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知道的西安改革开放二三事

2019-05-24口述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桂维民整理张佳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期
关键词:市委西安

口述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 桂维民 整理 / 张佳

40年,我眼看着这个城市一天天“长大了”、“长高了”、“容貌变靓了”,祖籍是浙江的我越来越喜欢西安这个“第二故乡。从参加工作到退休,这里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也让我亲历和见证了西安是如何步入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快车道。

“南方谈话”后西安被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方风来满眼春”,我恰好从省国防科工委调到西安市政府研究室(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关于西安改革开放的最初记忆,也从那个时候开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兴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新一轮浪潮。这年7月,国务院批准西安为内陆开放城市,开放城市政策含金量很高,在扩大审批权限、税收减免、进口技术设备、兴办经济开发区等10个方面赋予了西安与沿海城市同样的优惠政策。

如何把这个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当时市上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由我所在的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专门班子起草工作方案。那时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十几个综合部门日夜兼程,打电话、发传真,派人登门取经……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14个沿海城市的政策、经验收集了起来。

1998年的长安路立交(左图)与现在的长安路立交(右图)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西安迫切需要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起草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我印象中仅座谈会就先后召开了10多个,在充分消化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拿出《西安市实施开放城市政策的若干办法》(简称60条)初稿,市上领导与起草组的同志们逐段逐句的推敲,后来经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10月5日正式颁布实施。这个“60条”明确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促发展,把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作为战略突破口”的具体政策,在西安产生了积极影响。

“60条”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措施,比如市上成立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受理办公室,实行一站式办公,为客商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还颁布了《西安市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办法》等政府规章和配套措施,开放、透明、规范的营商环境,迎来了西安外经贸的新一轮高潮。1992年到199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79.7%。

90年代初西安开始走出观念的“古城堡”

90年代初,小平南方谈话在西安催生了思想解放的滚滚热潮,市上主要领导提出:要走出观念的“古城堡”,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重振汉唐雄风,再开丝绸之路”,激发了沉寂多年西安人的斗志。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发起成立了新欧亚大陆桥国内段的沿线城市参加的“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以陇海兰新铁路为纽带,以沿线中心城市为骨干,加强东西合作,推进双向开放。西安市政府是促进会的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就设在我们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那时,政府研究室根据市上的部署完成了《西安建设外向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主报告和8个分报告,市政府首次向国家提出实现海陆联运、创建“陆港”的建议,在铁道部门、海关总署和连云港、青岛港的支持下,创建了西安铁路局直达连云港、青岛港的海陆联运口岸,可以说西安的“陆港”潜质从那时已经开始显现。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研究室参与了《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文件的起草,市上给高新区管委会充分放权,全市十多个委办局开列了18项管理权下放清单,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多年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成为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领地,以其众多的“第一”成为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首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举办

1993年在西安的发展史上是值得记录一年。那年西安被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值,年增长23.9%。

我亲历了西安以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转变。

2000年5月,西安二环路西段、北段建成通车 。图为未央路立交

当年4月,西安首宗成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字。随后,民生、解放、黄河、西安饮食、西安旅游、标缝等一批国有控股企业成为较早在A股上市的公司。市上还对西电、陕鼓、一印、西化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国有资产的结构得到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小巨人”企业。

如今再来看那个时代,1990年到2001年底,应该是西安改革开放转型最重要的十年,西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4%,城市化率从37.3%提高到42.7%,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200平方公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第三次总体规划为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基础

1992年西安市启动了《1995—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这是建国后西安第三次修编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研究室一个任务,就是对西安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进行研究,这实际上就是要找准西安未来发展的定位。当时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研究西安的发展一定要国际视野,要在建设外向型城市的基础上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时任市长要求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应建设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城市。在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室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深入研究,向市政府提出了分两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议:第一步,建设外向型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保护古城,减少密度,基础先行,改善中心” 的原则,调整和改善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市区结构,补齐硬件设施的短板;第二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采取“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布局,拉大城市骨架,打造宜居环境,在中心市区外围发展11个卫星城和组团,沿南北轴心上布点,由主轴线向东西带状延伸。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内外规划界专家学者和领导的充分肯定。1994年,我主持和参与的《西安城市性质研究》的课题,还获得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发展研究三等奖”。

90年代初,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在目标定位上还是比较超前的。市委市政府为改变城乡陈旧难堪的面貌,下大气力在水、路、电、气、房等方面,做了许多补短板、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实事建设,倾心打造适宜人居环境的美丽城市。

水路电气房补齐了大量城市短板

西安曾经是个严重缺水的的城市,90年代中期因干旱少雨,一度城市供水紧张,甚至靠消防车给市民拉水吃。黑河引水是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生命线工程,1992年主体工程全线开工,西安社会各界及驻军数十万人参加黑河引水工程义务劳动,到2001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历经10多年的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严重水荒的难题。

改革开放初,西安城建资金匮乏,交通道路十分落后,存在着许多断头路、泥泞路、卡脖子路段,路灯不明、排水不畅地方比比皆是。90年代开始,市上勒紧裤腰带,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扩建了一批城市主干道路,形成了市政道路网的框架,主要有拓宽改造南北中轴线、打通建设二环路、拓宽改造从灞桥到三桥的东西主干线、改造一环线、建设立交高架过境线、规划三环线并打通部分路段、启动地铁建设前期工程。到2000年底,城市道路总长达到1120公里,道路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4.29平方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家用电器的普及,西安电力紧张的瓶颈突显出来,当时许多地方隔三差五的拉闸停电。从1996年到2000年期间,西安投资20多亿元实施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完善了全市的电网结构,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电力保障。

