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总体布局研究
2019-05-23李兵兵
李兵兵,秦 琰,金 辉
(1.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2.陕西省凤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陕西 宝鸡 721400)
1 引言
为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公共服务功能,激励和肯定在森林城市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于2004年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至2018年,全国已有165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城市建设是面向整个市域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科学合理、长期稳定的规划指导[1,2],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各地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指导[2~7]。凯里市处在云贵高原东侧梯级大斜坡带,横跨黔中山原和黔东南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以中山、低山为主要地貌格局,受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影响,形成常绿针叶、阔叶林典型分布带,是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林分质量,做强林业产业,促进生态旅游,凯里市决定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并于2015年获批为贵州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打好了基础。作为《凯里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参编人员,笔者对凯里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总体布局开展了具体研究,旨在为凯里市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帮助。
2 建设理念
以生态文明观和建设美丽中国为统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以贵州省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践行“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以维护生态安全、增进生态福祉、提高生态意识为总体目标,以构建功能完备、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总任务,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道绿化、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工程项目为依托,划定凯里市域生态红线和城区生态红线,扩大生态空间,提高森林质量,改善城区生态基础设施条件,以森林认证为抓手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传承“古苗疆走廊”活态文化和苗乡侗寨风情,突显生态与文化紧密相融的关系,将凯里市建设成为独具千年原生态特质的森林城市。
3 规划原则
3.1 注重生态福利,融合“三生”
注重生态福利,契合凯里居民需求,留出足够生态空间,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和功能。在生态方面,打造民生森林、民生绿地、民生湿地,建设多种类型的公园绿地和村寨绿化模式,促进凯里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苗药、蓝莓等绿色民生产业,发展特色林产品和森林生态旅游,推进林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健康发展;在文化方面,结合苗侗民族文化资源和“古苗疆走廊”,打造黔东南特色的森林文化体系。
3.2 师法自然,培育森林
以科技为引领,以生态基础设施理论、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为基础,遵循森林演替规律,指导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道绿化等生态工程。遵循近自然原则,以苗岭原生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征为母板,新建植物群落,改善林分结构,提供动物栖息环境,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结合作业区的自然现状和地形地貌,使造林树种本地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植物配置合理化,注重科技的引领作用,建立凯里市森林网络空间格局,增加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
3.3 发挥森林的纽带作用,统筹城乡发展
凯里森林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将城乡林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促进生态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森林、湿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森林为纽带,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凯里城乡、区域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果、苗木花卉等绿色富民产业,提升产业富民能力,实现凯里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4 挖掘千年原生态内涵,弘扬森林文化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尤为关键,特别是形成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非常重要。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态文明水平。因此,凯里森林城市建设,要深度挖掘原生态的千年文化,以苗侗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为指导,加强苗岭生态延续区的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根据不同村寨的生态特点和文化特色,塑造富有环境特色、民族特色的村寨风貌。
4 规划定位
根据凯里市区位条件和城市特点,将凯里市森林城市定位为“苗岭千年原生态,凯里百年森林城”。苗岭山脉孕育了“千年原生态”,造就了“绿色黔东南”。凯里的森林文化融入到凯里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独具山水田园气息和民族乡愁色彩。通过建设具有历史价值的凯里森林城市,传承苗岭延续了千年的原生态。
5 总体布局
5.1 市域规划布局
5.1.1 布局思路
(1)中山建生态安全保护区。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以天然林为主,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建设森林公园。利用优质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以森林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2)低山建特色基地和村寨。该区域面积最大,是村寨集中分布区,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经济林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竹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发展特色乡野村寨旅游。
