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博物院,孕育灵动的美

2019-05-23蔚莱

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博物院文脉民国

蔚莱

沿着南京中山门大街往西,路的末端便是历经六百载风雨的中山门。这座明城墙最东边的内城门,路旁苍梧繁茂。不远处,绿树环抱中,南京博物院大门明黄的琉璃瓦亮亮的,迎接着进城人的目光。灵动的叶影、鲜明的屋瓦与方正厚重的石墙融于一体。沧桑与轻盈交织出南京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

踏进南京博物院大门,现代建筑和古建筑交相辉映,各具特色。而最别致、最打动人心的,则是坐北朝南的“老大殿”。这座庑殿顶建筑,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梁思成、徐敬直根据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设计而成。原本设计师希望打破清代建筑的古板,展示盛唐的风姿,但终究在当时未能找到唐朝建筑的遗迹,只好仿辽建筑。

老大殿依然保持着昔日的模样,高大雄壮,梁柱斗拱粗壮,四面屋檐弧形翘起,古朴敦实之中不乏轻盈飞升之感。拾阶而上,历史之门就被打开了。

六朝的轻重

初进历史馆,看到的是一罐西周鸡蛋化石。西周人围坐煮蛋的生活图谱似乎展现在眼前,让人感觉到历史长河中那一瞬间日常的美好、温暖、家常。这罐鸡蛋化石是当年的随葬品,随葬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出现。在南京这片土地下,静静掩埋着的,是一段漫长的国家兴替、文化衍变岁月。

而在这些兴替、衍变中,不得不提及南京的六朝往事。

六朝是沉重的,自吴、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这段时间,政治动荡,割据分裂,国事衰颓;六朝也是轻盈的,儒学不再独尊,玄学兴起,形成了灵动、俊逸的文化氛围。随着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在春秋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南京成为六朝文脉的文眼,上启秦汉,下续隋唐,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滋养了烟水般的人文气质。

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中,珍藏着无数六朝文物。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贵族墓葬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便是其间闪烁着的明珠。

竹林七贤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象征,他们因为不满晋代皇族司马氏统治,隐逸在山林之间,醉酒高歌,谈玄论道。荣启期则是春秋时期的隐士,曾与孔子交谈,自言得三乐,被后世引以知足自乐,把他们共绘于随葬砖画上,足可见南朝墓主人对于隐士文化的尊崇。

砖画由二百余块墓砖组成,砖画中人席地而坐,衣襟披散。嵇康手抚琴弦,扬首举眉;阮籍吹指长啸,得意忘形;山涛右手抚袖,执杯醉饮;王戎懒散悠然,仰首赤足;向秀倚树而坐,冥思玄奥;刘伶自斟自饮,醉意朦胧;阮咸挽袖拨弦,轻弹月琴,而荣启期盘足树下,悠然自得。砖画的制作者匠心独运,用最能体现这些名士个性的姿态,将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展现出来,让相距八百年的两代隐士,穿越时空,得以相会。

出土于南京富贵山的东晋执盾武士陶俑着左衽窄袖短衣,左手持盾。而另一件陶女俑身着窄袖襦与长裙,面容祥和。南朝的陶俑,工艺上已然超脱出两汉的粗犷,能够写实地展示时人风貌。但依然略显拘谨,不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朝仕女俑姿态各异,富贵逼人。不过,盛唐的华彩,也是南朝的文化所孕育,一如南朝清丽的俳体诗风,开启了唐朝律诗先河。

胸襟與风华

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还珍藏着一件国宝——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仅存的一套完整琉璃拱券门。明成祖朱棣曾命工匠“弘拓故址,度越前代”,在南朝古寺遗迹上,建造了天下第一宝塔。但风雨摧残,战乱兵燹,琉璃塔终究毁于一旦,再无光彩留在人间。历史只给留下了这一点痕迹,供后人来想象,感慨。

在展示灯的照耀下,琉璃拱券门包裹着一层让人捉摸不透的光泽,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江南文化的灵巧精致。

琉璃塔的陶瓷构件烧制极为复杂,先要经过高温焙烧,再入低温炭炉焙烧,才得到丰富、纯正的釉彩颜色。烧造的图案栩栩如生,拱顶有慈悲的大鹏金翅鸟振翅高飞,用羽翼遮护众生,两旁则为龙女、龙首鱼身的摩羯鱼,以及寄寓福瑞的狮羊白象图案。一窥就能体会到大明的胸襟气度,好像转瞬就走进了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四方来使万国归顺的盛世大明。

