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与“轻浮”的历史:“国难教育”的现状

2019-05-22秦慧玲

时代人物 2019年18期

关键词:国难教育;国难意识;碎片化教学;课堂娱乐化

国难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唤起学生爱国热情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难教育却是理论同实践相去甚远,这对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而言是不利的,同时,也削弱了历史学科的战斗力。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国难意识不断淡化

作为国难教育的主体来讲,国家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国家而言,应该大力宣传国难教育,从大政方针方面入手,全面关注国难教育,培养民众正确看待历史灾难,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但在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领导对国耻教育关心不够、经费紧张、宣传力度不够、对民众缺乏吸引力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国耻教育的效果。不单单如此,更有甚者,竟然在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教材中随意删减有关内容。 据沈阳市宁山路小学老师介绍,“ 2000 年至 2001 年辽宁省编《社会》课教材中曾有‘九·一八事变的专门一节;2002 年至 2003 年,‘九·一八的内容被压缩,但还是有一点儿; 而今年她们用的是全国通用《社会》课教材,‘九·一八 则只字没提。” [1]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我们强烈谴责日本没有正视历史,甚至篡改历史,但我们更应该做到得是如何利用国难教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如果连我们的青少年也不知道本国的国耻国难,国难教育的目的则根本无法实现。

中学生国耻意识缺失在学校历史教学环节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出现中学生国耻意识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是,国耻国难教育在有些地方被在淡化、在消失”[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重视不足。初中近代国难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八年级上册,内容较为充足。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在总共七个单元中占了两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侵略与反侵略》(5课时)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口战争》(3课时)。对于高中近代国难知识的学习要求则相形见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于是,此方面只有简简单单两点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口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口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口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3]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纵观历史必修三册、选修六册教科书,唯有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有相关内容(3课时)。并且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极大影响了国难教育的进程。现今教育改革虽在进行,但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及其概念的学习上,把对知识与概念的识记和历史学科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方法上偏重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历史价值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逐渐占了上风,高中历史课堂缺乏历史学科特有的课堂形态,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都得不到提升。尤其是国难教育这种价值观教育的培养更是容易被忽视,国难意识不断淡化。

2、碎片化教学,未形成完备体系

“通常情况下,‘历史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履行其文化导向功能”[4]以“通史”和“全史”著述为目标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各科历史的书写,钱伯城在评论中国文学史研究时也说,中国史研究长期以来有一种追求大而全的宏观气势的风尚。同样,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宏大叙事也是长久盛行的编撰框架。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是以“课程式”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它要求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可以比较全面的展示历史的面貌,既要求“大而全”又要求“精而深”。

高中历史课标涉及历史本质的三大领域,即:政治活动、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为此,专门设计了3个必修课模块,以分别对其进行较具体的叙述分析。但是,“课程式”的存在和固定有限的课时量不可能完成历史整体的叙述。不得已,历史课程被切割成了一个个小的碎片,而历史教材只能把这些小碎片中集中反映了影响世界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问题的“重要碎片”挑选出来,编撰成教材。

当然,碎片化教学虽与教材的编写有关,但是现在的教育现状也为其提供存在的依据。当今教学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地区和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应试性教学就是将学习等同于训练。而训练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碎片化:將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仅从应试效果来看,碎片化教学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应试教学也就成了滋长碎片化教学的沃土。[5]

具体到国难教育中,国难教育的素材散落于于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角落。如政治生活中,中国古代一系列农民战争,古希腊、古罗马的消亡,美洲被殖民统治的经历,中国近代屈辱史,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今国际上恐怖主义的存在等等。在经济生活中,中国近代发展的迟滞,新航路开辟下的殖民扩张,经济危机等。同样文化发展历程中也可以体现国难教育。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消极的“男权”思想、贞洁观,淹没在浩瀚历史海洋中的先哲们的思想,传统艺术的消失,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等等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国难”。

3、课堂娱乐化倾向严重,悲剧色彩不足

课堂上国难教育的实施,最有效、直观的方法就是情境创立法。对于具体历史情境的创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方式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增添了活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其功效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却渐渐的脱离辅助地位,开始喧宾夺主。有些教师无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逢课必用多媒体,以PPT屏显替代板书,以展示多媒体课件替代口授言传;学生以听录音替代课文朗读;课件设计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动漫”;教师陪学生观看视频文件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精美的图片、音乐、动画产生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且竟被视为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和谐社会的建立,呼吁民众宣扬正能量,处处树立典型的正面事迹和案例。但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告诉我们,有“负”才有“正”。负能量的来源多来自苦难和悲剧。历史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的客观性。它给我们展示了客观的世界,无论人和物,都有其负面。具体到国难教育中,它就是历史的负面,充满了不幸与悲剧。因此,在国难教育中必须树立悲剧意识。

但现实却是由于种种原因,悲剧意识被遮蔽了,正在逐步走向消解。悲剧意识的缺乏能导致人走向盲目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人类及其教育是需要悲剧意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悲剧意识教育,培育学生的悲剧意识。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受课标和编写者的影响,历史教育多倾向于积极、正面的影响,导致历史教材悲剧色彩不足。谈到历史教材的编写,笔者不得不提一部后世史书典范——《史记》。《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虽然无法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以虚构和夸张来突出悲剧性冲突,但是它依然具有非常強烈的悲剧性,这是因为人类历史中总是充满了悲剧,比起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感。

悲剧色彩必然存在于国难教育之中,但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们产生悲凉、痛苦之情,不能让学生们对人生、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之情,不能让学生们陷入悲观主义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克服人生中种种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充满积极向上的、具有乐观精神的斗志,引导学生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魏运亨.强化国耻国难研究和教育[J].瞭望,2004,(37):35 .

[2] 魏运享.国耻国难教育决小能淡化消失[J].中国教育报,2007,8(1):101-1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棊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高慧燕.反思“碎片化”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文科教学探索,2014,09.

[6] 张黎.论《史记》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5.

作者: 秦慧玲

性别:女

出生年月日:19900323

籍贯(一定要省市):山东省招远市

民族:汉

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

现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历史学,教育学

工作单位(具体到省市):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

单位邮编: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