(3)丘陵建石漠化治理区。该区域石漠化现象严重,加大治理力度,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林地条件,建设丘陵顶部、河流两岸防护林体系和湿地公园。推进城郊休闲森林带和沿河乡村旅游业建设。
(4)通道、水网建屏障。实行沿路山川“绿”覆盖,坚持高标准、大骨架、多树种、原生态的原则,在绿化现状较差的丘陵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进行通道绿化。在江、河、水、溪进行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恢复和重建自然河岸带,构筑水岸生态廊道和污染物入河屏障。
(5)休闲绿道建网络。以“古苗疆走廊”和“黔桂古驿道”为特色,串联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镇郊野休闲绿道以及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全市域范围内的休闲绿道网络系统,推进文化与生态的融合。
(6)城市建片林。保护伸入城区山体森林,改造城区残留山体,营造城区休闲森林公园、生态游园、广场绿地,开展宽林带、多树种、多景观、原生态、近自然的沿河和主干道绿化。
(7)城郊建森林。在城乡接合部营造郊野3D休闲森林带。市区周边建防护林带、生态防护林,城郊荒地建设近自然片林。
(8)乡野建田园。建设“乡野田园”村寨,保护村寨风水林、古树名木和吊脚楼、风雨桥等特色民族建筑,突出村寨千年原生态自然景观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发展林下经济,减少村寨人口流失。
5.1.2 规划布局
根据布局思路,构筑“三区三带一心四点”的凯里市市域生态格局(图1)。
(1)三区。指中山区、低山区和丘陵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强调森林的生态体系和经济体系,每个区的生态和经济功能各具特点。中山区为海拔1000~1447 m的区域,分布于凯里市西部和东南部,以香炉山、小高山等名山为代表,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天然林。低山区为海拔750~1000 m的区域,是凯里市面积最大的区域,以极具凯里特色的南花、季刀、青曼、麻塘革家、石龙寨西家等少数民族村寨为代表,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经济林基地和乡野田园村寨。丘陵区为海拔532~750 m的区域,以风光优美的清水江和巴拉河沿线为代表。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治理石漠化,宣扬湿地文化。
(2)三带。指通道林带、江河林带和休闲绿道。这三带相互交织,串联山体、道路、水系、城镇村,构成了凯里绿色通道网络。通道林带指沿高速公路、国道的绿色通道,含沪昆高速、凯麻高速、余凯高速、凯甲高速、环城高速和国道G320。加宽较窄林带,连接间断林带,增加野生动物分布密集区域道路渗透性,构筑通道生态屏障。江河林带指沿清水江、巴拉河和重安江的防护林带,尽量保留河岸原有的植被,采用乡土植物,构建近自然河岸带,保护和恢复河岸的自然属性,让水网融入林网,恢复城市河流,增加城市灵气。休闲绿道指沿河滨、溪谷为主的森林步道和风景道,连接香炉山森林公园、朗利森林公园、巴拉河湿地公园、城郊休闲森林公园、下司古镇、南花苗寨、季刀村寨等景点,融合生态和文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健身、休闲、运动、观光和游憩场所。
(3)一心。指凯里老城区、开发区和下司片区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绿地建设,是凯里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提升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对待,以自然特征地为首,重点保护好伸入城区的山体、城市中心残留山丘和城市组团间山体,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4)四点。以碧波、炉山、万潮、开怀等4个交通枢纽片区为点,构建山水田园城市,重点营建具有田园风格的城镇森林绿地系统,带动区域内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寨建设,体现少数民族特色。
5.2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5.2.1 布局思路
以森林为底、江河为廊,构筑凯里市城区山水肌理。
(1)城越山布。保护城区周边山体,限制城区挖山填河无序扩张,打破城市连片布局,越过山体实现跳跃式组团式分布,形成凯里市老城区、开发区、下司、碧波、炉山、万潮和开怀分片区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推进城市与山体的融合。
图1 市域规划布局
(2)背靠青山。老城区、开发区和下司片区组成的凯里市主城区背靠东部和南部山地,要保护好该区域的山地森林,形成城市生态屏障。
(3)面朝绿水。清水江从主城区西北面流过,要保护清水江及其支流,提高城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居住环境质量,沿河布设林带、绿道、滨水公园,形成城市生态廊道。
(4)森林入城。保护好东部和南部楔入城区的山体,加强城区内部与外围山体之间的生态联系,提高城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城区生态安全。
(5)微风贯通。依托贯穿主城区的主要道路,形成城区微风廊道、清新空气廊道和野生动物廊道。
(6)林在城中。保留城区中心具有自然特征的残留山丘,将天然林融入城市,新建市民身边的近自然片林,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区休闲森林公园。
5.2.2 规划布局
构筑“一环一屏一带九楔两廊多点”的凯里市中心城区森林城市空间格局,加强片区、山体、水系、道路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状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图2)。
(1)一环。指由绕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组成的环城森林生态绿环,建设成连接各独立片区和山体的生态廊道,兼具景观效果。
(2)一屏。指由主城区东部和南部山地森林构成的城市基础生态屏障,是凯里市城市生态安全坚实的靠山。
(3)一带。指清水江沿岸生态景观带,连接城区内外自然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轴。
(4)九楔。指楔入主城区的九处自然山体构成的楔形天然绿地,串联城区内外森林生态系统,构成四通八达的生态网络。
(5)两廊。指与凯里市主城区主风向基本相同走向的长昆高速铁路和沪昆高速两条绿色通道,作为凯里市未来发展的微风廊道,为城区输送清新空气,疏散污染物和城市内部热量,避免凯里在未来发展中成为雾霾城市。
(6)多点。以城区残留山丘、零碎荒地为重点,保留、改造和新建休闲森林公园、休憩小园等城市绿地,满足市民出门500 m见绿地要求,构建宜居山水凯里城。
图2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6 结语
森林城市建设是面向整个城市地域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必须考虑布局的前瞻性、区域生态的整体性和实际的可行性[2]。上述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空间布局将引领凯里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森林生态网络,发展更加民生的绿色富民产业,弘扬更加深邃的苗侗民族文化,使凯里市城区绿地森林化、郊区森林休闲化、乡野风貌田园化,打造苗岭千年原生态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