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微课教学平台的师生交互模式设计与应用
2019-05-22王璐史政陈晨
王璐 史政 陈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普及,“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在当前教育界备受青睐。该文基于react-native搭建了移动微课教学交流平台,实现了学习者对微课的分时交互功能,让学习者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解答学习者的疑问。该平台也实现了实时多人交流功能,便于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式学习,有利于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思维养成,同时实现了评价性交互功能,有利于微课的改进。该文着力于解决移动微课中师生交互不足问题,完善目前的移动微课系统,探索更多样的交互方式,优化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交互,从而更好地改进网络学习绩效。
关键词:微课;师生交互;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6-0087-02
微课(Micro Lesson),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微课的主体是一个或一系列主题鲜明、 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补充部分是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课本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客观因素不再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加上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及个性化学习等概念被大众所认可,翻转课堂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理念被普遍接受,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成为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词。传统的大容量课程资源不再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而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和内容精简的微课,因其显突出的优点在移动学习的使用者中备受青睐,并快速广泛流行。移动微课教学的风靡吸引了许多教育领域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巨大资金精力的投入,使目前涌现出大量的移动微课教学平台。但是,由于关于移动微课理论研究尚不充分,缺少经过验证的设计思路,导致现有的移动微课教学平台在功能上并不完善,学习也并没有达到理论上应有的高度。因此,分析移动微课的特点和设计思路,探索移动微课教学平台的功能构成,以此提高移动微课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为了能获得高效的移动微课教学结果,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设计适当的师生交互,并对交互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移动微课其天然的特点使其尤其适合于个性化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影响到自主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互作为网络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可以突出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质量。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交互是了解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习水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育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交互的质量,而网络使师生间交互不再受时空的影响,为实现师生交互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所以师生交互必将在影响移动教学的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移动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移动微课学习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自提出伊始就受到学界的不断关注,被认为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大多的先进科技来源于欧美,移动微课也不例外,再加上多年的深入研究,使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微课这个概念最早被认为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勒罗伊·麦克格鲁所提出60 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教授凯提出的一分钟演讲。麦克格鲁希望向民众去普及一些化学常识概念,然而现有的化学概论教材篇幅很长且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于是,麦克格鲁提出60秒课程计划,让大众在非正式场合下可以轻松学习一些化学基本常识。而凯教授认为当前学生必须要考虑到应对快速更新的学科知识与交叉融合,因此掌握核心概念是重中之重,故而提出了学生一分钟演讲的训练,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这些都可以看作早期微课概念的雏形。
至于当下备受关注的微课,是来源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在实践层面进行的一些有益尝试。戴维·彭罗斯通过提炼课程核心知识,将原本时间冗长的课程精简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课视频,作为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并应用在其学院的日常授课中,以至于人们戏称戴维·彭罗斯为“一分钟教授”。目前,在Coursera、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一大批国外网络课程平台上,都可以看到微课的身影,可见国外对于微课的制作十分重视,也对微课开发的理念都有了新的理解与进一步的发展。
在国内,微课首次大规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是在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征集评审活动,吸引了众多学校参与到了微课的制作中来。自此,国内对微课的实践活动火热展开,相关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化,教育工作者们对微课的理解也走向深入、全面。到现今阶段,微课的核心资源——微视频的制作水平已经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从一开始的仅录制教师的传统课堂模式,到现在的大量使用计算机录屏技术、软件后期制作合成等多种技术完善,微课制作中如视频拍摄、制作后期输出等拍摄、制作、后期、输等非教师专业的工作也开始由专人完成,视频的质量与早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微课的设计工作也开始由专门的课程设计师来完成。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 微課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环节有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是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比例远高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 45.02% )、 “ 制作微教学课件”( 43.8% )、 “教师学活动实施过程”( 42% )等环节。同时,调查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教学设计方法,这些不适合于微课设计的理论影响了他们对微课的设计。[1]
