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苦行苦修
2019-05-23王安忆
王安忆
5月
经典读书会
推荐书目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讲述了一名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冉·阿让为饥饿所困,因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19年后他刑满释放,借住在米里哀主教家。主教通过一套银餐具、一对银烛台救赎了他沉沦的灵魂。从此他改名换姓,重新做人,当上了市长。期间,他帮助了很多人,包括沦落为娼妓的芳汀。后来,他为了帮助尚马秋而暴露了真实身份,重新入狱。费尽心机越狱后,他从德纳第夫妇手中解救了芳汀的遗孤珂赛特……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世间悲惨无数,中间必有火苗长存,最黑的夜也会结束,太阳终将升起。”《悲惨世界》厚重而有力量,它不仅是雨果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他写作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作品,享有的声誉也是世界性的。他希望用这部作品“为穷人鸣不平,为底层民众发声”。
作者:维克多·雨果
国籍:法国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 長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主要成就:法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见长,行文磅礴瑰丽、震撼人心,作品饱含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疾苦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深刻思辨。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创作历程超过60年,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那样复杂,但情节又异常简单。一部好作品,情节不能铺得很开,要拎起来就只有一句话。所以,《悲惨世界》概括为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人间,这个“俗世”就用“悲惨世界”来命名。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当真正面对它,却看到那么多材料、事件,应该如何去铺排它?一位几百年前的作家,如何来安排故事、人物和场景?
★《悲惨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
我将冉·阿让苦修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作一个介绍。时间上是1831年、1832年,小说用整整一个章节谈这两年。在这之前的时间阶段有两段需要重视:一个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北”,发生于1815年;第二个需要重视的时间阶段是拿破仑政变失败,路易十八登位。这是在法国大革命失败的日子。这段时间的巴黎有一种奢靡的气氛,非常享乐主义,街上出现很多新时尚。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四个大学生勾搭了四个女工,其一就是芳汀。大学生们纵情快乐一场,不告而别。其他三个都无所谓,可对芳汀来说很糟糕,她已经有了和大学生的孩子,成了一个单身母亲。故事不经意地开头了,一个世俗享乐风气造成苦果的时代,会酿出什么故事呢?这是故事的时间条件。
空间上,主要场合是巴黎。走向巴黎也是有准备阶段的,第一个是苦役场,第二个是靠海边的蒙特伊城。在这个城市里,冉·阿让成为市长。对于冉·阿让,苦役场是地狱,蒙特伊城是天堂,巴黎是人间。冉·阿让的苦行一定在人间进行,因为地狱会把他变成魔鬼,天堂又太不真实。所以他必须来到巴黎,巴黎才是真正的修炼场。
★《悲惨世界》中的情节
我将冉·阿让的苦修分成五个阶段、一个结果。
第一个阶段是苦役场。冉·阿让生于农民家庭,父母相继去世,剩下他和孀居的姐姐,还有姐姐的七个孩子。他过着蒙昧贫穷的生活,在找不到活儿干的冬天来到城里砸碎一个面包店的玻璃窗拿面包,结果被判偷窃罪。在被押往苦役场的途中,他哀哀地哭,以为哀哭会使别人动情。在苦役场,他训练了自己肉体的生存能力,完成了苦修的第一阶段。他锻炼了体质,同时学到很多化险为夷的方法,很多在恶劣环境生存的方法。教会又到苦役场里办学校,他读书识字,学会了计算。知识为什么必须要有?因为他将来要接受的修行,很快要上升到理性层面,没有这些准备不能达到精神升华。写小说就是这样,要给人物制定任务,就必须给他创造条件,没有条件,完不成任务。
第二个阶段是遇到了迪涅城的主教米里哀先生。冉·阿让从苦役场出来,由于履历上有犯罪记录,没有人收留他。他敲开了米里哀神甫的家门,在半夜逃走并把银餐具也“带”走了。警察把他抓回来的时候,神甫平静地说“这些东西是我送给他的,你们放了他”,并把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冉·阿让从来没有受到这样一种对待,他整整一天都在想。
古典作家可以这么很大胆地写,把感悟、觉悟正面地写出来,把那种神灵照耀的事情正面地、直接地写出来,写得非常的天真。冉·阿让本来对这个世界已经长出了一个“壳”,现在“壳”好像有了一个裂纹,绽露出柔软的感情。雨果就有那种本领,你觉得他写得那么多,可没有一处是平白写的,都是有道理的。
冉·阿让下决心脱胎换骨,做一个新人!他穿越整个法国到了海边,到了蒙特伊城。到的时候正好市政厅着火,他把衣服行囊一扔,跳进大火,救出两个孩子,恰好是警察队长的孩子。于是身份证明免去检查,他留在了这个城市。城市里有个古老的工业,做黑玻璃装饰品。由于他在苦役场做过工,有很多巧思,做了几项技术革新,开了一间很大的工厂。他的德行在蒙特伊城得到了大大的颂扬,有了一个新名字——马德兰老爹,然后两次被选民强烈要求做市长。第二个阶段冉·阿让“获得”了尊严,甚至是神的尊严。我觉得这对一个人的苦修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如果永远被人家踩在脚下,灵魂就永远不能高贵。在蒙特伊城里,冉·阿让要完成他的高贵气质,使灵魂高贵,然后才能接受进一步的考验。
