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飘扬,沿着他的路向前……
2019-05-23王海坤
○ 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海坤
陈俊武功勋卓著,却从不自傲,自始至终保持着可贵的令人仰望的品格。
有很多年,在洛阳的公交车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拎着饭盒给生病的妻子和女儿送饭的老人;在洛阳效区关林通往李屯的乡间小路上,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那个多年前总是风尘仆仆行走的瘦削背影……
艰苦的岁月虽已远去,年纪渐长的陈俊武在愈加渊博睿智的同时,仍保持着可贵的质朴。有人说他功勋卓著,他却从不自傲自矜。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活也越加富足,但陈俊武依然是那样的沉静,那样的儒雅,那样的谦和,仿佛一束幽兰,馨香徐徐。
幽兰之馨
他的身躯并不高大,却足以令人仰望!品格似幽兰之馨,俯仰间芳香无尽……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追求名利!这样的“淡泊”,是和陈俊武共事过的人们从他那儿普遍感受到的。
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两年之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人们发现,在主要完成人员名单上,并没有主持该项目攻关的攻关组组长陈俊武的名字。
因为,上报材料时,陈俊武就提出,要把为此项目做出贡献的洛阳设计院的其他几名科技人员列入授奖名单,不列自己。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郝希仁说:“他希望更多后辈能够受益并成长。”
对于自己做的事,陈俊武总是很平淡:“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我努力这样做了,有了一些贡献,这就足够了。”
不仅如此,在陈俊武的人生词典里,“私利”这个词仿佛从未出现过。
2014年7月,陈俊武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洛阳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南迁广州。按照级别待遇,公司领导在规划住房时给陈俊武安排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陈俊武听说后坚决不要,同事多次劝他,他生气道:“我年龄大了,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吗?!”
当初在领导岗位上,他谢绝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他去外地出差,常常会为省出租车费、省住宾馆的钱而斤斤计较。
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接待方给他安排高级房间,他不住,非要住普通房间。“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讲奉献,不能搞特殊。”陈俊武说。
就连他当选为院士的时候,女儿还嘲笑他,裤腿儿一高一低,袜子破一个大洞……因为,他的心从来不在意个人的物质生活。“爸爸对生活要求不高,很轻易就能满足,他可以独自买票挤公交车,也可以在路边摊随便吃上一碗面条。”陈俊武的小女儿陈欣坦言。
但是,受过他帮助的人却有很多,有的是解决了一时的困难,有的可能因此改变了人生。“陈院士是我的恩师,因为他的帮助我才能有今天。”受陈俊武资助读完大学的张正伟对他充满了感恩。
在洛阳工作后,陈俊武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优秀民办教师,还捐资4万元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每逢“七一”党的生日,他都要交上一份金额较大的特殊党费……而所有这些,都是他淡泊情性使然。
陈俊武尤为看重朋友之谊,将之分为“荐我者”“知我者”“助我者”“敬我者”,却对庸俗风气不附和、不迁就。
陈俊武用质朴诠释高贵,用淡泊写意人生。
不知不觉中,他的人生境界和不懈追求几乎已化为石化行业的一面旗帜!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一种意蕴深厚的人生风景。
架一座“桥”
传承需要架一座“桥”,为此,他不避寒暑,以近古稀之龄继续潜心二十五载!
1990年,离开领导岗位的陈俊武开始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技术传承!
