气局,接下来的课题就要追求“气韵”。

“气韵生动”是1500年前南朝中国艺术理论的先驱谢赫给中国绘画制定的六大基本原则—“六法”—中的第一大法。近十年来,周胜荣在山水画探索与实践上的全部工作,就在于如何在自己构筑的笔墨图式中充分地表达“气韵”。

既然“气韵”,是中国艺术的第一要件,要使之充分呈现,绝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他一方面更深入地回到传统,从前人特别是元、明、清诸家山水中获得教益,悉心研读他们的画论、画跋,反复揣摩他们的笔墨,从中找出规律,另一方面走出书斋、画室,走向自然深广之地,南国的秀峰茂林、北国的白山黑水、中原的太行绝壁、西部高原的雪峰深谷、东部海岸的逶迤丘峦,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每到一地,他都会悉心观察自然山川种种变化之形态,寻找最合理的布局,并辅之以(在他看来)最合适的笔墨语言。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重体验,即体验环境带给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与身居画室完全不同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他的身心与自然、与笔墨达成了一种默契。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周胜荣渐渐将前人的经验、恩师的教诲,化成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他今天的作品就是此种实践有效性的最好证明。

周胜荣说:“我画画,从来没有预先就设计好……”正是这种“不设计”,一方面使得他能不断汲取前人、师长及同道的经验,另一方面又能摆脱艺术的程式,从自然的真山真水中获得能量和感动。

周胜荣是笔者十分佩服的人。之所以佩服他,不仅仅因为他能作画,更不是因为他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而是因为他是一位人品与才能兼具,并且是有着多种才能的人!

在无锡,他有一个自己的美术馆—无锡东方美术馆。这是他利用自己厂房的屋顶改造的。如果你不了解地形,步入这家位于无锡新吴区的美术馆,会以为这是当地某个文化机构专门兴建的;如果你只看照片,更是以为它是某个风景区的园林设施。的确,像无锡东方美术馆那样充满“江南园林”情调的美术馆,即使在如今国内一流大都市里“高大上”的专业美术馆中也不易见到。将一个3000平方米的工厂屋顶改造、设计如此有特色的美术馆,也只有周胜荣自己能办到。

外围的人看周胜荣,不过是一个喜欢画画的生意人。其实,他于做生意与做艺术之外,还有一项不俗的本领,就是做园林景观的设计。正是凭着这本领,多年前,他自己动手建成了“东方美术馆”。美术馆的庭院面积虽然有限,但叠石流泉、亭台廊榭、清风修竹、书斋漏窗一应齐全。这样精巧而周到的布局,使得东方美术馆成了一个人文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空间,一个集美术展示、学术研讨、艺术创作、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场所。尤其使人赞叹的,是设计者采用传统园林的“借景”之法,打破“内”与“外”的界限—当你在观展、研讨或创作时,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因为举目而视,它就在门廊、玻璃窗的外面,离你仅咫尺之遥;而当你漫步室外“园林”时,又能浏览室内的艺术作品或其他活动。此种设计,不仅将自然与人文成为水乳交融,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光照,其周到与合理令人叹为观止。

无锡东方美术馆的建成,不仅为无锡当地美术界开辟了一个展示自己、与外界交流合作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为周胜荣笔墨与气格的提升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近年来,他在美术馆宽敞的工作室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许多属宏幅巨制。如此山水巨幅,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构图或造型上的某种磅礴气势,更可让我们品味笔墨之中蕴含的丰富意韵。而后者正是作者在近年来获得的最大成功,也是他超过如今许多习画之人的地方。

凭着一种天赋,凭着学习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更凭着自己勤奋的实践,周胜荣用了十数年时间,成功地实行了转型—从绘画的“业余”状态走入了“专业”状态,从“学习”状态走向了“创作”状态。这看似不起眼的转型,其实是一次艰难而巨大的飞跃。

中国远古的圣哲曾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中庸》)其实,这也是中国绘画的基本要求。周胜荣这些年在绘画实践上取得的进步,也正是遵循了此种原则的结果—致广大,使他作品获得了一种气势与气局;尽精微,又使他的笔底富有了内涵与意韵。

一个山水画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营造“丘壑”。其实,这个“丘壑”不在身外,也不光是气势,它更在内心,在点点滴滴的笔墨之中。

猜你喜欢

笔墨美术馆山水画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