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技术类课程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设计
2019-05-24赖敏李海涛
赖敏 李海涛
摘 要:文章从高职通信类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教学设计案例,提出高职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设计思路,重点从知识图谱构建、碎片化关键知识点、课程内容重构、工单设计、活动策划6个步骤介绍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课程的改造方法。最后,结合教学案例对混合式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通信技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设计
1 高职通信类技术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分析
1.1 学情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为普高、对口高职、中专、中职等生源,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注意力易分散、兴趣易转移,不太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高职高专的培养方向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于学生生源与培养目标的差距,结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强、动手能力较强与具备信息化思维的特点,要把这部分学生培养好,需要以更富有感染性力与互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授课。
1.2 课程内容分析
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通信技术类专业课程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安排上有较多的实践项目,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要合理地交替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为“知原理、懂技术、会操作”3个维度。
1.3 混合式教学现状分析
混合式学习指是将传统学习方式(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形式)和远程教育手段(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相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1997年以来,“混合式学习”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且从2009年开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至2016年年底,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达到400余篇。根据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论文基于2004—2016年CNKI中50篇最高引用率期刊论文得出,混合式学习发展的重点和和难点是教学设计。下面就以“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课程为例,介绍通信类技术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 “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课程设计
2.1 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的梳理是建设课程最重要的需求分析,要明确课程建设的意义与课程解决的教学中的痛点。
随着光进铜退项目的深入,光纤已经取代铜线成为有线传输的主要传输介质。互联网的视频业务、流媒体业务、虚电路业务、高清晰图像传输、在线娱乐等新业务促使用户对网络的带宽需求越来越高,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三大传输技术之一,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潮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课程作为通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一个通信专业的学生必须精准掌握并能熟练操作的课程,而现阶段该门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却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学校不但拥有与企业一线工作相同的仪器与设备系统,还具与企业相仿的“全真”工作环境,将这些优质资源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是一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2.2 课程目标和设计原则
在线课程的建设一般是由课程团队的教师共同完成的,每位老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课程目标与设计原则的确定能帮助团队教师以相对统一的思想去准备各自负责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要求,设计原则是方法[2]。
2.2.1 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理解光纤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光纤的传输特性及相关技术。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光缆线路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掌握光传输设备的硬件结构、软件调测、业务开通、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等基本技能。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较好地贴合企业一线岗位需求,适用于企业实际需要,学习应用好本门课程,有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2.2.2 设计原则
将光纤传输原理、设备维护、系统运维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贯穿重要知识点。
2.3 设计步骤
将传统的按照章节为授课进度的课程,按照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内容的设计,结合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提出知识图谱构建、碎片化关键知识点、课程内容重构、工单设计、活动策划6个步骤[3]。
2.3.1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起点,构建知识图谱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出“光纤特性测试”“光纤断点熔接”“光接口参数测试”等9个工作任务;根据以上任务梳理知识点,以“光纤特性测试”任务为例,梳理出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2.3.2 建立碎片化关键知识点视频
进一步细分图谱知识点,划分知识颗粒如图1所示,每个颗粒的大小为视屏授课5~8 min的内容。如:知识点“OTDR的原理”,分为“OTDR测试理论”(5 min短视屏)与“OTDR使用场景”(8 min短视屏)两个知识颗粒。以此类推,每个任务划分为5个左右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再划分为两个左右知识颗粒,构成知识与技能的精讲内容。
2.3.3 以知识图谱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
根據知识图谱的内容,打破按照章节进行的授课安排,以任务为引领,在夯实知识颗粒基础上,完成现场操作任务。
2.3.4 设计任务工单,引导线上线下自主学习
按照混合式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相对于传统教学都有很大的延伸,任务工单的设计尤为重要。以小组协同的方式进行工单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学习。
2.3.5 活动、研讨设计串起碎片信息
完成线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内容的考核验收后,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构建认知体系时难以形成逻辑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时,及时增加研讨性课程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任务“光纤的特性测试”与“光纤断点熔接”任务完成后,可以以“我眼中的光缆线路维护工作”为题组织研讨,帮助学生建立任务间的相关性,同时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能力之间的差距,思行合一,教学与岗位互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课程见面课如表1所示。
3 课程实施
本课程针对高职二年级通信类专业学生开设,选取一个班做教学进行试点,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秉承“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基于“基础知识网上学,关键技能现场练,专业能力综合测”的设计思想,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组织策略,线下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运用小组协同学习、线上线下分阶段过程考核评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讨论、演练与知识应用能力。
表1 见面课安排
课时 预计开始时间 课程内容 类型
2 第1周 团队组建 小组讨论课
2 第2周 认识光传输系统 实践课
2 第3周 OTDR的应用 实践课
2 第5周 连接器测试 实践课
2 第6周 光纤熔接机的应用 实践课
2 第7周 我眼中的光缆线路维护工作 小组讨论课
2 第9周 认识SDH设备 实践课
2 第10周 认识WDM设备 实践课
2 第11周 光接口参数测试 实践课
2 第12周 认识华为网管 实践课
2 第13周 传输业务配置 实践课
2 第14周 传输故障查看与处理 实践课
2 第15周 我眼中的传输设备维护工作 小组讨论课
2 第16周 传输新技术分享 小组讨论课
4 总结与反思
4.1 课程整体评价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的延伸内容更丰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光纤传输系统运维与管理”课程注册用户近500人,访问量近4万次。线下部分融入的讨论、演讲、实操小组评比考核活动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学生都反映是怀着期待的心情进行见面课与实验教学活动,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从课程调查中可以看出,通过混合式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实验课程更积极,知识运用更灵活,整体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初衷。
4.2 分层分类教学,根据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发现:授课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合理调整线上线下比例。针对学生专注力不足与自觉性欠缺的特点,授课视频要短小精悍,在视频平台中增加弹屏题、课后测试题、章节测验题等考核手段、采用协同学习、讨论区、争当助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跟踪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重难点内容做线上答疑与线下辅导结合,对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班级或章节可以适当增加线下内容;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建议减少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讨论分享,更多地关注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方向,可以加入辩论、考察、巡检等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网上平台作为视频及网上教学的主阵地,线下活动部分可以用云班课提升课程的互动性[4]。
4.3 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方式在高职學生中的认可度思考
针对本门课程,在学生问卷调查“该课程重新学习一遍,你愿意采取的授课方式”的问题中,选择“混合式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有68.89%,“传统课程教学”的有26.67%的同学,“纯视频网上教学”的占4.44%,从数据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得到了近七成学生的认可,但仍有近三成学生更愿意进行传统授课。这与文献[3]反映的高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积极性不高相吻合。混合式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成个性化教学研究中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对于在高职教育中引导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提高表达、总结、团队协作能力及提供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路径,增强学生自信心,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十分艰巨,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与课程实施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霍恩,希瑟·克莱顿·斯泰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顾力豪,陈丹.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基于2004—2016年CNKI中50篇最高引用率期刊论文[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14-115.
[3]曾祥志,罗晓林.大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同感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18(9):86-88.
[4]赖敏,张超.光缆与光设备维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