虽然,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创新与超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没能把它系统地记述下来以飨后来者,是最大的损失。
因为当时,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关于催化裂化工艺和工程的专著寥若晨星。国外虽有这方面的著作,但缺乏细致系统的工程数据,难以满足从事催化裂化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而催化裂化又是一项重要的炼油工艺,在炼油工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俊武决定,为广大从业者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之间架一座“桥”——编著《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
在陈俊武看来,这应该是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为从事催化裂化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和工业生产的科技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引导的专著。
想达到这一目标,该专著必然体量巨大,工作量可想而知。
陈俊武并不觉得这是件苦差。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各类技术资料分类整理成册,精心选取工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数据,一一核对分析,开始潜心写作。
春去冬来,酷暑秋风,两年过去了,这本凝聚着陈俊武和一批专家智慧、心血的珍贵著作完成初稿,并于1995年由中国石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近10年之后的2004年,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求,该书决定再版,以便将10年来持续发展的催化裂化技术新成果补充、更新。年近八旬的陈俊武对各章节内容逐一推敲,精心修订,酌量增删。他除了自己写作外,还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和统稿……
2013年,为了迎接中国催化裂化产业化50周年,中国石化出版社向陈俊武建议这本书出第三版。
又是近两年时间的反复讨论和修改,近88岁高龄的陈俊武终于完成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的第三版书稿。此时,全书共1606页252万字,更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增补了油品清洁化技术、加氢处理技术在催化裂化技术中的应用等新内容,已然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著。
“一本书,一个主编……将工艺、工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石油化工类专著中具有首创性。”这是时任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的戴厚良和徐承恩、汪燮卿、何鸣元、杨启业等几位院士的一致评价。这就是一个老人不避寒暑,以近古稀之龄持续潜心二十五载的心血结晶,只为能将一个核心领域的创新成果传承!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筹办中国催化史料馆时,年过90岁的陈俊武竟然发现该书中一个方程式的转化率因子的数据适用范围有偏差。为此,他思考数日,特打印一个详细的勘误说明寄给对方。
“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陈俊武说。
看到他写的勘误说明,与他共事30多年的陈香生惊住了:一个91岁的老人,生活上有些事情都记不住了,但这些过去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就像刻录在他大脑中一样。
沿着他的路向前……
青丝变白发,心却比金坚。他如今苍老的手,仍在吃力地扶持着石化后辈。
著书虽然有利于技术传承,但直接培育传承人,让他们站在自己肩膀上、接好接力棒,才是把中国石化事业继续干好的捷径。
因为,未来市场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必须首先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基础理论水平和科技素质。
为此,1992年初,陈俊武开启了他的系统“育人”工程,要让更多的石化后辈沿着他的路继续向前……
首先,通过严格考试、考察,他从洛阳工程公司的青年工程师中确定了3个人作为他的“师带徒”学员。此后3年,他一丝不苟,每周都要给学员讲一次课,一个月平均讲10多个课时,还经常带领学员到现场实践教学。因没有先例可循,陈俊武花费大量精力,将自己半个世纪探索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系统地予以整理浓缩,像是握着一根接力棒,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而所有这一切,他都分文不取。
仅有3个学生实在是不能达成“后继有人”的目标,于是,当年中国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时年30岁的凌逸群恰是这个班的学员之一。“跟陈院士学完之后会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当你再看装置的时候,脑子里全都是问题。”后来逐渐成长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回忆当年学习的情形时说,“陈老传授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俯瞰整个炼油行业,掌握了这种方法论,随着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可以触类旁通,更高效地驾驭石油化工行业流程的总体技术。”
让学生具备发现深层次、方向性问题的能力,这是贯穿陈俊武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如今的中国海洋石油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吴青曾是陈俊武第二期高研班学员。他说,“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每个人身上都种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帮助我们一步步成长为参天大树。”
可以说,“陈氏继续教育工程”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学院式、从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实践中来再回到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技术进步中去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学员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受益,同时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没有学位证书的精英人才。
▲中国的炼化产业正在由大走强,因为有包括陈俊武在内的无数科研工作者以身许国,奋发向前。
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工程师邢颖春也是陈俊武第二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学员,至今他还保留着陈俊武批改过的“大作业”:“从授课、答疑、大作业到结业论文,陈院士在各个阶段都亲自过问我的学习情况。其间,每次我提出多项需请教的问题时,他都亲笔回信。”
在这本厚达200多页的“大作业”中,每一个重点步骤、每一项重点技术分析都有陈俊武点评的笔记。
若干年后,曾经被这些“大作业”磨炼过的学员几乎都成为了石油石化行业卓有成就的专家,还有一大批担任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重要领导职务。
2017年3月17日,陈俊武90周岁。
这一天,催化裂化高研班及专家班洛阳现场教学活动在洛阳工程公司办公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当90岁的陈俊武站在讲台上时,看到的是台下听课的14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跨越几代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大咖”,有的已经退休,两鬓斑白,当然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
他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一支正在传递接力棒的队伍,这支队伍的身后则是一条延伸向未来的光明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