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营造三维的地理课堂

2019-05-24梁辰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普馆三维空间教室

梁辰

地理是一门空间感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二维的地图、表格或平面的图片,它还是一个具有鲜活色彩的三维世界,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中一切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依旧是一个二维的课堂,学生在各种多媒体材料的包围下也只是“看到”了世界,而并沒有“走进”和“感受”世界。没有整体空间氛围,我们设计的课堂活动也是突兀的。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教学设备在课堂中的普及,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地理素材被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去一张挂图、一张板图、一支粉笔、一个地球仪的课堂,现在基本上已被取代。各种图片、统计图表、电子地图甚至数字地球都已出现在课堂上。这些操作难度不大的多媒体素材不仅将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一、理念至上,为每节课创设真实的三维情境

教师的理念是推动实践的基石,相对于具体的手段,理念上的突破显得更为重要。在二维平面素材已经普遍运用的今天,地理教师要主动寻找新的技术手段和素材,不能再满足于某一个知识点是否有图可看,而应该更进一步去思考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配图,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怎样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种情境不同于我们过去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的角色扮演的场景描述,而是整体性更强。

笔者以2013年10月的一节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中国的地质灾害——地震》为例。在课的设计中,我将整个教室打造成了一个地震科普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情境空间。关于科普馆这个概念并不是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才有的,而是从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出现。具体在素材的辅助上,第一张PPT显示的就是科普馆的铭牌和场馆结构平面图——就像我们到任何一个博物馆、科技馆看到的一样。这样,这节课就从“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变成了“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地震科普馆”。

具体的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比在一节课中穿插几个课堂活动显得整体性更强。学生从课程一开始就进入一个完整的场景。再通过平面图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声音效果的覆盖等手段,让学生感到真的进入了一个地震科普馆。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选用了有大屏幕投影的教室,并且关掉教室的其他灯光,隔绝了其他光源,暗环境让学生的感官从二维的课本和图片一下子跃升到三维的空间体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是真的在科普馆中参观一样。其实这只是一种虚拟感官体验的激发,只要我们有好的想法和足够的手段,是绝对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善于利用网络三维素材,给课堂增色

现今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数字博物馆越来越多,这些网络资源都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所用,给我们的教学增色。比如“中国数字科技馆”这个网站中就有许多不同门类的科普馆体验区,像月球探测工程、地球历史、地月之旅、地球资源博览馆、山地灾害等等。这些项目都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呈现的,在我们教学的相应章节中均可以作为辅助素材使用,对增强课堂效果有很好的作用。

笔者上的这节优质课中使用的素材就来自于该网站的下属栏目——“话说地震”。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博物馆,进入栏目后有空间感很强的模拟地震,能让学生体验地震的空间震动。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尚需解决。

第一,我们教室中屏幕的位置一般都高于学生的视线,所以学生上课时的视角和真实的博物馆参观视角有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我们目前的教室配备一般都是只有一个投影,这样就很难让学生有多层次视角的体验,只能通过制作课件为学生营造氛围。

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室并不是按照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情境的需要而布置的,在一些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安放上还需要一定的调整。比如,将个别教室的屏幕位置下调,在一个教室中安装两到三台投影设备,面向每一面墙,不需要大屏幕,直接将场景打在四周墙上,这样空间感会强很多。

三维空间的课堂设计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习惯,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更好、更得心应手地运用,才能创设出更完美的情境。

猜你喜欢

科普馆三维空间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三维空间的二维图形
白纸的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中次线性Schr(o)dinger-Kirchhoff型方程的无穷多个负能量解
X线引导三维空间定位系统植入骶髂关节螺钉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