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生物活性的测定

2019-05-23郭志刚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袁文龙李耀发

新疆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若虫杀虫剂死亡率

郭志刚,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袁文龙,李耀发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北保定 071000; 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石家庄 050011)

0 引 言

【研究意义】盲蝽(Heteroptera:Miridae)是我国各棉花产区的一类重要害虫,其种类繁多,包括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Jakovlev)、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ze)、三点盲蝽Adelphocorisfasciaticollis(Reuter)等[1-2]。近年来,盲蝽类害虫逐步取代棉铃虫成为我国大部分棉田的主要害虫[3],其中绿盲蝽为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主要盲蝽种类[2],2014年西北内陆棉区报道了绿盲蝽在棉田和葡萄等作物上的严重为害[4]。由于盲蝽具有寄主广泛、隐蔽性高、世代重叠严重和移动性强等特点,给实际生产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5-7]。【前人研究进展】化学防治一直是棉农防治盲蝽的主要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类及新烟碱类杀虫剂。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该类药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较好的选择活性及对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而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正在被广泛开发利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等害虫均有效,尤其是对鳞翅目有特效,目前主要应用于小菜蛾、粘虫及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8]。【本研究切入点】有关其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缺乏系统研究。前期研究发现,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等具有较好的室内和田间活性[9]。研究测定和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选用氟铃脲等有代表性的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研究对绿盲蝽的室内生物活性,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绿盲蝽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2009年采自河北省献县西城乡枣园,于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杀虫剂组养虫室内饲养多代,挑选生理状态一致、健康活泼3龄若虫供试。试验期间,试虫饲养室和试虫处理后均为: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照16 h∶8 h(L∶D)。

1.1 .2 供试药剂

97.8%氟铃脲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6%氟啶脲原药(上海威敌化工有限公司);96%杀铃脲原药(吉林通化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 法

1.2 .1 生物活性测定

点滴法[10]:将各药剂原药用丙酮溶解,并稀释成5~7个系列浓度。将生理状态一致的绿盲蝽3龄若虫用CO2麻醉处理,用微量点滴仪将药液滴至3龄若虫胸部背板,每头0.25 μL,每处理不少于30头若虫。丙酮作为对照,试验重复3次。处理后试虫用新鲜豇豆(市购)饲养,48 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以毛笔轻触虫体,完全不动视为死亡(下同)。

浸渍法[11]:将各药剂原药用丙酮溶解并稀释成母液,将母液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成5~7个系列浓度药液。将新鲜豇豆(市购)在药液中浸渍15 s,吸水纸上晾干后移至养虫盒内,将30头3龄若虫(蜕皮后24 h)移至养虫盒中,重复3次,以0.1%吐温80水溶液作为对照。48 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

食料混药法[12]:在人工饲料配制时减少10%的水量,并将刚配成的人工饲料稍加冷却,在凝固前以饲料∶药液=9∶1的比例混匀,制成混有不同浓度药液的5~7个处理饲料,以饲料中混入0.1%吐温80溶液,作为对照。饲料用parafilm膜包裹,置于养虫盒中。每盒接入30头3龄若虫,每处理3次重复,检查120 h试虫死亡情况。

1.2 .2 不同观察时间对氟铃脲生物活性影响测定

采用点滴法(同点滴法),不同浓度氟铃脲点滴处理试虫后,置于养虫盒中,每处理不少于30头3龄若虫,重复3次,每天相同时间点观察并记录试虫死亡情况,直至存活若虫羽化,以明确观察时间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的影响。

1.2 .3 不同触药时间对氟铃脲生物活性影响的测定

采用浸渍法(同浸渍法),将新鲜豇豆浸入配制好的氟铃脲LC40溶液中,15 s后取出,吸水纸上晾干后置于养虫盒中,并接入30头3龄若虫,重复3次,使试虫分别接触药剂12、24、48、72和96 h后,替换为新鲜豇豆,观察并统计不同触药时间后试虫死亡情况。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运用DPSv6.55软件,根据死亡机率值和浓度对数值求出毒力回归式(Y=A+BX)和致死中浓度LC50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方法测定苯甲酰基脲类对绿盲蝽的室内生物活性

分别采用点滴法、浸渍法和食料混药法,三种作用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测定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毒力的差异。

点滴法(48 h)测定表明,氟铃脲对绿盲蝽3龄若虫在触杀方面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LD50值为0.019 mg/头,其次为氟啶脲,其LD50值为0.041 mg/头,也表现出了较好的触杀活性,而杀铃脲对绿盲蝽几乎没有触杀活性。