如今在后人的念念不忘中重建的大报恩塔,矗立在南京城的中华门内,秦淮河畔,和南博里的这件古物,共同守候着辉煌的历史和复兴的明天。

千年前的古都美得不可方物,百年前的南京同样绝代风华。作为民国首都,南京街道遗留的民国风情寓于书本,也寓于建筑。有人曾说,“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而在南博的民国馆,同样也有一条街道,书写了另半部民国往事。

走过被真实还原的中山南路,一下子穿越到那段欧风照拂的光阴。浦口火车站、德和照相馆、交通银行、美昌线纸文印务局、锦丰饭店、缘泰茶庄,这些被复原的民国建筑,依次坐落在街道上。泛黄海报上,身着旗袍的模特,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微笑。历史洒落在民国的脂粉,使得每一条巷道都濡染了绵长的况味。

走到民国馆的尽头,能看到一处建在地下的仿古茶楼。光从藻井中探下来,仿佛在探视着历史深处的记忆。

“怕春去留不住少年颜色,恐辜负鹰消燕息,只落得向幽窗偷弹珠泪。”昆曲《玉簪记》的吴侬软语从茶楼飘出,被曲笛和笙箫伴着,被茉莉茶香染着。我只在茶楼外瞥一眼,便远远走开,带着一份珍惜之意,只想着以后静静欣赏。元末明初,顾坚初创昆曲,经由流变,成为了明代四大声腔之一。长江之水用她的浪漫与灵动滋养了昆腔。

长江的灵动,还孕育了江苏的绘画艺术,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中,对应水墨画、工笔画、雕塑、油画四个艺术门类,设立了傅抱石、陈之佛、吴为山、苏天赐四人的艺术专馆。再加上古代绘画、古代书法和古代雕塑,把江苏地区古往今来艺术的整体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细细品之,倒觉得这些作品的气质一以贯之,既有古拙稳重处,也有成趣得宜时,或许饮下长江水,就兼有了深厚与灵动的品质吧。

从南京博物院走出时,中山东路两旁的梧桐,已被落日的余晖映成了红色,好像老大殿的红柱。情不自禁回望这座方正、大气的博物院,远处,紫金山的线条隐隐绰绰,仿佛给它绘出了一条飘逸的绿带,像是青铜的颜色

资料连接:

南博:一建八十载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目前包含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六大展馆。其前身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3年4月,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翌年,筹备处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正式规划博物院建设事宜。

1936年11月12日,国立中央博物院举行奠基典礼。由于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变,时局变化,尚未完工的国立中央博物院被迫停工。直到1947年,民国政府决定重启建设项目。1948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一期工程主体部分竣工,徐敬直与梁思成规划的三大馆仅有老大殿建成。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南京解放。翌年,南京博物院正式更名,并陆续对原建筑进行了修葺。直到此时,南京博物院才正式投入使用,距筹备已达20年之久,但从原有施工目标来看,整体依然未完工。

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一馆六院”的布局将历史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一建八十载,几番历风云,但南京博物院氤氲了它所在的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時局多变,北京故宫知识分子,为保护承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文物,免遭战火屠戮,赓续中华文脉,决议南迁。共计13427箱故宫文物,运抵南京。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打响,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被迫踏上西迁之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分散在安顺、峨眉、乐山的文物又集中到了重庆,集中运回南京。遗憾的是,南京解放前夕,先后共有5606箱文物从南京运往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文物大部分回归北京。时至今日,还有大约10万件官窑瓷器留在了南京,占南京博物院馆藏瓷器95%。

分散于两岸三地存放的文物,在时光中注解着历史。从世界历史上来看,文明想要延续,难乎其难,所幸的是,中国文人用血和汗,保护了这批文物。书画、瓷器、铜器、铜镜、铜印以及《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无一损坏。中华文脉未断,文脉牵连着情感,情感始终不会被一水阻隔。

如今的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依然是中华文脉上最重要的内容。

猜你喜欢

博物院文脉民国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母鸡
视觉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曹文轩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