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刺法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2019-05-23张利达张国庆张君宇舒云峰张笑颜
张利达,韩 为,张国庆,张 玲,张君宇,舒云峰,张笑颜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
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第一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1-2]。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60%~80%[3]。研究证实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4],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IMT的升高同样可以作为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卒中的发生,并且与年龄、高血压等有明显的相关性[5-6]。有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发生率呈明显相关性,并且二者以叠加效应提高了卒中的发病率[7]。因此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积极监测和干预颈动脉IMT增厚对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国内外临床和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对于中风先兆、脑卒中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8-9]。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具有简便、易操作、无创性等优点,可观察颈动脉IMT增厚的情况以及斑块的形成、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有助于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对之后的治疗、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探讨针刺预处理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50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18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高血压诊断标准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与血脂异常相关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如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则诊断为高血压。②年龄40~80岁;③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③有严重的合并症,对本研究服用的药物过敏,精神病患者和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④因病情危重,无法对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明确评价的患者;⑤因无法坚持课题治疗方案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方案,影响疗效观察的患者。
1.1.4 中止标准 ①病人依从性差,疗程开始后自行退出或研究者令其退出;②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出现疾病需要服用其他药物;③不愿意接受CDFI复查。
1.1.5 观察指标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使用日本东芝SSD-6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 Hz,由专人按同一标准进行检测。取颈内、颈外动脉起始段和颈总动脉的管腔-内膜交界面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最大距离的平均值作为颈动脉IMT,定义IMT≤1.0 mm为正常,1.0 mm
血脂和血压指标。于治疗开始前与结束后的次日晨空腹采集患者左侧肘静脉血5 mL,送检TC、LDL-C、HDL-C和TG项目;在治疗期间使用Omron HEM-7120电子血压计监测患者早晨(6点~7点)血压,监测SBP和DBP数值,记录治疗前第1次SBP、DBP数值与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SBP、DBP数值。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前,根据病情均予以中医脑病科常规治疗;针对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原则,予以控制血压、血脂等综合治疗。将患者的血压、血脂控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建议的范围以内。
对照组予以中医脑病科常规治疗,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和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1次/d;连续治疗4 w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取穴为百会、颈夹脊、风府、哑门、大椎、身柱、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10]。本研究针灸针均为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20 mm×25 mm、0.30 mm×40 mm)。针刺部位皮肤采用医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无痛快速进针,针刺腰阳关、大椎时向上斜刺13~20 mm;针刺风府穴、哑门穴时,针尖向下颌方向进针13~20 mm,不可向上深刺,避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颈夹脊穴则向脊柱方向直刺13~20 mm;百会穴平刺;其他督脉穴位位于胸、腰椎者,可以直刺13~20 mm,不宜过深,以免误伤脊髓。其他腧穴针刺手法参照“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新2版《针灸学》中的操作手法,配穴按补虚泻实法操作,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针刺6次,休息1 d继续针刺,连续治疗4 w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为3 d,针刺休息日及疗程间隔期持续口服用药,共观察2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述,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W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或独立样本M-W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IMT比较 (x±s)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C、LDL-C、H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TC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T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HDL-C和TG水平变化比较 (mmol/L,x±s)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SBP与DB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比较 (mmHg,x±s)
3 讨论
现代医学将中风的危险因素从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3个方面加以概括,而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均参与其中,监测这3个指标尤为重要。高血压病是现代病名,根据疾病病程中出现的“眩晕”“头痛”等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的“眩晕”“肝风”“中风”“头痛”之属。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主要在脑且与风邪相关,这与现代研究的结论“高血压病的重要靶器官是颅脑”相符合。中医学认为脑的功能与各脏腑功能紧密相连,在经脉循行上督脉同样与五脏六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络属和联系。
基于督脉与脑的联系,本研究采用我院张道宗主任医师根据其数十年的行医经验和临床疗效总结出的以针刺督脉腧穴为主治疗疾病的“通督调神”针刺法,该法具有补髓健脑、疏经通络、调神益气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其脉气与手、足阳经相互交会、相互联系,张道宗主任指出“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处方中取百会穴,其主头风、中风,同时穴性属阳,位于巅顶,为全身经脉之气汇聚之所,对于调节机体阴平阳秘具有重要作用。针之可激发经气,起到降压作用,缓解高血压病之眩晕、头痛症状。大椎穴为振奋督脉阳气的要穴,同时大椎穴身居高位,“高巅之上惟风邪可达”,此穴为治风之要穴,取之可奏“风祛则静,静则安神”之功。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通督调神针刺法可以通过影响脑血管血流灌注[12],显著增加脑组织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13],发挥对卒中早期的预警作用[14],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15]。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对血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对高血脂和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疗效[16-18],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需要借助现代技术进一步探讨。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阻滞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得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内胆固醇、脂蛋白水平,此药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防止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作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Ca2+阻滞剂,通过扩张血管,减缓脑血管痉挛,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可影响脂类合成与代谢,预防血管平滑肌的迁移与增殖,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19]。因此,本研究选用阿托伐他汀和苯磺酸氨氯地平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和对照组药物。
多普勒超声技术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检测指标颈动脉IMT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0]。将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到颈动脉斑块的评估以及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有利于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21]。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无创性颈动脉超声技术,动态、定量分析针刺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值的影响,以期通过观察针刺对缺血性卒中高危因素的调节来探讨针刺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发现,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西药比单纯口服西药能更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且对于患者的血压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通过观察多普勒超声结果也发现,通督调神针刺法可以降低颈动脉IMT,其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通督调神”理论,针刺督脉上的穴位,观察针刺联合西药对颈动脉IMT、血压和血脂的影响,证实了针刺联合西药具有更好缩小颈动脉IMT的作用,从而对针刺影响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本研究的治疗疗程较短,样本总量较少,未能进一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卒中的发生情况,今后需要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