微课虽“微”,也需要各项工作均准备充分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果。除了确保微课视频的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外,还要提供完善的配套学习资源,向学习者开放相关课件、练习,提供点评、反馈等功能。完整的微课系统,是微课能良好发挥学习效益的保障。然而目前移动微课平台上除微视频以外的其他配套功能的研究还没有被重视起来,这将是未来微课研究方向。国内移动微课平台虽然存在一定的交流讨论功能,但形式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必要交流,这些问题在未来都亟待解决。
2 理论基础
2.1 移动学习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不管在哪里人们都在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京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 2017 )》显示, 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 亿,境内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 亿部,其中用 Android操作系统比例高达83.02%。从上面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此外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数据服务成本降低也推动了移动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
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使用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智能手机已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年轻人也正处于人生中学习需求最高的时间段,对移动学习有天然的亲近感,乐意去尝试使用新生的移动学习产品,这也促进了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移动学习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移动学习有四个特点。第一是时间上的自由。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刻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更有效的利用乘车、候车等各种碎片化时间。第二是空间上的自由。移动学习以便携式移动智能设备为载体,可以在较多的场合进行学习。第三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均是数字化的学习内容,经由无线网络传输到移动智能设备上。因此学习内容由多种媒体进行呈现。第四是交互性。移动智能设备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快速有效的沟通互动。
2.2 微课
微课的特点有:第一,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之所以称之为微课,就是因为相较于一般在线视频课程而言十分短小,大都在10 分钟以内,较为符合认知理论中人类注意力的集中时长,适用于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多种情境中。第二,内容较少、主题突出。微课视频的内容一般都是将学科内的某一知识点单独提炼出来,即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学习者可以多次回放充分理解。对于一些概念性较多的课程,可以采取让学习者先用微课学习概念,教师再进行答疑的模式,即目前新提出翻转课堂式教学。第三,占据空间小。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从速率到资费相较于过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体积过大的视频仍不利于学习者想要的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容量的微课目前还是主流。第四,反馈及时。移动智能设备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实时、分时交互,使远程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难以得到与教师的及时沟通交流,而课程制作者也可以快速获得关于课程质量的评价,迅速地完善改进课程,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微课的开发模式可以按照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拍摄型微课,即用摄像设备拍摄制作的微课,包括课堂实拍型、专业课堂实拍型、专业室拍摄型和纸币拍摄型等。第二种是录屏型微课,即利用软件对幕上的动态过程及授课者的讲解声音进行同步录制所得的微课,可分为 PPT 录屏型微课、手写板录屏微课、软件录屏型微课等三种类型。第三种是软件制作型微课,一般是指使用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进行脚本设计、技术合成,最后输出教学视频或动画短片的制作方式。第四种是录课笔型微课,是指利用录课笔直接录制的微课。录课笔利用红外电磁扫描技术,可以将录课笔记本上书写的教学内容、书写过程及教师的讲解声音同步录制成视频,将视频导出到计算机或网络上便可用于教学。第五种是混合型微课,即运用上述技术中的几种开发技术制作而成的微课。现在的微课制作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2.3 交互式学习
移动微课学习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使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自由。移动学习的特点 使得学习者在使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时更倾向于自学,然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并有效的交互将会极大地影响移动微课的学习效果。如没有师生交互,当学习者遇到困难而无法得到解答时,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挫败感,而没有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时,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与孤独感,因此交互功能是一个微课平台不可或缺的部分。
交互式学习的概念在1985年由 Lundvall 率先提出,他认为交互式学习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交互式学习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在普遍认为,交互式学习泛指所有有助于学习的交互作用,在交互方式上包括多媒体、网络、小组交互等,交互对象包括教师、学习资源和学习者自身等。在传统课堂中,交互方式普遍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言语交互和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的迅速兴起,出现了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模式,即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方式,这正是本研究中所说的交互。
