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
——以“新通道·三江源”水监测创新研究与实践为例

2019-05-24王海宁张婉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质数字化监测

王海宁,张婉琳,季 铁

(湖南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长沙 410082)

社会创新从社会问题出发,提出新的想法(产品、 服务及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创造新型社会关系或合作[1]。伴随当前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创新背景下的设计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设计师需要转变思路,结合当前数字技术革新,对设计创新进行回应,并以改善社会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2]。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设计研究者的设计介入带来了很大挑战,也正是在此情景下,Chen等指出,设计研究者通常被鼓励在小范围内探究社会问题[3]。与此同时,最早提出“为社会创新而设计”(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的艾佐·曼奇尼(Ezio Manzini)也强调, 在“小的(small)、 本地的(local)、 开放的(open)和连接的(connected)”情境下更利于研究者开展社区研究[4]。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社区研究”和“面向社区的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通道·三江源”水监测创新研究项目与实践的数字化设计需求,总结出“面向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思路,并在项目中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设计实践。

1 面向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

1.1 社区研究

有着共同价值观和相同意志精神群体组成的互助亲密的有机体,被称之为社区 (community),同机械聚合而成的社会相比,社区更加强调内部之间的持久和互助生活[5]。关注社区研究,依托社区力量及资源解决问题,对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社区研究及方法相继展开讨论,其中,Israel等在公共医疗健康领域,提出“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研究(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强调社区、组织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平等合作[6];Magee等在以社区为中心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研究中,对是否将社区看作整体或是有区别的个体展开讨论[7];季铁将Sanders为代表的美国社区研究方法总结为4步,即定性(以社区为一个居住地方)、 区位(以社区为一个空间单位)、 人类学(以社区为一个居住地方)和社会学(以社区为一个空间单位)的方法[8]。 国内以吴文藻、 费孝通和林耀华等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社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调研。

1.2 面向社区的社会创新

在设计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中,季铁等于2012年提出了“面向社区的社会创新(desig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ased on community and network)”,通过从“人的层面”、“环境层面”和“互动层面”,来挖掘隐形的社会公共需求,促进本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通过设计介入活动来启发社区成员共同参加建设实践,结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新通道”社会创新系列项目,积累了不同社区社会创新活动后的设计成果。

1.3 青海“水生态”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

随着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的出现,水质管理特别是水监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社会创新的目标领域。青海作为我国多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构成了独特的“水生态”社区,因此,该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社区的现有水源保护方式多为传统宗教方式,例如在河流堆放玛尼石堆或在水源点建立祭祀台等(图1),而结合数字化设备的监测活动比较有限。因此,为帮助本地社区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科学测量,湖南大学联合青海省三江源生态坏境保护协会发起了“新通道·三江源”项目,建立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研究成员来自设计、计算机、机械工程等领域,从藏族文化影响下的社区研究着手,首先了解本地社区结构、社区活动和社区需求,再通过与本地居民、政府人员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开展合作,探寻该地区水源保护的数字化创新方式。

2 青海“水生态”社区研究

2.1 社区研究

研究团队中的社区文化小组首先选取了青海省玉树市的两个代表村落进行研究,分别为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和囊谦县觉拉乡杂荣村,通过两个社区的分析和比较(表1),发现区别于我国乡土社会的 “差序格局”,存在于该地藏族村落中的是“团体格局”[10]。 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 本地的社区形态处处有着宗教的深刻烙印,寺庙作为该地的文化中心,连接起不同村落,组织社区文化和教育活动(祈福活动和喇嘛传经诵教)。此外,宗教作为重要的媒介,有效推动了自主性社区的营造。例如,杂荣村的青年自发成立了环保协会,利用佛教教义向村民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也正是因为宗教的影响,人们向往互助和乐的社会,互帮互助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甘达村不断发展。

图1 河流中的玛尼石堆及水源头的祭祀台Fig.1 Mani stones in river and the sacrifice building for the headwater

甘达村社区杂荣村社区社区规模小型社区(1 138人)小型社区(983人) 支柱产业畜牧业畜牧业、河谷农业 社区组织生产合作社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当地环保协会 社区发展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自发成立合作社;在当地NGO帮助下优化社区结构;在寺庙帮助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自发成立合作社;成立当地环保协会;在当地NGO帮助下优化社区结构;在寺庙帮助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活动主体合作社成员青年人 社区特点互帮互助的合作共赢模式以当地老年人带领青年人;定期组织社区学习 社区需求经济发展,提升农副产品的产量及价格;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传承当地文化;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2 社区群体的需求研究

依据CCD(community-centered design)的设计方法,设计对象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是一个涉及众多相关利益、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彼此制衡的网络,它强调满足社区中大多数人的需求[9]。因此,为了解该地区水质监测活动中的主要群体目标、需求和期望。对青海省玉树市7名水源保护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非政府组织领导人1名、社区组织成员3名和村民3名,访谈形式为面对面的访谈。

