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扶贫先锋真情照亮扶贫路

2019-05-23摄影报道苗卫钟何苗苗

河北画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棚贫困户村民

摄影报道 / 苗卫钟 何苗苗

在河北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扶贫工作,他们离开舒适的机关办公室,扎根扶贫一线,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他们用自己的见识与智慧,帮助一个个乡村改变了面貌。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是这些扶贫先锋,让更多农民得到了最直接的实惠,看到了更久远的未来。他们为农村留下的,不只是一条路、一个大棚、一个工厂,而是态度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这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孙国亮爱,在大山深处

从体重180斤到150斤,从村里人眼中的大城市“老师”到整天在地里忙活的“第一书记”……3年来,孙国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而且为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带来了一股“清流”: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搞建设,村里盖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如今,村庄美了,村民也富了。

孙国亮在工作中始终亲力亲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心里才更踏实。

孙国亮跟工人们倒栽西兰花

几年的扶贫经历,让孙国亮从一个教书先生,变成了满手老茧的农民模样。

2016年,孙国亮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来到了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经过调查,他为村里谋划了一条致富的路子——建蔬菜大棚。然而,资金却是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孙国亮找岳父借了10万元,还拿出自己原本给儿子出国留学攒的6万元。

得知孙国亮自己垫了十几万元,村民们也纷纷掏出积蓄。三万两万,十万八万,借借还还……在孙国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些年借过的40万元。翻看着这些欠条孙国亮感慨地说:“这些人不是对我孙国亮有信心,是对党的扶贫事业有信心!” 解决了资金难题,四十亩滩村35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但仅是如此还远远不够,孙国亮从张家口市请来农业专家,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孙国亮和他的伙伴们真的成了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

西红柿大棚刚铺滴灌管道时,担心有的秧苗浇不上水,孙国亮一棵一棵地给秧苗滴水;有一年下暴雨,孙国亮带着大伙儿给大棚盖雨帘,不小心重重摔在地上,腰上的旧伤复发,疼得动不了。村民去扶他,他跟人家瞪眼睛:“不去放帘子,来扶我干什么!把我扶起来菜能丰收吗?”

看着孙国亮一身泥水,扶着腰,慢慢挪回住处,很多村民都哭了。驻村半年,大棚蔬菜种得非常顺利,可孙国亮却因辛勤劳作,再加上生活没有规律,原本一个白白胖胖的教书先生,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农民,体重减轻40多斤。看着孙国亮一天天消瘦,妻子董晓娅很揪心。她决定搬到村里与扶贫工作队一起住,这样至少能让他们按时按点吃口热饭。如今,四十亩滩村委会里十几米长的条桌上,排列整齐的扶贫档案就是董晓娅的“代表作”。为了这些档案,孙国亮两口子不知熬了多少夜。孙国亮打眼,董晓娅穿线,她说自己在四十亩滩村把一辈子的针线活都干完了。

有了妻子做后盾,孙国亮干劲更足。夏天,他每天早晨4点准时去大棚干活儿,一干就是一天,妻子也常去帮忙。他给妻子算了一笔账:“雇个带班的,一年工资就要4万元,雇个男劳力,一年又是2万元。我一个人既带班又干活,这一下就能节约成本近6万元,省下的钱就是合作社赚来的。”

2017年春节前,成立不到一年的蔬菜合作社第一次分红,79户贫困户每户分得200元红利;还有23户贫困户共拿到土地流转金30979元,27户贫困户中的38人在合作社挣得薪金69831元。

看着乡亲们个个高兴地数着钞票,孙国亮再也抑制不住,回到住处,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随后不久,孙国亮所在学院党委收到四十亩滩村18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联名感谢信。“希望能将孙国亮这样的好书记多留一段时间,让全村百姓顺顺利利奔小康。”看着18个红手印,学院领导笑着对孙国亮说,“国亮,这不是‘感谢信’,这是‘挽留信’呀。”春节一过,孙国亮又回到了四十亩滩村。那天,村里的鞭炮声比过年还响亮……2018年蔬菜丰收,大棚菜收益达70多万元,除了给村民分红、还借款之外,盈余20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了收益,为村民办实事的底气就足了。村里16户贫困群众住上了温暖的新房;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实现拓宽硬化,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设置了清洁卫生公益岗,让部分丧失劳动力的困难群众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致富;村集体建立专门支出项,为每位村民补助医保费用……四十亩滩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去年底,全村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