本文将移动微课教学中的交互分为学习者-学习资源交互、学习者-教师交互、学习者-学习者交互和教师-教师交互。学习者-学习资源交互就是移动微课学习的学习过程,是移动微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对于教学设计者来说,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视频内容以及选择何种内容,选择何种媒体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是在该交互模式中需要着重关注的,这是关系到微课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学习者-学习资源的交互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者-教师交互,因为微课视频本身就是由教师设计和开发的,是教师思想的具体代表。
学习者-教师交互是本研究所着重关注的过程。对于移动微课来说,教师在这里并不一定是该微课的制作者或授课者,一般是由那些准备学习资料的教师和答疑的专家充当。一项针对面授教学情境的研究发现,教师的交流风格和非语言亲密行为会改变学习者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满意度并与学习者的情感显著正相关。[2]另外,学习者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效果将在师生交互的过程中提升,还能够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落感。目前学界已经广泛认可了师生交互对移动微课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使用移动微课的学习者普遍希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答疑解惑,这样的帮助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教师交互,被认为是学习社区形成的基础,现有调查显示,教师在面临教学困难或学术问题时,会优先求助于他们身边的同事而不是所谓的教学专家。对于学习者-学习者交互,相关教育学理论表明,这些来自于不同文化社会背景, 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也会强化移动学习的效果。
3 功能开发与实现
3.1 需求分析
本研究使用了多个现有的移动微课教学平台,发现这些平台在交互功能方面还做得很不足,一般只有评论功能,而目前在视频播放网站非常常用并受户喜爱的实时聊天功能还没有被采用,加上现有教育学交互理论的支持,所以需要拥有完善交互功能的移动微课教学平台。
3.2 可行性分析
技术方面,react-native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移动应用软件的前端开发当中,虽然该技术还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本微课平台交互功能已经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理论方面,教育学中对交互理念、交互分类等理论已比较完善,对移动学习、微课开发的也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足以支撑本研究的进行。
3.3 功能设计
本移动微课教学平台以之前对交互式学习的分类划分为根据,对交互功能进行了设计:学习者-学习资料的交互由微课制作者去关注,不在本平台的功能设计之内;将学习者-教师交互又分为实时交互、分时交互和评价性交互,针对实时交互设计了一对一聊天功能和多对多聊天功能,針对分时交互设计了评论功能、站内私信功能和论坛功能 (这三个也可以完成实时交互),针对评价性设计了课程评价功能(由点赞和评论完成)和作业评价系统。
3.4 实时交互
目前各式各样的即时聊天工具层出不穷,例如微信、QQ等,并且这些聊天工具得到了极为普遍的推广,几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会申请注册这些社交软件,甚至可以说这些社交软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习中遇到需要实时交互的情境时人们都倾向于使用社交工具,导致现有的微课平台也很少提供实时交互的功能或该功能不完善,本研究在使用其他视频播放类软件时发现,通常人们喜欢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表评论,于是尝试在移动微课平台中加入多人聊天的功能,并通过统计用户行为分析该项功能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影响。
3.5 分时交互
通过对当前各移动微课平台的使用来看,评论功能作为最基础的交互方式已经被普遍应用,通过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学习者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他用户,例如其他学习者或该课程的答疑教师均可以进行回复,达到交互目标。
3.6 评价式交互
在移动微课教学中,评价是二元的,不仅仅是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有学习者对移动微课提供的学习资源提出反馈性评价。 在本移动微课平台中,实现了学习者对每门课程进行打分的功能,微课制作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评分对当前课程进行改完善,学习者也可以根据之前学习者的打分评价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将帮助学习者选择更优质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7 用户使情况
本移动微课教学平台在设计时插入了收集用户行为的功能, 旨在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验证对师生交互与移动微课的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判断。目前收集到的数据已经可以初步证明交互过程对移动微课学习效果具有促进的作用。下表是使用本平台的52个用户的行为数据统计。
对于包含视频的微课, 较多的评论和进入聊天室的人数对应课程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相对较长,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交互与学习热情之间有相关性。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阐述了移动微课产生背景和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交互对于移动微课学习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的整理,了解了目前移动微课发展的程度与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双重发展,移动微课学习必将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以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移动学习、微课、师生交互的相关理论,讨论了移动学习和微课的主要特点及开发流程,明确了师生交互对于移动微课学习的重要影响。移动微课学习提供给者个性化的混合式途径,将对未来的教育公平、终身学习带来非凡的意义。开发了实现移动微课教学平台,并对本移动微课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检测和介绍展示。
移动微课学习不仅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顺应当前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必将在未来的教育行业中大放异彩。如何让移动微课学习在今后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在今后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2] 胡勇,殷丙山. 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分类研究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6):100-109.
[3] 迪克W,凯里L,凯里J.系统化教学设计[M].6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一川,钱扬义.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6):26-33.
[5] 郑小军,张霞. 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6]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6):24-32.
【通联编辑:代影】