第三个阶段可以用“尚马秋事件”来命名。当着马德兰老爹正舒适的时候,沙威警长告诉他,在另一个城市抓到了一个叫尚马秋的人,偷了人家苹果,可有人突然出来指证他是多年前的苦役犯冉·阿让。冉·阿让心里一跳,觉得必须去坦白、去自首,把身份说明。此时却出来了芳汀的事情,芳汀为了回家乡谋生挣钱,把私生子珂赛特寄养在德蒙第旅店。她做了娼妓,被辱弄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和嫖客打了起来,被带到警察局。芳汀把所有的冤屈都喊出来了,马德兰老爹决定帮助她,对她发誓一定把珂赛特带来。
冉·阿让不停地衡量,到底是哪件事情更加重要?无法抉择,还是听从天命吧!他打听了去法庭的路程,租好了马车。在他上路的时候,遇到每一次阻碍,他都在想,是上天让我去救芳汀、让我继续做马德兰市长。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又觉得上帝的旨意是要他去解救尚马秋,最后只能赶到法庭,证明自己是冉·阿让。比救尚马秋还是救芳汀都重要的是:冉·阿让继续做马德兰没有问题,连沙威都放了他,但这样只是在进行一个非常轻松的苦行,因为这个“新人”其实是一个假人!必须回到真身,以真身在这个悲惨世界中完成修炼。修炼将更加艰难困苦。这是冉·阿让修行的一个关键。他恢复了身份,真正开始了苦行。
承认是冉·阿让,又不能放弃对芳汀的立誓。怎么做呢?雨果给冉·阿让派定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用冉·阿让的真身拯救珂赛特,抚养她长大,最后再给她幸福。在这个修炼的阶段中,他回到了真身,和珂赛特相遇,进入了巴黎这个大苦难场,故事走上了正面的舞台。去救珂赛特的时候,雨果写得非常美!当终于把珂赛特领出来的时候,他从背囊里掏出一套孝服替孩子穿上,因为她母亲已经去世了。所以那天早上,就有人看到在晨雾中一个粗壮的汉子搀着一个孩子,孩子穿着一套黑色孝服,怀里抱个粉红色的大娃娃,非常美,非常慈悲!珂赛特穿着孝服走入她的人生。
第四个阶段我命名为修道院。冉·阿让在戈尔博老屋享受了一段天伦之乐。有了珂赛特,尽管生活非常简单,可非常快乐。好景不长,他的行迹被沙威发现了。当被追到一个死胡同、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翻墙进了一家修道院,开始了第四个修行的阶段。修道院情节的重要在于它的环境。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修道院就是把米里哀神甫的功业继续完成。
冉·阿让一生经历了两个囚禁人的地方:一个是苦役场,一个是修道院。他把这两个地方作了对比:一个是囚禁男人的地方,一个是囚禁女人的地方;一个地方是人真的犯了罪,一个地方人是没有罪的;两个地方都是赎罪的,一边是为自己赎罪,一边是为所有人赎罪;一边的人充满了怨毒,另外一边的人却心甘情愿。因此他对这些身体软弱但精神强大的女人产生了很强烈的敬意。有这样的场景:冉·阿让在修女祈祷的厅堂外边,跪下来对着她们祈祷。雨果的小说常常会有这样戏剧性的动作。
第五个阶段我命名为“珂赛特”。时间到了1831年、1832年,他们在巴黎,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故事的高潮。珂赛特已经成了非常依赖冉·阿让的“女儿”,冉·阿让也离不开珂赛特,珂赛特使他体会到温柔、慈悲的感情,觉得自己活着还有价值,这几乎是上帝给他的赐福了!
可这时上天又开始对他进行新的考验了。珂赛特长成美丽的少女,爱上了马吕斯。他们幽会的花园是普吕梅街花园。冉·阿让如何来对待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幸福呢?这是个重大的考验,上天给他的赐福,此时又要收回去了。他光身来到这个世界,最后还要光身离开,要把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获得献出去。而他最后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答卷:把珂賽特完好地送出去了。他存下来的60万法郎只用掉2万法郎,珂赛特有了丰厚的陪嫁;他还为珂赛特制造了一个身世,算作割风老爹的女儿,不能用苦役犯的身份玷污了珂赛特。珂赛特结婚那天,为了不在结婚证书上签名,他把自己的手砍伤,把签名的神圣机会转交给了马吕斯的外公,一个老贵族。他完美地把珂赛特交给了她的爱人,而自己则一无所有、慢慢地衰老下去。冉·阿让终于以真身显现世人面前,善行于人世,一无所有地来,一无所有地去,这便是那五个阶段之后的结果!
还要强调一个场景。珂赛特结婚那天正好是狂欢节的最后一日,当她的婚车从街上驶过,街上有很多人,非常欢乐。冉·阿让坐在婚车上,一只手上绑着绷带,神情非常严峻!我觉得很感动,冉·阿让就像一尊神降临人间。雨果总是把大众处理成一种欢乐的歌舞场面,让他的神孤独地行走。就在这么一个具有形而上含义的场景里,雨果依然没有放弃情节上的具体需要:在一个“假面车队”里面坐着德纳第,他由于非法越狱,不敢贸然出入公共场所,在狂欢节里戴了假面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认出了冉·阿让,去向马吕斯告密,反而说出了冉·阿让救马吕斯的真情。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环节其实扣得很牢!雨果给我的感觉非常潇洒!像这么一种大的场面,我们往往连场面都来不及细细描绘,而他却还能把情节放进去发展,同时表现得很有趣!
冉·阿让快死了,马吕斯带着珂赛特来了。最后时刻,冉·阿让告诉珂赛特:“你的母亲叫芳汀,为了你吃了很多的苦!你是那么幸福!她是那么不幸!”每个人包括珂赛特都是这个悲惨世界的种子,都要被种植下去,然后生长、开花。
冉·阿让以他的真身完成了修炼,也让珂赛特获有她的真身,完成她的修炼,这个责任谁也代替不了,谁也避免不了!芳汀就是珂赛特的真身。别看你现在多么的幸福,可是我要告诉你,你的母亲多么苦!他要把这个任务交代下去,继续悲惨世界里的修行。
摘自《12堂文学阅读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