孙国亮的工作获得了老乡们的肯定,大家把他当成亲人,对他知无不言。

郑贵章病倒在岗位上的扶贫办主任

2018年10月17日,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广平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郑贵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此前,省政府发出通知,广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本该去北京领奖的郑贵章,却静静地躺在广平县中医院的病床上。因多年超负荷工作,2016年11月16日,郑贵章脑干大面积出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昏迷至今。

郑贵章总是说,扶贫工作就应该在田间地头,而不是坐在办公室。

病倒那天,郑贵章还在东胡堡村、大寨村、丁村检查脱贫攻坚工作。“在走村串户时,他说感觉有点头疼。因没有检查完,他就没当回事。”广平县扶贫办主持工作的主任科员郑金国说,当天傍晚,郑贵章因脑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其实,从2009年出任广平县扶贫办主任时起,郑贵章就把脱贫攻坚当作工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几乎每天都在为脱贫攻坚工作而奔波。广平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长期以来,很多农民只能依靠种地获取微薄收入。

在扶贫办工作的7年多时间,郑贵章走遍了全县每个贫困村,访遍了每个贫困户。有一天下着雨,郑贵章来到马宋固村。他发现,由于路况差,路上全是泥坑,外地拉菜的车进不了村,村民只好用三马子车往外运菜。顶花带刺的黄瓜经这么一折腾,价格降了不少。“不能眼睁睁看着村民受损失。”郑贵章很快跑来了项目,修了一条环村路。

为让贫困户开阔视野,郑贵章先后组织2万多名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解决了许多实际难题。面对基层扶贫力量不足状况,在郑贵章建议下,2013年广平县建立乡镇扶贫工作站,2014年又建立村扶贫工作室,做到了扶贫工作有人员、有阵地、有设备。设立“一站一室”后,广平县专职扶贫人员由县扶贫办的9人扩充到全县的200多人,保证了扶贫政策精准到户,脱贫成效精准到人。郑贵章还积极推行合同联结、合作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的“四个联结”扶贫模式,破解贫困户与市场对接难题,使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郑金国说,目前广平县又推行了扶贫专班制度,31个县级干部组成31个扶贫专班,分包7个乡镇、37个驻村工作队、169个行政村、2260个帮扶责任人和34325名贫困人口,扶贫力量不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016年11月,郑贵章向上级汇报扶贫工作。

郑贵章一直看重扶贫产业的发展

在郑贵章鼓励下,2013年,十里铺乡南小留村村民郭强彬建起了草莓大棚。当年冬天天气很冷,草莓有被冻坏的危险。可建大棚花光了积蓄,亲戚朋友也借遍了,郭强彬拿不出给新建的9个草莓大棚加盖棉被的钱。这时,郑贵章从家里拿出5万元,解了郭强彬的燃眉之急。第二年,郭强彬就获得收益20多万元,积累了发展特色种植的资金。此后,他建起了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40亩,建起20个大棚,并引种错季桃树4000株。目前,郭强彬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对于郑贵章来说,扶贫工作事无大小,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对待。

郑贵章一心帮助农民脱贫,从不以权谋私。郑贵章的哥哥搞了个建筑施工队,指望着他在扶贫项目上给予关照。但郑贵章却一口回绝:“扶贫项目要公开招标,我帮不了你。”一个老朋友的孩子上学想申请雨露计划,因不符合规定被郑贵章拒绝了:“雨露计划只能安排贫困户。我个人可以资助你3000元。”老家亲戚想在村里打口井,找到郑贵章想要点扶贫资金。他却说:“咱村不是贫困村,不能申请扶贫资金,这个口子,我不能开。”

