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 将论文写在贫困大地上的“农民教授”
2019-05-25
文|摄 本刊记者 云 霓
2018年3月1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次全会前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上,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手拿一个土豆向记者讲述自身科技扶贫的经历。
作为中国工程院云南扶贫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一个代表,朱有勇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进行驻村扶贫。蒿枝坝与缅甸接壤,是拉祜民族集聚区。拉祜人民由中国共产党从原始社会直接带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党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很贫困,不过地处热带雨林区,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温度高、光照好、水资源非常丰富,农民的土地很宽广,每个农民有6亩土地以上。
“按理这个地方不该贫困的,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素质性贫困特别突出。这里的农民兄弟一年只种一次水稻,水稻收获以后什么都不种。”朱有勇说,拿冬季马铃薯为例,他的团队把科技成果拿到当地进行转化,2016年示范推广了100亩,每亩平均产3.1吨,卖价3000块一吨,一亩地农民就收入9000块钱。2017年推广了2000多亩,接下来两年他们计划推广3万到5万亩,把冬闲田变成效益田、脱贫田。“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冬天一亩地,农民收入一万块钱,脱贫一个贫困人口。”
朱有勇说,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战斗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们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他们把论文写在了贫困地区的大地上。而他自己则被大家戏称为“农民教授”。
农民教授的科研之路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与“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的创建者。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并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高校名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我做院士也好,当教授也罢,实际上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农民,会种庄稼的农民。”朱有勇告诉记者,他是地道的农村娃,当过知青,对农民、农村有着天然的眷恋,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农民教授”。
1955年出生在云南红河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朱有勇,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知青。1977年高考恢复,朱有勇梦想着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料,云南农业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让朱有勇的人生轨迹还是与农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追溯人类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那么,在农药应用之前,人们又是利用什么来控制病虫害的呢?当时,各国科学家开出的“药方”大体一致,即培育出更多抗病虫害的新品种。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回国后的朱有勇另辟蹊径,首次提出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
“物种之间都是相克相生的。”朱有勇认为,就像意气相投的人相处起来更加愉快那样,植物也是有“脾气”的。例如,他研究发现如果玉米和甘蔗种植在一起,那就可以不用防虫,因为二者的作物基因相克相生,只要时间差掌握好,那就可以坐等丰收。
道理听起来简单,朱有勇发现并将其验证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有一次出差途经云南石屏县,路边田野里的奇异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但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稻瘟”却并不严重。受此启发,朱有勇把实验田分小区实验,按照不同的间栽方式、间栽组合种植,寻找科学理论依据。
从田间小区试验到万亩放大试验,经过10年近千次的试验,朱有勇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该技术能将稻瘟病的发病率平均控制在5%以下,减少农药施用量60%以上,亩增产优质稻42公斤至74公斤。2000年,这项重大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刊登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并引起全球关注。
如今,这一发现已在国内外3亿多亩土地上推广运用,朱有勇也将其研究对象从水稻扩展至玉米、葡萄等。他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和农村有着天然情结,他们需要什么我就应该去研究什么。”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这个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确保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朱有勇说,“我花了30多年,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1996年,朱有勇完成了在悉尼大学两年的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谢绝了悉尼大学对自己的再三挽留,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说到这件事,朱有勇说:“宾馆再好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也是为他人做事。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我就愿意到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看到田地里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才真的开心。”朱有勇说。
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学校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把奖金全部捐出,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2015年,他又将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基金会。“现在奖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3届,36名师生获得了帮助。”朱有勇笑着说:“能够用这点钱,去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人来为中国农业服务,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扎根扶贫一线的院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朱有勇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者。
“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朱有勇说,国家脱贫攻坚的号令刚吹响,他就选择到距昆明约600公里的澜沧县进行科技扶贫。
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朱有勇和团队深入各乡镇、村、企业,用科技的力量为澜沧县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在澜沧县的田间地头,经常能遇到朱有勇给农户示范操作。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16年10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要从项目资金上扶,更要从人才、智力上扶。”朱有勇说。他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两站”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助力脱贫攻坚。他还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和教育资源,建设了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澜沧县分中心,在学校开设马铃薯班、蔬菜班、林下种植班和大专班,从蔬菜种植、网络营销等方面为贫困县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经过朱有勇及扶贫干部的努力,一批批扶贫项目得以实施,澜沧县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
2013年,朱有勇的团队成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迅速在云南山区推广1000多万亩,冬季马铃薯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三七是我国大宗中药材品种,也是云南生物药业及健康产业的标志性品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大,但碰到的难题是种植一茬后,间隔10-20年都不能再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
朱有勇表示,连作障碍给三七产业带来了一系列危机,比如,三七道地产地适宜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三七产品的道地性产生潜在危机;而年年的换地种植,更使得政府和行业部门难于监管。
朱有勇坦言,半个多世纪来,一大批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在农业生产中,解决连作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作物轮作,然而,近年来的结果表明没有一种作物轮作有明显效果。我们也试验了氯化钴、溴甲烷的土壤消毒法,虽有一定效果,但这些化学消毒剂严重污染土壤环境,近年来国家已严禁使用。我们还试验了上百种农药防治,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朱有勇认为,高产栽培才是导致连作障碍的根本原因,改变生产方式才能解决连作障碍的难题。
他的团队从改变中药材生产方式出发,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提出了三七仿生种植克服连作障碍的思路,即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条件,模仿三七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从三七植物健康生长的角度,建立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仿生技术。
三七克服连作障碍的仿生技术进行了6年的连作小试,小试结果圆满成功;后又完成了5年的中试,结果表明连作五年没有出现连作障碍现象。
从2015年开始,项目组在昆明、石林、文山进行仿生技术的示范工作。林下三七,不仅能成为农民致富大产业,而且改写了三七只能在田地里种植的历史。
在云南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朱有勇说:“我们云南这块做得很好,我们有一个科技成果,把三七、重楼、黄精、天麻回归到山里面去,回到林子里面去。山上的农民过去很穷,但现在只要有林子你就能发财,一亩地2年保证能拿5万块钱!”
朱有勇认为,农产品种植也应该走高质量的发展路子,种出来的产品让消费者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非常重要。而云南发展绿色食品、药品,恰恰可以将过去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把科技创新成果与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不只是我们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朱有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