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整修刻不容缓
2019-05-23王纯
王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系粮食生产、农村稳定。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有赖于国家主导、政府推动。虽然国家每年水利投资力度很大,但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关乎农业生产的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更新、维护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缺失。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四成村庄没有电排设施,过半村庄缺少水井和堰塘,三成以上的村庄无水库,沟渠硬化程度严重偏低。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拥有量匮乏,年久失修导致的不能正常使用和废弃现象严重,虽然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可以安然度日,但当遇到灾害时却无力应对。
抗旱防涝能力明显不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包括灌溉、排涝、抗旱设施,具体的比如灌溉用的渠道及其田间建筑物,排涝用的排水沟道、农田桥、涵、排水闸、排水站及抗旱用的水源设施等。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灌溉泄洪沟渠、堰塘、河湾已被破坏殆尽,基本农田面对旱涝灾害时,灌溉、防洪、蓄水能力不足,抗灾能力非常弱,农田水利设施亟待疏通、修复。
近年来,农田周边的沟、渠、库、塘、湾、河等本该连通的水体、水系或泥沙淤积、堵塞、坍塌,或被填埋占用,或用来排放污水、倾倒垃圾,更有甚者,有的已经被作为房地产开发占用,永久性遭到毁坏。农田“旱时无水、雨时淹没”的报道屡见不鲜,已经严重影响农田灌溉、排水,部分地区的农村在暴雨后出现了绝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民不得不弃农入城打工。
目前大量农村水利工程(泵站、水库等)主体和配套设施严重老化,存在“只用不管、只建不修”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利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现在农村很多的水利工程都是20世纪所建,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都是在吃老本。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连维修、管护的工作都免了,管理人员不足,基层政府组织集体力量兴建的水库不多,而原有水库面临泵房破损等诸多问题,蓄水明显不足,丧失了原有的抗旱灌溉整体作用。
湖北省沙洋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岗地过渡带、汉江下游首段,可谓占据天时地利。改革开放40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全县共建有各类水利基础设施3万多处。其中堤防工程4条,分蓄洪区2个,民垸58处,各类水库63座,河坝28处,灌涵闸86座。还建了电力排灌站264座,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套的灌溉供水系统,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山洪的防洪系统,以及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系统。然而,如此完备的水利体系,其现状却十分堪忧,主要的渠道均存在严重问题:一是沟渠淤塞严重,二是堤坝损坏严重,有些渠道已经没有了渠型,无法发挥原设计时的排涝抗旱作用。
沙洋县水务局一位负责人说,目前大部分灌溉泵站设施老化失修、渠系萎缩损毁严重,抗旱能力低下。主要体现为:一是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沙洋因位于汉江洪水走廊和四湖上区,加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的过渡带,一旦遇暴雨则易发生洪涝。二是排涝标准依旧偏低。目前虽然基本建成了沟、渠、闸、泵相配套,排水和调蓄相结合的排涝系统工程,但全县的排涝标准依旧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三是抗旱能力不强。全县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漳河水库二干渠、三干渠,中小水库,以及沿汉江、长湖、西荆河、桥河涵闸和泵站取水,在山丘区以塘堰、河坝等小型工程为补给,并无较大灌溉设施。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项目组曾对被誉为“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的湖北省的33个村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年久失修,再加上村民的人为破坏,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严重滞后,超过50%的堤面被村民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庄稼,背水面尤其严重,有些渠道已经没有了渠型,在大旱面前已经不堪一击。有的村庄渠道的堤岸被村民种植了树木,而这些树木又并不是加固堤面的防浪林,绝大部分都是白杨树。
农田水利体系亟待完善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投入大、见效慢,基层政府往往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而农田水利设施也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做起来的,需要集体行动。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自从分田到戶以后,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就少有人管,尤其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更是被荒废了。在此之前,国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是通过“两工”体系来提供,农民在农闲时可以投入农田水利修建,至少可以保证水渠维护,但取消“两工”后,没有了相应的替代机制,农村水利公共投入就缺失了一块儿。
“如果能够从上千亿的水利资金中拨出部分专门用于粮食主产区的沟塘渠堰建设,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又能使国家未来粮食安全有长久保障,不至于屡屡抗旱、抗涝。”曾针对该问题作过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高明芹说,解决当前农田设施严重毁损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并且应多管齐下进行整修和治理,未雨绸缪。
她建议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造提升。疏通沟渠、堰塘、水库等基础水利设施,打通水系,保证星罗棋布的沟、渠、库、塘、湾等水体与农田连接贯通,解决水利末梢——农田用水难、排水难问题。采取清淤疏浚、护岸护坡、水系沟通、堤防加固、拓宽整治、生态恢复等措施,充分发挥沟渠、堰塘、河湾、水库等农村蓄水设施农田灌溉、行洪除涝的作用。同时,还应发动群众对农田周边水系内的塘坝、沟渠进行配套扩挖、清淤,恢复农村田间沟渠,破解“闲时水常流、用时恨水少”“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农业困境。应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机制创新,提高地方保护、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建议考虑适时调整水利投资方向,拨出专门经费,组织农民在农闲时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微信、横幅、广播等多渠道宣传保护水利设施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从思想及舆论上纠正随意填土毁渠、破坏塘湾、违规占用等破坏行为。
为增强农田水利发展新动能,目前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去年水利部印发了《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同步建设田间工程和用水计量设施,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推进灌溉信息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