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就业视域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19-05-24黄承宁姜丽莉季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工科独立学院

黄承宁 姜丽莉 季波

摘要:“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提出将学校工科升级与新经济时代和新技术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本文同时从独立学院的差异性和人才定位培养与就业视角,阐述了“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升级的要求内涵,以就业为导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从专业培养定位、课程群进程设置、校企产业融合、就业数据分析支持等维度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就业视域;独立学院;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9-0142-03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构建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1]。30余位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深入研讨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業,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2-3]。教育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增加了“新工科”专业点,并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引导高校与企业资源汇聚人才协同培养。目前高校学界,尽管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新工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关于“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鲜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工科”建设内涵的研究;2)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国际化研究与比较借鉴;3)关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研究探索;4)关于“新工科”战略开展的路径选择与实现,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对于“新工科”建设的实施与探索。

“新工科”三部曲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4],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进行人才供给侧改革创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产业经济服务素质过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但是在国内独立院校关于“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较少,因而本文以“新工科”专业内涵要求特性和新经济产业人才就业数据分析视角探索独立学院人才分类培养实践模式。

1 “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独立学院266所,已经成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5-7]。与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机制灵活性和产业职业性,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该克服高等教育千篇一律的统一制度化培养,科学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校开设专业特点以及尊重学生发展意愿和个性,积极探索建立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以培养符合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性本科人才为目标。从“新工科”特性要求而言,要求有二,一是与市场接轨,即培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二是与新技术融合,即教育培养能力要与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在产业经济视角下,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培养内涵可以概括为:产业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专业分类培养。

1.1“新工科”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教育部在2018年也引发了“新工科”研究实践的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9]。通知公示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针对不同专业项目群,特别号召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下设4个理工科二级学院,高校普通遵循“设置院系——开设专业——培养人才”这样一个路径开启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工科”建设的引导下,专业学科与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将是:“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改造升级现有专业——调整完善现有学科”[10-11]。 从单纯“以学科为基础”向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应该成为高校各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进步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也需与经济产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一致,“新工科”建设专业需求强调“分类开展”,即针对经济服务面向,发挥专业拓展优势,突出培养特色。

1.2“新工科”新兴产业经济就业人才培养需求

如前所述,新工科建设是国家战略的教育规划,是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进行人才供给侧改革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应该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摸清行业现有问题,进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产业行业经济要求的工科人才[12]。这就需要高校主动调整完善专业工程教育结构、发展新型前沿学科专业,更新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实现推动区域人才资本结构转变和人才供给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相匹配。

社会需求多元化为分类培养模式提出客观需求,新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也是资源配置关系转变调整[13-15],随着产业升级加快,新技术结构的高度化与柔性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结构,也对人才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人才供给培养、区域产业经济服务进入精细化、精准化阶段。

2就业视角下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实现途径

2.1以新工科新产业经济需求为向导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着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体系和进程等政策性统一的问题,如此必然出现人才培养的千人一面“同质化”目标培养[16-17]。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必须科学地实现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尊重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正视培养主体学生作为个体的多样性。

从2014年起,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自由发展”的“工本位”教育理念,制定了与专业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2017年新工科建设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探索独立院校层次人才培养与新工科新经济产业的对接。移动网络学院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分别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工程师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设置专业方向培养课程群,并在大三第二学期三个专业打通,实行大类分流、小类培养,紧扣新工科专业发展人才需求。

在结合新工科新专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调研,学院完善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自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模块比例和设置,制定了与产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开设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群培养体系按照“低年级专业夯实基础、高年级方向分流”的原则,科学设置了“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柔性课程体系。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规定了量化指标体系。

2.2就业数据分析指引专业理论与实践分类教学培养

在以新工科新产业经济需求为向导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后,需要以学生就业数据分析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当前大学生特点,以分类培养模式为载体,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把就业创业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培养教育过程当中,才能对大学生按不同需求进行分别培养,使之更加符合就业需求,满足就业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

我们对某人才招聘网站南京地区IT 类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云计算运维工程师、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层人员的比例为72%。同时我们对历年4届学生的就业数据进行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IT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2%,其中从事软件研发的学生就业率高达63%,大数据与云计算运维等新工科专业就业率达13%,网络工程师和测试等就业率为10%。根据学生就业数据与新工科人才需求比对,结合学生发展兴趣与志愿,学院积极调整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群,完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更新分类培养与就业需求适应度。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群设置如下表所示:

2.3加强校企融合与校企共建基地、巩固专业方向校企供给侧改革

问新工科新产业建专业,问就业数据分析优化理论实践工程实践,但是落地的人才分类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离不开校企共建的实践工程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分类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共建基地是分类人才的培育摇篮。“双师型”教师既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也掌握着本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前沿问题,能更好地将产业需求和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共建的基地可以缩短学生与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按照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后期,落实CDIO、OBE等要求,以教育产出为目标,反哺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形成培养闭环,推进新工科教育过程改革,讓学生在基地实训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真实工程素养技能。

在师资建设和基地共建之余,学院在专业建设校企供给上将市场供求比例和就业质量纳入专业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模重要依据,从人才最终供给侧改革效果上做了有效要求保障。供给侧改革保障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企业根据经济产业发展将上下游经济体纳入协同育人人才需求侧,扩大人才专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从专业建设规划、就业处政策导向、企业合作发展、校友资源建设等方面增强分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质量。

3结束语

以新工科新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再到就业数据分析研究更新培养方向设置,一切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专业分类培养,从模式创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供给需求侧改革,让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接轨新工科新产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升了校企工程应用人才的培育质量,推动教育生态和产业经济生态融合发展的内生需要,顺应国家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战略实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外在要求。

正是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探索实践出了一条新工科背景就业视域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触发,将学生专业方向分类教学与培养管理,实现不同产业需求方向培养目标,完成了高校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人才智力“供给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1):41-55.

[2] 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08):34-39.

[3] 施盛威,胡荣.独立学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评论,2012(04):27-29.

[4] 周应佳,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08):31-33.

[5]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6] 任荣,保文星,杨春野.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09-211.

[7] 陈钊,张冬梅,陈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技能分类培养模式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5(19):94-97.

[8] 张兄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专业人才分类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5(09):52-55.

[9] 陶永德.基于专业群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01):29-31.

[10] 张永雄.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3(01):90-94.

[11] 孔令海.基于就业数据分析的人才分类培养策略研究——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63-65.

[12] 孟令岩.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9-21.

[13] 陶永德.基于专业群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01):29-31.

[14] 栾佳明,刘丽.分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5):29-31.

[15] 黄承宁,姜丽莉,李莉.江苏典型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07):150-153.

[16] 陈晓阳.构建因人而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2):3-6.

[17] 杨毅刚,唐浩,宋庆,等.企业视角下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8-23+28.

【通联编辑:朱宝贵】

猜你喜欢

新工科独立学院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