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
2019-05-23吴禄年慕同科
吴禄年 慕同科
摘要: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本文报告了当前大学生的对就业的真实看法。研究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分为就业方向、就业期望、就业信息需求和就业准备四个方向,通过数据进行了整体纵向分析;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城镇生源三个方面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展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调查;就业意向;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5-0125-02
自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有关,另一方面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基本思路与做法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就业形势、就业影响、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调查。由于调查人数较多等因素,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以走访谈话的方式为辅。其中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选择题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回收的网上问卷471份、纸质问卷130份(有效128份)、实地访谈8份。其中男生占比48.43%,女生占比51.57%。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本次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了统计分组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判断分析法、差异分析法等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整体分析
2.1.1 就业方向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学生们对就业方向做出了各种选择,但是还是有同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干的是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学生则显得较为自信;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
2.1.2 就业期望分析
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倾向于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对于工作是否和自己的专业对口并不介意,同学们的观点也与当下社会工作的大趋势相吻合;最后同学们对月新期的望出现的偏高的趋势,但这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2.1.3 就业信息需求分析
学生更为需求的求职信息分别为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面试技巧的介绍;因此困扰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为缺乏对社会及企业的了解以及自身能力及求职技巧的欠缺。
2.1.4 就业准备分析
我校的社团对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在社团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主要为学校就业网、招聘会、招聘网站;同时数据还反映出了学生欠缺对就业相关政策制度的了解,学校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更为全面的介绍。
2.2 差异分析
2.2.1 不同年级就业方向的差异分析
关于今后的毕业去向问题,从大一到大四学生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其中今后打算进入企业的学生最多的为大二,占56.3%,大四占49.4%,大一明显减少为30.0%;还存在较大差异的为考公务员,大一占30.0%左右,但大二人数明显降低至6.3%,大三、大四人数上升到14.6%和21.8%。这充分表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较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迷茫,并不能确定好自己今后毕业的方向,而大三、大四学生经过在校两三年多的学习生活,目标一般比较明确,大多都能选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以使自己尽快投入进去并为之努力。
2.2.2 不同年级学生关于就业期望的差异
1)关于理想的工作地区问题,从百分比可以看出,虽然同学们都是选择中小城市的居多,但从大一至大四学生会有一个明显的理想工作地区的等级变高的趋势,相差近10%。而对于行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什么的问题,大三、大四学生基本有了明确的想法和目标,主要选择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有前途的行业。
2)关于专业是否对口,选择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的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呈明显的递增趋势,选择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機向专业方向发展的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呈递减趋势,说明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情况的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大多对专业是否对口不在乎。
3)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新期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选择5000-8000元的较多,选择8000-12000的人数由大一至大四有明显的递增趋势,而选择3000-5000元的人数则呈现出递减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会更倾向于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收入也较稳定的职业,比较容易满足;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喜欢具有挑战性,收入也相对较高的工作,他们会比高年级学生更具有野心和激情,但也可能是因为初入校门对社会就业现状认识不足导致。
2.2.3 不同年级关于信息需求情况的差异
1)关于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大二、大三学生会更希望得到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招聘信息,而大一学生选择面试技巧介绍的明显比大二、大三学生要多。这可能与大一学生对于面试环节还不够了解充分,而大二、大三学生距离毕业时间更短,因此他们更关心一些实质的招聘信息有关。
2)关于毕业生指导工作应在哪些方面改进的问题,大一学生较高年级学生更希望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希望获得一些实质的帮助,如推荐工作单位等。
3)关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了解问题,我们看出各年级学生都对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以及应征入伍政策比较了解,数据显示大一学生对于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了解较少,大四学生了解的最多。应该多加对低年级学生宣传有关国家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信息。
2.2.4 不同专业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
数据显示,文科、理科、工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的人数较多,均占40%以上;文理科考公务员的学生相对于工科较多,相差近20%;对于考研的选择,文、理、工科的人数基本相当,都占22%以上。关于毕业后的理想工作地问题,虽然各专业学生都更希望去中小城市和东部大城市,但工科学生去西部的要比文、理科多出10个百分比左右。关于对行业的选择,相对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稳定,但文科生比理工科生多10%左右;其次选择收入较高的理工科生比文科生多8%点;在前途远大这个选项上,工科生明显少于文理科生近八、九个百分点。这些差异应该是由专业性质不同、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所导致想法不同。关于专业是否对口,理工科生相对于文科生来说,更注重向自己的专业方向发展。
2.3 城镇农村学生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
城镇、农村学生的答题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毕业去向问题,城镇、农村学生选择就业、考研的频率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城镇学生选择考研的明显比农村学生高出近10个百分点,农村学生选择进入企业就业的比城镇学生高近20%。农村学生选择就业明显多,占54.9%。这一情况应该是由于城镇、农村的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镇学生会更希望早些步入社会寻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2)就业地区的选择问题,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学生更趋向于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别占44.8%和41.4%。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更多的愿意去西部发展,比城镇高近10%。
3)关于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比起城镇学生最愿意接受家人及亲戚朋友介绍的情况,比农村学生高出15%;农村学生则最愿意接受学校就业网这一渠道,占78.0%,而城镇学生选择这一渠道的仅有46.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在找工作时更依赖父母家人,而农村学生则会更倾向于要靠自己努力的各类招聘会。
3 对我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进意见
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自我认识,适当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而现实中又不会有那么多好的工作,这就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形成了障碍,容易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对自身的潜能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挑选工作时不必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1]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既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高校社团作为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实际有效的社团活动,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为大学生的日后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的社团活动只对少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增强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完善社团体系,开展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受益。[3]
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建议学校可以分年级、分专业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就业意向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样分年级专业的指导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不同学生,以使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2]
學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社会、企业的深入了解,更多地掌握关于专业信息和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求职过程中注意对应聘求职技巧的掌握,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4 结束语
感谢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同学,感谢孙勤老师的悉心指导。希望通过本文,能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后求职做一个新的描述。
参考文献:
[1]王大江,郭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54-56.
[2]宋齐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3):23-29.
[3]丁孟春,韩叶梓,张云云.高校社团活动现状调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7-58.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