郑贵章就任县扶贫办主任后不久,全省有关会议通报2008年度行风评议结果,广平县扶贫办在社会服务类别中位居末位。散会时已是中午,郑贵章心情很沉重,他没吃午饭就从石家庄赶回县里,立下了苦干几年、甩掉落后尾巴的誓言。

“贵章是个要好的人,也是个不服输的人。”广平县委书记董鸣镝说,面对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郑贵章从来不讲任何条件,不谈任何困难,说干就干。在郑贵章和全县的努力下,广平的脱贫攻坚工作一改被动局面,从落后县变成了先进县。

郑贵章上任一年后,广平县扶贫办在全县行风评议中获得第一。上任第三年,广平县扶贫办再夺全县行风评议第一,并在全省扶贫系统中名列第三。在全省扶贫开发综合考核中,广平县自2013-2017年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五连冠。

“只要在扶贫战线上工作一天,我就一定会奋战到底。”这是郑贵章为脱贫攻坚事业许下的铮铮誓言。人们都说,广平脱贫,离不开郑贵章做出的辛勤努力。

陈春芳放弃自己的生意,扎根太行山区带领乡亲们致富。

陈春芳回乡致富带头人

陈春芳,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受乡亲们之托,他放弃在灵寿县城的煤炭生意,回到车谷砣村任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凝聚党员群众,发扬愚公精神,劈山修路,筑坝建水库,发展旅游,使车谷砣村不仅摘了昔日的“贫困帽”,还走上了建设旅游村的康庄大道。

车谷砣村全村69户人家、204口人,2012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当时村里穷啊,”回想起当年的景象,69岁的老党员高成玉感慨不已。2012年村党支部改选前,高成玉和村里的党员们集体商量后决定:去县城邀请陈春芳回村。

陈春芳是车谷砣村有名的能人。在县城做煤炭生意的他,年收入数十万元。望着高成玉他们渴望的眼神,陈春芳说服家人,作出决定:回村,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当年,陈春芳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车谷砣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更有千年古茶树、著名诗人李学鳌故居等景点。“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搞旅游开发是个好路子。”然而,车谷砣沟壑纵横的山路像一堵墙将投资商与游客拒之山外。

多年来,陈春芳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精神改变了生活,摘掉了“贫困帽”。

“不修路,旅游就没法搞。”陈春芳横下一条心,砸锅卖铁、劈山填壑也要把路修好。修路没有钱,陈春芳就把在县城的个人房产抵押贷款,垫资3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们也纷纷为修路捐出资金。

修路的同时,陈春芳还打起了水的主意——在深山峡谷中修拦水大坝,建水库。由于施工难度大,没有工程队愿意接。“别人不干自己干!”陈春芳和十几位村民组成了大坝施工队。2016年春天,一座库容15000立方米的“高峡平湖”像明珠一样闪耀在深山峡谷中,给车谷砣村再添一景。

车谷砣村所在的南营乡,铁矿资源丰富,许多村曾因为卖山采矿而暴富。早在上任之初,就有人问陈春芳:为什么不卖山采矿挣大钱、挣快钱?

陈春芳说,他经常通过书报、电视等学习中央精神,体会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刨山、挖矿虽然来钱快,但是会把祖辈留下的绿水青山毁掉。车谷砣不能那么干。”

如今的车谷砣村,多年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栽上了优质核桃树,收入倍增。在沟域,大量嫁接种植野生猕猴桃,目标是集中连片种植2000亩,打造“野生猕猴桃谷”。

车谷砣村还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成立了灵寿县大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与正定县塔元庄村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中国·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

陈春芳从县城回来给乡亲带回生活用品

“现场办公”对于陈春芳来说是家常便饭

深入生活,真正掌握乡亲们的想法和需要。

车谷砣的日子好过了,陈春芳还要带动周边的4个村子致富。车谷砣村牵头成立了沟域旅游开发和产业脱贫联合工作小组,黄土梁、南枪杆、团泊口和南寺村被纳入沟域经济一起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许多话都非常契合咱们村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旅游产业。守住绿水青山,奔向全面小康。到2020年,车谷砣不光要富起来、强起来,还要美起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对于未来,陈春芳信心满满。

猜你喜欢

大棚贫困户村民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