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区域认知的解读
2019-05-24周施任
周施任
每年高考前的复习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无数次地猜测出题人的思路是什么。其实,归根结底高考是对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测。对地理学科来说,就是一切问题的设计都要契合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要“吃透”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笔者在本文就来谈一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一、区域认知的概念
近些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阶段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词汇,地理这个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项,其中,区域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就是说,区域认知处于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人地和谐的基本价值观念影响下指导人类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区域位置与分布、区域特征与成因、區域差异与联系、区域环境与发展等。我们知道,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又是复杂而多样的。人们为了加深对地理方面的认知和方便自身的实践活动,依据相应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区域,这也就有了“区域地理”和“区域认知”概念的出现。有了区域认知,学生能通过探究总结不同区域的特征,了解区域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能通过区域的特点把握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能让学生从区域角度分析、了解地理环境,掌握学习地理的不同思路。
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意义
区域地理研究的存在是因为地理的客观环境能被划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区域,在区域内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自然会更加紧密,这也就表明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学研究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早已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基本的认知,也能意识到自己本身就生活在区域之中。所以,从生活中对地理环境的观感出发来研究区域特点,就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意识到生活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其次,因为区域内部属于一个生态整体,教学中强化区域认知能让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让学生树立并逐渐领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在地理方面的品格和素养,关注地方特色,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举措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地理学习以及以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地理区域性这一特点的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影视剧、纪录片中取材,将带有地方独特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现实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分析问题,提高由一个区域为蓝本自主分析其他区域特点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来加深对区域的认知。如果不能进行实地考察,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尽量为学生提供直观立体的画面,让学生能在相对直观的视觉冲击中主动思考,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综合分析与对比学习的意识。
总而言之,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需要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区域认知是一种十分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认知中起到思想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区域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再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地理、学习地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