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05-24唐彩红刘海玲
唐彩红 刘海玲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在发生变革。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目前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手机编译器”,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混合式教学模式;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4-0132-02
C语言适用面广,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也具有低级语言的优点。因此,各高校都把C语言作为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然而,目前C语言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授课学时不足
C语言知识点多而琐碎。然而,由于C语言授课学时不足,导致教师满堂灌,课堂容量大,学生难以消化和掌握授课内容。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难学难理解,授课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弥补C语言授课学时不足,迫切需要为其寻找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融合的第二课堂,以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模式,课堂上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養。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因此,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是C语言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不够
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思考时间少;而且学生上机编译调试程序的机会少;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本文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以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更好地融合,从而提高C语言的授课效果。
1 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1.1 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融合的一种授课模式。许多高校也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源放到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时不足的现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多用于学生课后复习使用,而且师生互动较少,平台利用率低,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堂容量仍然很大。因此,网络教学并没有和传统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2 翻转课堂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出现。自2000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被提出后,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教育者的追捧和研究。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彻底解决了以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不能融合的问题。通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课下完成知识的传授,而课上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真正融合起来。
引入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
2)教学流程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灌输知识;课后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巩固、消化知识。而实施翻转课堂后,教学流程发生颠倒,首先让学生课前通络网络预习教学内容,然后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讨论、探究和消化。因此,教学流程的改变,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3)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很少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翻转课堂则不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来完成的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内化,进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施翻转课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录制教学视频,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下学习的效果。然而,教师发给学生的视频往往由于过长,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1.3 微课程
微课程的提出正好解决了以往教学视频过长的问题。2008年秋天,美国的David Penrose创造了“一分钟微视频”,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掀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教学改革热潮。微课的特点主要有:微课教学目标明确,时间短,内容小而完整;微课资源多样化;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微课没有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和智能手机,学习者随时完成知识的学习。目前,微课应用领域已非常广泛。
C语言涉及的内容多,其知识点多而复杂。但是每个知识点却相对独立且易于分解,特别适合做成微课。因此,在C语言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小知识,然后再将这些小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供学生预习和复习所用,以提升教学效果。
2 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施流程主要如下:
2.1 学生课前预习阶段
授课前,教师提前将课件、微视频、测试题等教学资源发布到网上,学生课下可自由安排时间使用移动智能手机登录到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并完成相应的测验题以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另外,学生在网上还可以参与讨论,还可以将网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知识点进行反馈。教师在课前,将学生的反馈问题进行汇总,并结合学生的测验情况,从中发现学生预习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2.2 理论课堂教学环节
理论授课前,学生已完成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授课时,教师首先强化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对课前学生学习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案,以完成知识的内化;其次教师引入程序教学案例,该案例融合了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师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求编程思路,从而完成流程图的绘制,程序的编写、编译及调试运行。另外,在有限的理论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教师也可“以程序填空的形式”将程序发给大家,让大家使用事先安装在学生智能手机上的“手机编译器”完善程序的编写与调试。通过在实验班进行试验,理论课堂上适时地利用“手机编译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3 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课前,教师将实验任务提前发布到网上,并要求学生课前画好流程图并编写好程序代码。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讲解本次实验课的重难点知识,然后让学生将自己事先编写好的程序代码输入C语言编译环境VC++6.0,并进行编译运行。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答疑。另外,对于复杂且难度性较大的实验任务,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完成。
另外,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手机编译器”编写调试程序,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课后复习环节
课后复习也是教学流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将本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理后发布到网上,并设置相应的测试题,供学生课后进行复习使用。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为学生答疑。另外,学生在课后也可以使用“手机编译器”编写调试程序,以弥补实践课学时不足的现象,进而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总之,学生通过课后复习环节对教学内容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更深入的理解。
3 小结
本文构建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实验班进行实践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得到了提升。但该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雪燕, 潘菊素.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 15-20.
[2] 郑雪芳, 陈洁. 高职院校《C 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2): 89-91.
[3] 何文涛. 翻转课堂及其教学实践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4] 胡铁生, 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 5-13.
[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 3-9.
[6] 李艳霞. 基于雨课堂的C语言课程混合式学习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