浸渍法(48 h)测定表明,3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生物活性。氟铃脲、氟啶脲和杀铃脲与对绿盲蝽3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541.51 、648.27 和231.49 mg/L,其中,杀铃脲对试虫的毒力最高。

食料混药法(120 h)测定表明,3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均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3种药剂胃毒活性基本相当。表1

表1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下绿盲蝽3龄若虫的生物活性
Table1 Bioassay of BPUs to 3 rd nymph ofA.lucorumby different method

药剂Pesticides生物测定方法Bioassay method毒力回归线LD-p Line致死中量或浓度LD50 or LC50(mg/larva or mg/L)相关系数(R)氟铃脲点滴法Y=2.815 5+1.167 3x0.0190.994 2浸渍法Y=3.384 1+0.591 1 x541.510.788 0食料混药法Y=-0.619 9+3.162 7x65.860.971 4氟啶脲点滴法Y=1.761 4+1.464 1x0.0410.982 4浸渍法Y=2.045 0+1.050 9x648.270.966 7食料混药法Y=1.659 6+1.628x107.090.997 4杀铃脲点滴法->600-浸渍法Y=2.320 3+1.133 3x231.490.937 0食料混药法Y=-0.473 1+2.469 1x164.690.991 6

2.2 不同观察时间对氟铃脲生物活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绿盲蝽3龄若虫直到氟铃脲处理后1~2 d才开始出现死亡,到处理后3 d死亡虫量剧增,至4 d后死亡率基本不再增加直至羽化。图1

图1 绿盲蝽若虫对不同浓度氟铃脲的时间反应曲线
Fig.1 Time-response curve ofA.lucorumnymph to hexaflumuron

2.3 不同触药时间对氟铃脲生物活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用氟铃脲LC40浓度处理豇豆,若虫接触12 h后,替换新鲜豇豆饲养,5 d后的死亡率仅为18.7%;而若虫接触24、48、72 和96 h,则最终死亡率分别可达到96.7%、97.9%、98.3%、98.6%。试虫接触药剂24 h后,即可获得准确的最终死亡率。图2

3 讨 论

3.1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可能影响盲蝽若虫新表皮生成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使昆虫新表皮的正常沉积受到影响[13],造成新表皮不能形成或变薄变软。试验发现,经过药剂处理的绿盲蝽若虫死亡症状为旧表皮不能脱离虫体,新表皮不完整,推断其致死原因可能与新表皮正常沉积受阻有关,与马龙等[14]研究结果一致。在供试浓度下,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处理低龄若虫,在处理48 h后,若虫蜕皮前后有一个死亡高峰,以后持续死亡,至4 d后多数若虫第二次蜕皮,4 d后存活的若虫虽基本上能羽化,但其发育历期明显延长。党志红等[15]利用氟铃脲亚致死剂处理高龄若虫,发现虽对若虫基本无直接杀伤作用,但是,对羽化后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等方面均有明显影响。

图2 不同触药时间下氟铃脲—绿盲蝽时间反应曲线
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exposing time on time-response curve of hexaflumuron toA.lucorum

3.2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盲蝽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氟铃脲和氟啶脲除表现出了较强的胃毒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而杀铃脲的触杀活性却较低。药剂处理后的观察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氟铃脲处理的绿盲蝽3龄若虫直到处理后1~2 d开始出现死亡,到处理后3 d死亡若虫数量剧增,至4 d后死亡率基本不再增加,直至羽化,这可能与绿盲蝽若虫的发育速度有关。而Chandleretal.[16]研究发现,草地夜蛾和谷实夜蛾用除虫脲和伏虫隆处理后,死亡率观察的最佳时间分别是处理后3 和5 d,与研究基本一致。然而,Ismail&Wright[17]却报导,氟虫脲、氟铃脲、伏虫隆、定虫隆、除虫脲处理小菜蛾2龄若虫,在20℃温度下需要9~17 d才能达到最终死亡率。触药时间实验结果表明,绿盲蝽若虫触药时间长短可明显影响试虫的最终死亡率,但是触药时间超过24 h,相同药剂浓度处理下,试虫的最终死亡率不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类药剂可能在试虫接触药剂24 h内已快速达到了作用靶标。

4 结 论

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氟铃脲、氟啶脲和杀铃脲对绿盲蝽均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氟铃脲处理后1~4 d,随着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逐渐增加,至第4 d后不再变化。试虫接触氟铃脲超过24 h后,随着触药时间的延长,最终死亡率保持稳定。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均表现出了较好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表现出了较强的触杀活性,但其活性明显受调查时间和试虫触药时间的影响。

猜你喜欢

若虫杀虫剂死亡率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美洲大蠊幼龄若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新颖杀虫剂Broflanilide的开发
选择杀虫剂 先看是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