经过访谈发现, 虽然不同群体的特征、 动机和保护手段有较大差异, 但是其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需求有相似点,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积极参与到水质监测活动中。非政府组织领导者希望利用先进技术介入现有的水源保护工作,使用更加专业的水质监测设备,并逐步建立该地区的数字化水监测网络;社区组织和个体则希望在此类保护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2)掌握水质情况。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从当地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收集实时监测数据,根据水质情况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水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区居民需要了解水质情况。整理后的用户群体与需求总结详见表2。

表2 用户群体与需求总结

3 以社区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络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络(图2)。 其主要包含以下特点:(1)连接的社区网络。 通过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的互动,提升社区黏度和关联。这里的社区内部是指宗教影响下的广义“文化社区”,包括了寺庙和周边村落,而外部的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介入则被视为连接社区的主要力量,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渠道的结合,为地区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外部资源,将大大提升效率。(2)搭建数字信息共享模式的产品服务平台。互联网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使得围绕某一社会需求的数据挖掘和信息整合成为可能[11]。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可以实现水质监测数据和结果的实时上传及共享。一方面,建立终端和移动端的网络平台,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设计轻量化和专业化的产品,便于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在室外开展监测工作。

图2 社区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络Fig.2 Community-centered 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4 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实践

4.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产品服务系统(PSS)被视为一种创新性设计战略,即将关注点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转变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这也就意味着全方位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提出综合解决方案的关键[12]。在社区群体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目标用户划分为专业用户和非专业用户:为专业用户(政府专家和非政府组织成员)提供精确监测的产品; 为非专业用户(当地居民)提供了解及简单参与江河水质监测的APP服务。其中,自主研发的水质监测设备由终端显示和模块化的传感器组成,能够准确测量水源地的GPS、pH值、溶氧量、温度等多种参数(图3)。结合室外监测的移动需求,整体设计采用了便携箱式。在实地测量取样中,水质监测组共采集了25个支流和源头水样,并将检测数据上传到云端,初步建立起了当地的数字化水质监测数据库。而手机端APP原型(图4),主要交互功能设计为用户个人、我的三江源、发现和设置,用户可以在“我的三江源”中上传并分享自己的监测数据和结果,也可以通过发现功能,结合全景地图,了解其他江河的水质情况。

4.2 地方知识平台设计

当通过建设地方知识平台,运用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社会创新时,面对社区中的各种不平衡的“权利”和“资本”对抗,设计师获得一种实质的结构形式参与,成为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的关键[9]。知识平台的建立既是设计获得权力的过程,也是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媒介,吸引其他创新力量、社会资源,参与解决当地问题,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基础[13]。

项目组的数字交互设计组负责本地的知识平台建设,并通过当代青年人接受程度较高的网站来传播该地社会文化及知识。在网站建设中,沿袭“新通道”系列项目此前的“花瑶花”、 “雅安雨城”和“酉歌行”等项目网站(图5), “三江源”网站集中展现了青海地区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和行为资源,主要源自社区文化组、水质监测组和视觉影像组的研究、实践和记录成果。其中,视觉影像组全程记录下了“三江源”项目的进行过程(如当地人们保护水资源的传统宗教方式堆放玛尼石堆、 在水源点挂经幡、 邀请喇嘛进行传教等),项目组与当地村民和非政府组织共同科学测量水质。

图3 水质监测设备Fig.3 Water monitoring devices design

图4 手机端APP界面设计Fig.4 APP design of water monitoring for smart phones

图5 新通道系列项目网站设计及三江源项目网站Fig.5 Website design of New Channel projects and Sanjiangyuan

4.3 协同网络的系统设计

Sadders指出, 人人都能够成为设计师,而专业设计师的角色也从专家(expert)过渡到了促进者(facilitator)[14]。在数字信息时代,通过建立本地区的协同网络,能够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参与到本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在该地区的系统设计中(图6),强化了青海“水生态”社区这一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幸福感”作为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本地社区(寺庙、 居民发起的社区组织、 非政府和政府组织)同外部力量(企业、 公益组织、 研究机构、 高校等)的合作交流。 在协同参与(co-creation)的模式下,推动水源保护主题的“社会对话”,促进当地科学水质监测活动的开展。

5 结束语

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师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本地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向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这一方法在“新通道·三江源”青海水监测项目中得到了有效验证,并最终输出了针对该地区的水监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地方知识平台设计和系统网络的系统设计。然而,在社区群体的需求研究中,由于当地人分散的游牧生活方式,对项目组的访谈工作造成了不便,使得最终的被试人数非常有限。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应开展更大范围的访谈和调查,对现有社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改,结合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优化产品功能设计、提供进一步的服务设计,如手持水监测设备设计及数据可视化服务设计。

图6 青海地区的水生态系统网络设计Fig.6 Network design of water ecosystem in Qinghai

猜你喜欢

水质数字化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胜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