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性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有效路径探析
2019-05-22谭敏徐作明王翠萍李依
谭敏 徐作明 王翠萍 李依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两手不动劳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差,郁闷轻生等现象层出不穷。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加强劳动教育,本课题组针对西安思源学院劳动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着重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四方面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新时代应用性院校劳动教育调查报告
(一)大部分学生劳动认知清晰,部分学生对劳动认知存在偏差
劳动认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那么大学生的劳动认知是什么样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劳动认知有正确认识,在进行您认可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调查时,85%的学生持认可状态,而2%的学生持不认可状态;13%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在进行您认可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进行劳动的观念时,65.75%学生持认可状态,14.75%的学生持不认可状态,19.5%学生保持中立态度。调查数据显示, 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必要的, 说明部分学生在劳动的认知层面已经建立良好的判断, 对劳动认知有正确认识。
(二)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劳动情感,部分学生劳动情感淡漠
西塞罗曾说,劳动使人忘忧。崇高的劳动情感不仅包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还包括对劳动职位的尊重。那么大学生对劳动职位的认知是怎样的?在进行您认为劳动岗位有高低贵贱之分?12.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83.25%学生持否定态度。4.25%的学生态度不定。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劳动虽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但无贵贱之分。部分学生对劳动职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
(三)大部分学生劳动意志坚定,部分学生劳动意志薄弱
劳动意志是在克服劳动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个人价值观层面的、较为稳固的价值认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学生生活条件日益优渥,劳动成为最不起眼的小事,当在调查中问到您多久劳动一次时,57.5%的学生坚持每天劳动,36.25%的学生坚持每月一次,6.25%的学生坚持一年一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每天劳动,基本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部分学生缺乏长期锻炼,劳动持续性差,劳动意志薄弱。
(四)大部分学生劳动行为缺良好,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习惯
良好劳动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渥,很少参与劳动,劳动习惯堪忧。在进行您在大学是否有过劳动的经历? 81.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18.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当问到学生在劳动中老师(或家长)会教您劳动时的相关技能?79.2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而20.7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相应劳动是必要的,善于学习相关劳动技能。而部分学生排斥劳动,不愿参与劳动活动,对劳动技能的学习漠不关心。
以上可知部分大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缺乏,不禁让我们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何方呢?
二、新时代应用性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增强劳动认知
教育部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将“劳”纳入教育方针,这一方案的颁布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劳动教育重视的重要举措。当前,民办应用性院校基础薄弱,未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堂,导致劳动教育失去课程依托,成为阻碍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增强学生劳动认知,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力度。首先,设置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学生劳动认知。在劳动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传授生产技能,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探索获得的乐趣,从而增强劳动价值认同。其次,以思政课程为载体,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通,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适当适度融入劳动观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辛勤劳动,推动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2]。最后,依托专业课、选修课开展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穿插劳动技能等相关内容,是培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文化校园,激发劳动情感
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实现劳育实施无声化发展。开展校园文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在一个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的情感。打造特色班级文化,让学生形成教室就是我的家,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重视教室的布置,通过劳动美德的宣传,激发学生劳动情感。通过班级舆论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乐于打扫的习惯。其次,关注宿舍文化建设。打造温馨的宿舍文化,保证表層宿舍文化,做好值日工作,保证寝室干净整洁。加强中层文化建设,遵守宿舍规章制度,完善学生行为规范。深入深层宿舍文化建设,加强宿舍文化认同感,开展温馨寝室的评比活动,丰富生活文化底蕴,达到以文化人效果。最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开展校园文化,需要加强对墙壁、橱窗、教室等方面的宣传,营造敬业奉献、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散发教育的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热爱劳动的氛围。
(三)弘扬传统文化和劳模精神,塑造劳动意志
大学生劳动意志的获得是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和劳模精神的传承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首先,坚定劳动意志,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通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相关的课程讲座,达到弘扬热爱劳动的目的,以激发广大学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塑造劳动意志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多次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崇尚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营造全社会尊重劳模,坚定劳动意志,第一,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渠道,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动学生,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第二,以红色之旅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带领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引导通过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锤炼劳动意志。第三,打造网络课堂,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站广泛传播劳模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鼓励学生分享劳模事迹,营造尊重劳模、热爱劳模和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知行统一,培养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在正确思想认识下,逐步养成习惯的行为方式。因此,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机构,承担劳动教育的落实任务,加强劳动认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破除轻视体力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而优则仕”的错误认知,树立劳动无贵贱之分的教学理念。第二,强化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工作队伍,撰写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教材,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第三,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鼓励学生坚持劳动,强化训练,直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其次,学校要与家庭结合起来,实现家校良好沟通与交流,进行劳动过程跟踪,提升学生劳动能力,确保劳动教育实施的持续性。最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空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支教、扶贫等志愿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市场,真正使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让学生体悟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快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郑银凤. “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 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