城市气化工程1994年开工建设,1997年天然气进城,2001年就使近百万户城区居民用上天然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同时,城市供热工程先后建成了西郊热电厂、西郊集中供热站、解和供热站等一大批城市供热工程,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扩大了4倍多,达到上千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初期,西安老城区无房户有3万多户,居住极其困难户有6万多户,市区住房中45%是居住在破旧危房和环境低洼的院落中。1992年,市上确定了49个“低改”项目,实行“拆一安一”“有偿安置”的政策,为20多万低收入居民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促进了住房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市民“居者有其屋”。

守护古城精神家园讲好西安故事

西安是一座建立在千年古迹遗址上的城市,西安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当下西安人的精气神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我觉得,西安的历届班子正如《送你一个长安》所唱的:“留一份清醒审视昨天”,“采些许诗意观照明天”,“沿一路厚重走向久远”。我先后在市政府研究室和市委工作的十几年,深深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守护传承好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放在突出位置。

我记得,1992年、1994年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都是在西安召开的。当时,中央领导明确提出,要唱好长安文物大戏。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古都发展重要任务和指导原则。市上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政府研究室和相关部门深入到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处调查研究,提出应通过地方立法来“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保持明清西安严整格局”。

1995年、2002年市上先后颁布了《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对国家、省、市三级文物古迹划定保护区、协调区和文物保护环境影响区三个层次,突出古城建设风貌,形成棋盘路网、轴线突出的城市空间格局。

具有视觉形象的街区、建筑文化直接反映了城市特色。90年代以来,市上制订了保护与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建立古城保护体系和重点保护名录,将其列为古城保护重点,以整体的环境风貌,展现其历史时期城市的特色,突出历史文脉,增强老城活力,构建具有古城神韵的新西安。

安定门修复工程现场

如今的城墙景区是西安旅游的一张金色名牌,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安连续几届班子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实施包括修护城墙、治理城河、提升环城林带、打通环城路等四位一体的环城保护建设工程。同时,在明城墙内,还实施“退二进三”,搬迁了一批工厂,恢复了北院门、书院门、三学街、七贤庄、湘子庙、德福巷、竹笆市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2001年西安城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这是对当年决策的最好证明。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996年6月,市委提出并实施的支柱工程、形象工程、容貌工程、繁荣工程、假日工程、温暖工程、平安工程、楷模工程,在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和管理机制上,探索了大城市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我作为市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兼任了市委“八大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把八大工程的阶段性任务分解成68件具体工作,交给市委和政府办公厅抓好督察落实。这期间,我亲历了“八大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见证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从一件件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情抓起,把虚事做实、实事办好,注重实效、深得民心。1997年省委在全省总结推广了西安的做法,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专程到西安调研后,对八大工程予以充分肯定,随后,中宣部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2家中央媒体对西安精神文明八大工程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进行了集中报道,成为继张家港、天津和平区之后,向全国推出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

西部大开发西安吹响“建强创佳”集结号

“西部大开发”在很多西安人的印象中一直是西安机遇的代名词。我记得1999年国家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当时市委主要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说,这是西安发展的一个大机遇,西安在西部是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必然把西安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方面西安要立说立行,认真谋划,当好排头兵。“你作为市委秘书长应拿个方案,抓紧协调有关方面先做些准备。”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我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西部的南方人,听到“西部大开发”的号令,心情格外激动。新中国成立初,我的父辈从上海支援大西北来到陕西,一生情系三秦,就是想通过科技兴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想到父辈们的夙愿,想到面临的机遇和使命,我当时确实是心潮澎湃。后来市委安排我牵头组织草拟《西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纲要》。市委主要领导常常与起草组同志彻夜讨论,从思路、定位、目标、步骤到路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1999年10月24日,市委召开了“加快西部大开发与西安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西安当有为,西安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审议了《西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纲要》,对西安今后发展,明确了“新三步走”的目标。2000年6月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讨论通过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后来这些规划的目标大部分都提前实现了,使西安发展隔几年就上了个大台阶。当时,西安在同类城市中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调整行政区划的,与近邻成都的差距也不是很大,有些地方还走在了成都的前头。2002年初,我在组织起草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时,对标西部城市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目标,这个建议后来得到党代会的确认。

我在西安工作的那些年,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给西安市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深深的感受到,在西安的发展过程中,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西安人汇聚成改革创新的磅礴力量。

北上之后,唯有长安

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还生活在西安,我关心这个城市每一天的变化。近几年正在追赶超越的西安,北跨、西进、东拓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拉大了城市的骨架,户籍新政为西安带来了人气,也引进和留住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硬科技、硬环境、软效能,增进了人才的吸引力、投资的吸附力、营商环境的提升,让“西引力”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储蓄新动能。

近两年,西安招商引资规模创历年新高,还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8年被环球时报、环球网评为“2018年度发展成就奖”,在温哥华召开的2018年世界著名品牌大会(WFBA)上,西安也高居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50强城市第8位,市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初,我在参加“拙见·西安”活动时,见到《大趋势》一书作者、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他们表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与之伴随的是对亚太和欧洲地区的政治、文化影响力的迅速提升。西安的国际化定位正是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输出国际化影响力。从文化层面来看,西安有大发展的绝对优势。从深厚的底蕴到强大的文化基础,西安古城在国际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历史机遇的叠加让西安变成了一个机会和发展的大平台,“北上之后,唯有长安”!

猜你喜欢

市委西安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贵阳市委离退局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毕节市委离退局学习贯彻市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都匀市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中共宁波市委重视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